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想必很多人並不陌生。故事中,那個叫張三的人,因做事之愚蠢,將自己所藏匿財富公然的暴露出來。我們常説,民間的一些諺語總是有所依據的。那麼這個“不打自招”之事,相傳和魏國大臣有關,那麼這背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開宗明義的講,故事的主人翁名叫張詹。他曾經是南北朝時期,一名戰功赫赫的大將。於其他古代將領有些不同的是,他對於自己的後事極為看重。一方面,是因皇帝不斷賞賜,其生前藏納無盡財寶,希望帶入墓葬中。另一方面,則是對於盜墓一事的過度堪憂...
據相關史料記載,晚年時的張詹,似乎更像是一個吝嗇鬼。雖然他享有大量的財寶,但是對外一直以窮苦的形象示人。他生前就害怕別人帶走自己的財富,死後對財富安全的恐懼不言而喻。以至於後來,他曾命人在其墓碑上,赫然刻下了“無金無銀”四字。
具體到四字之後的內容,大致是在敍述自己的貧苦。類似於生前將積蓄花光,棺槨是普通的木材而制,墓葬中根本不存在銅器或金銀珠寶,也希望自己的屍首可以安靜的待在墓內,不希望外界的打擾。至此還不算完,他還故意讓人將其墓葬打造成破敗的樣子,以矇騙盜者。
較為有意思的是,僅憑這數行碑文,其墓就完好保留了近200年。可好景不長,後來當地曾發生了嚴重的災荒,受災的古人無奈挖開其母。結果,眼前一幕令眾人吃驚,墓內竟藏匿大量金銀珠寶,尤其是他的棺槨,不僅為金絲楠木打造,槨上的釘子居然為金子製成。
後人根據此事,流傳為當今張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故事,對此大家有哪些補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