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作者竟然是個奸官!
文/炎炎談歷史
小時候大人常常用一首詩來教育我們愛惜糧食,那就是《憫農》,或者很多孩子學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大家都認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作者肯定是體諒民間百姓疾苦的人,當官肯定是愛民如子的清官。恰恰相反,他是卑劣酷暴的奸官。
《憫農》的作者李紳,出身官宦世家,父親生前歷任金壇、晉陵等地的縣令。李紳六歲喪父,由母親教以經義。
官場爾虞我詐
唐朝時候,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監助教。皇帝見他學識淵博,才學出眾,招官翰林院。有一年夏天,李紳回故鄉亳州探親訪友,巧遇浙江節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兩人是文朋詩友,久別重逢,詩興大發。
一同登上觀稼台,李紳當時隨口吟的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逢吉拍手稱讚。
李紳接着又吟出第二首《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逢吉一聽,心想:“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嗎?”
李逢吉要他將剛才作旳詩寫下送與他,李紳提筆寫下第三首《憫農》:“壟上扶犁兒,手種腹長飢。窗下織梭女,手織身無衣。我願燕趙姝,化為嫫女姿。一笑不值錢,自然家國肥。”
李逢吉回京以後想拿李紳當墊腳石,高升一級,於是參了李紳一本,説他寫反詩泄憤。武宗皇帝看到第三首《憫農》卻大加讚賞,封李紳尚書右僕射,共商國事。後李逢吉被調任雲南使,才知道自己偷雞不成蝕把米。
濫施淫威
《云溪友議》中記載,李紳發跡之前,經常到李元將家作客,稱李元將為叔叔。李紳做了高官,李元將為了巴結他,主動降低輩分,稱“弟”、“侄”,李紳都不高興。直到李元將稱自己為“孫子”,李紳才勉強接受。
還有一個姓崔的巡官,與李紳有同科進士之誼,特地來拜訪他,剛在旅館住下,僕人與市民發生爭鬥,李紳不問青紅皂白將兩個人處以極刑。抓來崔巡官,責問:“既然來到這裏,為何不來相見?”崔巡官磕頭謝罪,可李紳依舊打他20杖,巡官嚇得不敢哭出來。
人生污點
74歲高齡的李紳出任淮南節度使,有人舉報揚州都尉吳湘貪污公款,強搶民女。李紳將吳湘逮捕下獄,判以死刑。事情真相是揚州都虞候劉羣誣告吳湘,吳湘確實有貪污行為,但所收款項不多。李紳為了巴結“李黨”老大李德裕,故意將吳湘推上斷頭台。
大中元年,吳湘的案子被平反,一切真相大白,這時李紳已經去世,但是唐朝的規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剝奪爵位,子孫不得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