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中學理事藺熠
芥末堆 12月2日 Siyi 報道
2003年前後,北京奧運建設如火如荼,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來到北京。劇烈的人口流動之下,很多打工子弟小學被自發建立。“但是當時沒有初中,這就意味着很多孩子小學畢業之後,得不到應有的義務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蒲公英中學於2005年正式成立,並且直到今天還仍然是北京市唯一一所面向困境流動兒童的初中學校。
11月24日,在由芥末堆舉辦的GET2020“或躍在淵:教育的信心與發展”教育科技大會上,蒲公英中學理事藺熠分享了15年來,蒲公英中學幫助三千餘名打工子弟完成優質初中教育的故事。
“一羣不完美的老師,帶着一羣不完美的孩子走向完美。”蒲公英中學在政府、學生、家長、老師、志願者和捐方六位一體的支持之下,以完善的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致力於促進教育公平。
以下是藺熠演講實錄,略有刪減:
首先拋出一個話題,沒有優質教育就沒有教育公平,這句話很絕對,什麼是教育公平?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一句話——“教育改變命運”,這句話在蒲公英中學也有很多探討和爭論。我們認為教育不能改變命運,因為有很多方式和方法改變命運,如果把改變命運這件事情放到教育身上,這是教育不可承受之重。今天我們看到很多的問題,恰恰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重擔。
教育能夠幹什麼呢?前兩天我跟一位專家交流,他説“教育是把一個人,從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轉變成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這個説法很學術。但實際上從我們自己成長來講的話,那就是把一個孩子教育成人,變成一個“大寫的人”,內心豐盈而且能夠為社會貢獻力量,這就是我們教育能夠完成的目標。
這個是蒲公英中學希望做的。前兩句話大家非常熟悉,陳寅恪先生説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們還希望孩子擁有善良之品性,求索之慾望和強健之體魄。在培養孩子這條路上,我們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探索。
2005年蒲公英中學成立,當時是北京唯一一家面向困境流動兒童,也就是農民工子女的一個初中校。直到今天還仍然是北京唯一一所面向困境流動兒童的初中學校,而且是公益性的初中校。
2003年北京奧運建設如火如荼,大量的農民工從外地流入到北京參與奧運建設。因為這樣的人口流動,很多農民工子弟的小學被自發建立。辦小學相對來説會更容易一些,解決孩子們初級的、最開始的教育問題,但是當時沒有初中,這就意味着很多孩子小學畢業之後,他們就得不到應有的義務教育,所以當時校長和其他的一些知識女性就共同決定創辦蒲公英中學,解決這個社會問題,幫助這些孩子在小學畢業之後還能夠接受教育。
葉祖禹先生,他原來是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全球副總裁,後來成立了一家基金會叫美新路公益基金會,當時他是蒲公英的第一位捐方。2005年春季,大家一起募集資金,在大興區租了一個廢舊的開關廠,條件非常簡陋,並且在這裏一待就是13年,2016年蒲公英中學拿到了掛牌資質。
不折疊的“蒲公英”15年辦學,蒲公英仍然只有一個校區,我們培養了三千多個孩子。但我們特別自豪的是,每一個從蒲公英走出去的孩子,都走出了自己的路,而且還在走自己的路。
段孟宇同學是我們特別自豪的“小蒲公英”當中的一個,她去年前往哈佛的教育學院讀研究生。當時新華社有一個報道:《昔日流動兒童考上哈佛:不折疊的“蒲公英”》。郝景芳女士有一本小説,叫《北京摺疊》,是暢想未來的社會中可能一小部分是人在社會的頂層,還有一大部分人被摺疊在城市的底層。在蒲公英,我們幫助這些來自困境家庭的流動兒童實現了個人的發展。段孟宇從蒲公英畢業之後,考到了UWC世界聯合學院,蒲公英還有十多位同學,初中畢業之後考上了世界聯合學院,然後去海外留學,並且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學術成績。還有很多同學都是在蒲公英走出去之後,追尋自己的夢想,比如還有此次在抗疫一線的醫生。
“人生第一關,你們一定要衝過去!”回到蒲公英的使命,我們叫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合一。那麼對於優質教育,其實大家都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想用一個最俗的標準來説什麼是優質教育。為什麼最俗呢?因為我們還是要談到升學率。在今年疫情這樣一個嚴苛的條件下,我們所面對的孩子是學習基礎最薄弱,經濟條件最差,學習條件最不具備的情況下,蒲公英中學今年125個孩子參加中考,124個孩子繼續求學,其中80%考入普通高中,20%進入職業學校。這個數據已經是連續七、八年的時間,蒲公英達到超過80%普通高中的入學率。
疫情期間,有個孩子上網課聯繫不到。老師們在一個待拆遷的區域裏面找到了他的家。因為要拆遷所以沒有電,所以聯繫不上這個孩子。這也不是個例,有的孩子是在別人飯館旁邊,蹲在牆根上蹭網上網課,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們實現了剛才我所説的升學率。
“人生第一關,你們一定要衝過去!”這句話是校長在今年升學的時候,送給所有孩子們的一句話。對於這些孩子來講,如果不衝過這一關,就意味着沒有繼續求學的機會,這是他們第一次能夠全權掌握自己的人生。所以她鼓勵每一個孩子都要去參加中考,“一個都不能少”,不放棄每一個孩子,這是蒲公英做到的。
升學率背後的全套教學方式沒有封閉式管理,更沒有“監獄化”管理。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改變世界,這是我們奉行的理念。為了這句話,蒲公英從老師、課程、教學等方方面面摸索出了一整套的方式。
首先是老師,按校長的話説是“一羣不完美的老師,帶着一羣不完美的孩子走向完美”。蒲公英的老師們可能小時候就是流動兒童,他們到北京來打拼,他們帶着一羣這樣學習基礎最薄弱的孩子,去實現了這樣一個好的目標。在蒲公英,老師們尊重每一個孩子,不放棄每一個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在蒲公英我們有一羣最有求知慾的老師,何愁帶不出一羣具有充分求知慾的孩子?
其次是課程,我們2005年就在做咱們現在特別熟悉的STEAM、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包括戲劇課等等。蒲公英的教室有三面黑板,上課的時候會充分進行孩子跟孩子互動,孩子跟老師互動,去激發每個孩子求知慾。
在2018年的時候,蒲公英搬到了新的校區,是一位北京特別有名的設計師,帶着團隊純公益為我們做的設計。隨着搬到新校區,我們的條件也有了質的變化。很重要的,除了我們學校自身的力量之外,蒲公英還有一萬五千多的志願者,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帶來各種不同的教育實踐,這是我們堅不可摧的力量。
有一句西方的諺語,“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需要整個社會大家一塊去整合起來,才能去培養出更好的孩子,去孕育出一個更好的明天。在蒲公英我們是六位一體,有學生、家長、老師,我們還有一萬五千名的志願者,政府和很多的捐方都是我們堅定的支持者。
蒲公英就像一個大的PBL,在今天我們的PBL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呢?中國有9600萬兒童不能與父母雙方共同居住,其中92%由人口流動造成。這些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優質教育,他們走向社會之後,是什麼給他們提供支撐?蒲公英是一個成功案例,我也特別希望大家能夠加入到蒲公英當中,攜起手來解決宏大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