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這一段時間一直在依託《水滸傳》為文化背景輸出宋朝的歷史知識,提起宋朝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顯得較為屈辱。
靖康之難後,南宋統治者更是不思北伐,沒有心氣恢復故國領土,岳飛案的一點最大疑點就是宋朝統治者對北伐到底持什麼樣的態度,究竟是不是趙構不想迎回“二聖”而害死岳飛?
筆鋒一轉,這些都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內容,本文要討論的內容是,南宋已經憋屈到那個程度,偏安一隅,屈辱求和,為歷代政客所不齒,而南明時期的文人士大夫政治集團在建立弘光政權後卻希望成為南宋第二,實在是“不要臉”坐公交到站,“不要臉到家了”。
南宋與南明政治環境的比較
19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克北京城,崇禎自縊而亡,隨後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被擁立為皇帝。
弘光政權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集團實際上對歷史是瞭解的,因為在那個朝代張口閉口就是前朝,就是祖制,對以前的歷史如果不清楚是沒有辦法引經據典的。
弘光政權建立之初,他們就已經發現南明政權與南宋政權的相似之處了。
宋金對峙格局的形成首先是中央政府的垮台,北宋國都汴梁被金人攻破,皇帝被擄走,一些文人士大夫南渡之後在南方重新建立政權,使得宋朝仍然保有半壁江山,延續了一百五十餘年的統治。
明朝幾乎也是這樣的局面,首先是明朝國都北京被攻破,崇禎皇帝自殺,南渡後的武將政客糾結在一起建立了南明政權,可以説南明之初建立的弘光政權和南宋趙構政權有諸多相似之處。
其次是面對的敵人上,南宋時期面對的主要敵人是從北方崛起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金國之所以在巔峯時期未能突破南宋防線在於,從政治上來説沒有建立一套適應中原大一統王朝的統治秩序;從軍事上來説,金國軍事優勢在於騎兵,戰場在平原,一旦向南則需要建立水軍以及非平原地區的步兵對戰;從文化上來説,金國是遊牧民族出身,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融合。
清國入關之前努爾哈赤曾經稱後金,就是要建立和金國一樣的政權,可以馬飲長江水。這樣對比的話,在政治、軍事、文化上,清軍幾乎是金國的翻版,説清軍是金國第二完全在情理之中。
正因為如此,南明相對樂觀的政治人物都認為南明的局面比南宋要好一點,明朝的政治格局本身就是從南京北伐到北京,北京是“天子守國門”的防線,在有明一朝,南京也保持着一套政治班子來應對北方局面不堪的情況,明朝後期,崇禎多次有南遷的想法,也正是如此。
南明政治人物重築“宋金”對峙格局的幻想
我們經常説“歷史會不斷的重演”,“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這其實都是重演完事之後才有的論斷,歷史會重演但絕對不會一模一樣的重演,不會一模一樣的相似。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後,擊潰李自成建立的農民軍政權,形成北方的統治,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
南明的政治人物當時就希望朝廷能夠效仿南宋實行的軍事策略,整頓南方的軍事,1944年9月監察御史沈宸荃上疏建言“戰守兵餉”之策, 建議朝廷謀劃防守策略之時, 應該“仿宋之南渡, 自襄樊迄蘄黃, 徹楚宿山陽,以為第二重門户”, 唯有如此,“ 南都少可安枕矣”。
對於如何佈防對於弘光政權至關重要的長江防線, 盧涇才也建議當時統籌軍務的史可法在規劃長江防務之時,“設一大帥, 坐鎮採石或池州, 以採石為老營, 以蕪湖為前鋒, 以安慶、九江為遊奕, 以真州、鎮江為後勁, 再調募沙船, 添益老船, 列為水寨”, 這樣才能夠做到“ 戰守俱備, 土遊據而統帥專, 可以百全矣”, 而他所依據的正是南宋大臣汪立信的説法。
南明的很多政客都認為只要南明效仿南宋,必然可以達成偏安一隅的結果。
河南道監察御史喬可聘上疏:
>“ 宋北狩之後, 偏安江左, 是時高宗勵精圖治, 諸大將屢奏戰功, 南人氣勝, 金人膽落, 是以王倫輩得成和議耳, 基業甫就。我兵積弛, 從未斬將搴旗, 耋服四遠, 顧專恃尺一之詔、一介之使, 俾彼強鄰, 就我戎索, 此和局之異於宋, 欲和不得和也。”
在上疏中,喬可聘的意思就是弘光帝如果像趙構一樣,南明的將士可以像南宋一樣,就可以與清軍實現議和。
從中也能夠看出,南明政客普遍傾向於與清軍議和而不是收復故國領土,“ 思仿南宋之故輒, 欲偏安一隅。”
南明想要效仿南宋,做的還不如南宋
南宋儘管被評為偏安一隅的政權,但是它起碼還有上進心,只不過實力不允許,在政治、軍事上也有很多建樹,不然不可能出現支撐岳飛北伐的局面。
南明可以説,想要做南宋第二,卻一點不努力,真正是“求上則中,求中則下”。弘光政權想要偏隅150年,結果僅僅八個月就被清軍攻破南京,實在是讓人笑起來也只能是嘲笑了。
為何弘光政權會如此不堪一擊,曇花一現?
(一)政治集團腐朽不堪,從皇帝到大臣都不思進取
弘光帝朱由菘他爹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被李自成用大鍋給煮了(有待考證)的福王,其父死後,朱由菘襲成福王爵位,要説這朱由菘將老朱家遺傳基因中的缺陷繼承的是淋漓盡致,老祖宗朱元璋的優點則是一點沒有繼承。
繼位之後“ 頗鶩聲色, 惡聞危亂” ,“偷安江左, 頓忘君父之仇”。
一點也不管“ 兵驕晌細, 文恬武嬉, 暮氣及矣” 的困境多麼嚴重,整天是“ 毫不省外事” “ 帷以演雜劇、飲火酒、淫幼女為樂” 。在位沒到一年,政治上無一建樹,荒唐事倒是一大堆,窮選美色的詔令卻不絕於史。
權臣馬士英則投其所好,任由朱由菘荒淫無道下去,從而才能使得朱由菘不問政事,他好掌握朝政。
(二)朋黨之爭貫穿弘光政權始末
明朝末年最大的弊政就是朋黨之爭,尤其是閹黨與東林黨的爭奪,關於閹黨和東林黨誰的執政政策更好,前幾年多數抨擊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最近幾年東林黨誤國的呼聲越來越高,這裏就不去總結了,只能是各有利弊,但是兩黨相爭,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説明朝亡於黨爭也不足為過,但是黨爭沒有在北京被攻破後崇禎上吊的時候消失,到南明弘光政權的時候,反而愈演愈劣。
首先弘光帝自己也加入了黨爭當中,權臣馬士英更是閹黨分子,在擁立朱由菘為皇帝的時候曾經表示:“ 東林黨人, 恨入骨髓, 不殺盡東林, 不成世界。幸喜有一與東林為世仇者, 近在淮安, 若立為天子, 則東林人必殺盡乃已” 。
也正是因為朱由菘與東林黨有着深仇大恨,才擁立他為皇位,朱由菘登基實際上也是閹黨與東林黨交鋒中的一次勝利,朱由菘上台後不是想着聯合東林黨共同抵抗外敵,反而是和閹黨一起翻舊賬打擊東林黨,將黨爭從北京延伸到南京。
最終導致“ 朋黨勢成, 門户大起, 虜寇之事, 置之蔑聞” 。東林黨人拉攏左良玉發動清君側,黨爭演變為內戰,本來形勢就危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軍趁勢南下,一舉攻破南京證券。
(三)內訌迭起,地方軍事力量脱離弘光政權
南明的成立主要是依靠江北四鎮和左良玉部,實際上這幾者並非明朝的嫡系部隊,以左良玉為例是在鎮壓農民運動中逐漸發展壯大的,不像九邊精鋭那樣受朝廷重視。
正因為如此,南明的這些武裝戰鬥力本身就一般,而且又不服從中央調遣,在明朝末年的時候都成為割據一方的勢力,崇禎號召天下兵馬進京勤王的時候左良玉和江北四鎮已經不為所動。
前文已經説到因為朋黨之爭,引發左良玉前去清君側,實際上這只是弘光政權內訌的冰山一角。
各路軍隊擁兵自重,不受朝廷指揮,”畏四鎮跋僱, 養之若驕子”,導致軍紀敗壞,當時有人表示“ 今竭小民之膏血, 不足供藩鎮之一吸; 將來合藩鎮之兵馬, 不能衞小民之一發” 。
在真正與清軍的對抗中,這些軍隊根本不堪一擊,除了一小部分逃跑外,大部分都投降了。
當然,南明政權滅亡的原因不是一星半點,想要詳細總結還有很多方面,這裏就不展開來説了,總之弘光即位之後並未能夠有效地整合明朝尚存的經濟、軍事資源, 也未能夠彌合因為政治爭鬥而日益紛亂的朝局, 使得“ 兵餉戰守”四字, 改為“異同恩怨”。
最終使得弘光政權想要做南宋第二都沒有做成,想要做一個偏安的政權也要有一點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