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春秋到戰國的分界線便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俗話説,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但有永遠的利益。雖然韓、趙、魏三國聯合向外擴張以來,打了不少勝仗,奪了許多土地,但三國在戰爭中獲利大不相同,也就是“分贓不均”,因而產生裂痕。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魏為三國之首,得實利最多:向西奪佔了秦的河西地區,向北越過趙國兼併了中山,向東佔領了廩丘並使齊國屈服,向南則深入中原縱深,攻佔了鄭的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奪佔了楚的大梁(今河南開封)及襄陵(今河南睢縣)地區。疆域大為擴大。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韓國因與中原國家接壤,乘三國聯合的威勢,也得了不少土地,佔領了鄭的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和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疆域也有所擴大。獨趙國因位於韓、魏之北,雖追隨魏國出兵出糧,多次參加作戰,但魏國從未將戰爭中奪取的土地分給趙國,戰果全為魏國獨佔,趙國一無所得,當然心有不甘。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趙國繼魏國之後,於烈侯六年(公元前403年)在相國公仲連輔助下,也進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任用牛畜、荀欣、徐越等,推行“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材儉用,察度功德”等政策。趙國也逐漸強盛起來。趙敬侯元年(前386年),遷都邯鄲。邯鄲位於太行山東麓南北大道上,“北通燕、涿,南有鄭、衞”,具有重要戰略地位,而且靠近中原,便於向南開拓。遷新都當年,曾與趙敬侯爭位而敗逃的趙武公之子趙朝引魏軍襲擊邯鄲,因趙早有充分戰備,魏軍作戰失利敗回安邑。從此,趙、魏之間產生矛盾。雖然以後三國在利害相同的情況下仍能聯合行動,但三晉聯盟開始走向破裂。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趙敬侯二年(前385年),趙開始向中原擴張,進攻齊國,戰於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擊敗齊軍。三年,齊攻廩丘。當時魏武侯正率領大臣在西河郡巡視,不能及時援救,於是向趙求援。趙認為打擊齊國對自己今後向中原發展有利,遂派軍馳援,擊退了齊軍。趙敬侯四年(前383年),趙南下大舉攻衞,包圍了衞都濮陽(今河南濮陽南),實施強攻,並在濮陽之北構築了剛平城(今河南內黃、清豐之間),作為南進中原的戰略基地。衞向魏求救。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由於趙向中原擴張,直接威脅到魏在中原地區的利益,魏武侯親率大軍援衞,在兔台(今河南清豐西南)大敗趙軍。第二年又協助衞軍攻克了剛平城,與此同時還攻趙原來的都城中牟(今河南鶴壁西),破其外城。趙向楚求救。楚令尹吳起於次年(前381年)率兵救趙,深入魏地,渡過黃河,與魏軍戰於州(今河南温縣東北)西,並屯軍林中(今河南尉氏西),切斷了魏在中原廣大地區與河東魏都安邑之間的聯繫。趙軍乘勢向魏反攻,在棘蒲(今河北魏縣南)擊敗魏軍,接着又南下攻佔了魏的黃城(今河南內黃西)等地。這是戰國初期較大的一次戰爭,持續了三年。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趙敬侯七年(前380年),齊軍攻燕,佔領桑丘(今河北徐水西南)。趙、魏、韓為阻止齊向北擴展,三國聯軍於當年援燕,擊敗齊軍,奪回了桑丘。後年,三國聯軍再次攻齊,進至靈丘(今山東高唐南)。此後三國均以本國利益為行動準則,自謀發展:有時為共同的利害聯合行動,有時為爭奪土地又相互攻殺。三晉聯盟,徹底破裂!
你如何看待三晉分裂
評論區交流一下~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1 字。

轉載請註明: 三晉分裂之“分贓不均”,既聯合對外,也相互攻伐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