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一幅普通的明代皇帝行樂圖,放大皇帝手上拿的東西,堪稱“逆天”

由 甫全勝 發佈於 經典

大家好,我們的永仁説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未來對歷史的偏見總是很深,後來者對先行者的誤解往往很大,如今的時代瞬息萬變,我們對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觸手可及,這種優越感使我們總是戴着有色眼鏡看古人:不是流連於詩書筆墨,就是埋身於慄收耕種。然而事實上,古人的生活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豐富的多,古人的創造力更是會令我們目瞪口呆。
明代距今已去五百年,藝術成就雖不如唐宋風月般耀眼,但也留下了不少令人驚歎的精品。明代中早期著名宮廷畫師商喜所繪的《明宣宗行樂圖》,描繪了明宣宗射獵遊樂的場景,其構圖嚴謹,色彩濃麗,主題突出,是傳世宮廷畫中僅見的一幅鉅作,是後世瞭解明代宮廷文娛活動的重要素材,現藏於故宮博物館。
《明宣宗行樂圖》橫353釐米,縱211釐米,描繪了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御花園觀賞和參與各種競技活動的場面,畫面上從右至左分別是:射箭、蹴鞠、打馬球、捶丸、投壺,最後一屏為起駕回宮。這些活動之中,就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穿越”。比如“打馬球”,又稱馬上曲棍球,至今在世界各國仍是風靡不已。
今天我們重點説的是另一項運動:“捶丸”。何為捶丸?就是用球杖將球擊入穴的運動。將《明宣宗行樂圖》中“捶丸”一幕放大,可以發現皇帝以及同伴手中均持一杆,如果再將此杆放大,又可以觀察到它的構造:握杆細長光滑,一頭彎折突出,與握杆呈90度,突出部分呈橢圓狀。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
眼尖的人定會脱口而出:這不就是高爾夫球杆嘛!沒錯,當今世界的一項高端運動高爾夫,早在幾百年前就是被咱們古人玩剩下的。而且,捶丸運動發展至明代幾近消亡,也就是説沒人願意玩了,玩厭了。據元代古籍《丸經》載:“至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由此可知,捶丸出現的最晚年代不會晚於宋徽宗!
捶丸在宋元時代的流行程度超乎想象,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捶丸的忠實愛好者,這在元曲、雜劇中多有提及。這一時期的捶丸遊戲規則已經臻於完善,與當代高爾夫運動規則非常相似,其嚴苛程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技術層面上説,高爾夫運動可以視作是捶丸的翻版。
二者的遊戲規則、工具類型、設施要求等都十分相近:捶丸的球杆有杓棒、撲棒、單手、鷹嘴等十餘種,高爾夫則有木杆、鐵桿、長杆、短杆輔助等,功能類似;場地選擇上,二者都須有凸、凹、峻、仰、阻、妨、迎等不同地貌;規則上,發球點、捶球次數、獲勝方式都是相同的。據此有專家懷疑,捶丸是否是蒙古大軍於13世紀西進歐洲時帶過去的。
而更神奇的是,捶丸其實是唐代的步打球演變而來的,只不過步打球具有較強的對抗性,而捶丸則顯得更為温和。也就是説,“高爾夫”已在中國至少存在了上千年!而現代高爾夫一般認為起源於12世紀的蘇格蘭人,不過他們的運動叫“巴卡尼克”,而且歐洲高爾夫球競賽規則的確定時間比中國晚472年,捶丸的競賽規則確定於元朝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282年。
綜上所述,捶丸很有可能是跟隨着蒙元大軍一起進入歐洲的,蒙古鐵騎將閉塞已久的歐亞大陸踏開後,東方文化也隨之緩緩流入西方文明。雖然已經清楚了來龍去脈,可仍然被中國古代的“高爾夫”所深深震撼。想象一下,早在千年前,中國古人就設計出了與高爾夫球杆極其類似的器械,如今外國人所崇拜的高尚運動竟是我們祖先的傑作!
不得不再次呼喊出那一句“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明宣宗行樂圖》中另外的蹴鞠、打馬球等,與捶丸一起成為當今世界令人追捧的運動,正體現出了這一點,也值得我們驕傲。細細品味這奇妙的歷史瞬間,小解震撼不已,甚至是震驚,只能以“逆天”來形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