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定陶二中十九級高中畢業三十週年
關於青春的回憶,猶如一罈陳年老酒,歷久彌香,回味悠長。
我的高中時代,是在定陶二中度過的。我是定陶二中第十九級學生,於1987年秋季入學,於1990年7月高中畢業,至今已近三十週年。縱然歲月流逝,那段崢嶸的青春歲月,仍常常縈繞在夢中......
當時的定陶二中,地處定陶縣城東南大約三十五華里的冉堌鎮,學校南鄰定碭公路,再往南步行大約一公里,是美麗的紅衞河,北鄰鎮政府,東鄰冉堌鎮區,西面是一片碧綠的田野。
學校駐地所處的冉堌鎮,地處定陶、成武、曹縣三縣區交界地帶,歷史悠久,是孔子賢徒“三冉”,即冉耕、冉雍、冉求的故里,其中冉求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的那位大名鼎鼎的冉有。當時的二中位於冉堌鎮的西南方位,自1994年整體搬遷到定陶城區之後,這裏先是改為一所職業技術學校,之後又被整體開發為一座商貿城,原來的校舍,早已蹤影全無。
近年來,數次開車路過此地,透過車窗向北望去,總不免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往事一幕幕如在眼前,將思緒拉回到三十年前。
現在回想起來,二中時期的高中生活,融嚴肅、緊張、活潑為一體,是充實而有趣的,高中時代的師生之情和同學友誼,純潔而真摯,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留下永遠難忘的回憶。
當時二中的教育模式,是比較具有探索性的,除正常的教學活動之外,學校社團活動較為活躍,頗類似今天所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其中較為突出的就是各類興趣小組,以語文教師和作文水平較好的學生為骨幹力量的《冉子筆會》文學社最具代表性,文學社定期出版油印刊物。之後分發到班級同學手中,同學們竟相傳閲,一睹為快。八十年代是屬於文學的黃金年代,校園裏興起的“文學熱”經久不衰,瓊瑤、三毛、金庸、梁羽生、莫言、舒婷、海子、顧城、汪國真等是我們的崇拜對象,我本人也一度痴迷於此,一廂情願地做着自己的文學夢,經常不知所云地寫些所謂的朦朧詩。由於我的作文成績較為突出,常被老師當作範文在班級朗讀,並刊登在文學社的社刊上。在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走紅的時候,我曾以《喚起敢愛敢恨的靈性》為題,寫了一篇觀後感,除了在文學社社刊油印刊登外,專門任教作文課的老師還在其他班級朗誦此文,曾引起小小的轟動,以至於在今天回憶起來仍記憶猶新。除此之外,學校還經常組織演講報告會和文藝晚會,高二時,我曾擔任班級的團支部書記,在校團委的支持下,曾組織過一次現場直播的班級演講報告會,所謂的現場直播,就是利用無線話筒,安放在班級的講台上,校領導同時組織老師利用音箱在教師辦公室集體收聽,這在當時還是一種新生事物,這次活動比較成功,活動結束時,學校領導還專門到班級講話,對演講活動的成功舉辦表示鼓勵和祝賀。
除了學習之外,二中的餐飲文化也是別具特色的。在學校的東北角,是學校的教職工食堂,説是食堂,只是一排前出廈的房屋,前方是一處較為寬闊的院落,裏面成行生長着幾棵高大茂盛的梧桐樹。春末夏初,梧桐花開,沁人心脾,夏秋之際,桐葉亭亭如蓋,遮住炎炎烈日,是天然的露天餐廳。同學們三五成羣,以地為桌,邊吃邊聊,或交流學習心得,或談論社會熱點,氣氛十分熱烈。有了茂密的梧桐樹葉遮蓋,即使遇到小雨天氣,也絲毫未能影響同學們在樹下聚餐的情趣,伴着雨打樹葉的沙沙聲,倒像一首美妙的輕音樂,同學們在樹下談笑風生,今日回想起來,倒有幾分詩意。
校區的西北角,是學校的操場,在早餐、午餐和晚餐時間,這裏也是學生們的又一處露天餐廳,為了彌補學校食堂供應不足的問題,二中在全縣率先引進市場競爭機制,允許社會人員到學校從事餐飲服務。每到就餐時間,這些商販們就在學校的南北幹道旁和操場上設攤經營,在當時可謂學校的一景,熱鬧非凡,像按時開張的農村集貿市場。記得當時的社會商販,就有了較強的市場競爭意識。早餐中我比較喜歡喝油茶,是一種和胡辣湯類似的粥類地方特色食品。當時經營油茶的有兩個商户,一個長的個子矮一些,瘦一些,另一個長的個子高一些,胖一些。為了好區分,同學們根據他們的外貌特徵,分別稱之為“瘦子”和“胖子”。相比而言,“瘦子”的油茶質量比“胖子”的要好一些,“瘦子”的油茶裏花生多、芝麻多,並且味道好,往往是“瘦子”的油茶賣完之後,“胖子”的油茶才能開張。一來二去,“胖子”的生意日漸冷淡,他動起了不正當競爭的歪點子,暗中散佈“瘦子”是肝炎患者的謠言,效果立竿見影,兩個人的經營局面發生了逆轉,連續幾天,“瘦子”的油茶都沒有人買。“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瘦子”在瞭解到具體原因後,採取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他到醫院查體,之後辦了一個健康證,並將此證掛在胸前,之前關於他是肝炎患者的謠言不攻自破,他的油茶生意又恢復了之前的紅火局面。
在高中時代,隨着生理的不斷髮育成熟,我們同樣也有青春期的躁動。當時全縣共有十九個鄉鎮,縣城和鄉鎮駐地均設有初中學校,但高中學校只有兩所,一中和二中,招生量較小,並且初中升高中,高中畢業考大學,都要實行預選,只有預選過關,才有資格參加升學考試。從初中到高中,乃至於升入大學,沒有復讀經歷,一帆風順者寥寥無幾,由此造成的後果之一就是同學中年齡參差不齊,同班同學中相差二到三歲是正常的,並且高中生的年齡普遍比現在的高中生要大兩三歲,正是青春萌動的季節。不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不像現在那麼開放,特別是地處鄉鎮的農村中學,大部分學生比較羞澀,男女同學之間很少説話,總體而言,是比較封閉保守的。但男女同學之間互生愛慕之情,甚至存在一廂情願的暗戀現象,總是難免的。嚴防學生早戀,唯恐因此影響學習,採取相關防範措施,是老師們的一項重要工作。發現這類早戀苗頭之後,班主任老師就要採取個別談話,或在班會上旁敲側擊,“王顧左右而言他”,採用語言藝術進行映射勸告,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甚至不惜充當“法海”角色,把這種美好的青春情感“扼殺”在萌芽狀態。但畢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一些大膽的男女同學,想方設法衝破嚴密防線,偷偷傳字條、寫情書,以至眉目傳情。
因作文水平稍好,我就曾為一名關係較好的男同學充當過創作情書的“槍手”,那名男同學對班裏的一名女同學產生好感,但苦於不知如何才能向這位女生表白,思來想去,終於戰勝怯懦,決定向這名女同學寫一封“求愛信”,來試探一下。為了遣詞造句,打動這位女同學的芳心,於是乎,虛心向我這位班裏所謂的“文學才子”請教。我雖然作文成績不錯,但對如何寫作情書,卻是“門外漢”。在我的建議下,又邀請班裏的另一位男同學,在一個週日,我們三人沒有回家,神神秘秘躲在男生集體宿舍裏,進行集體創作,根據三人集體研究意見,由我執筆,寫下了一篇頗具文采的情書,之後,經那位男同學謄抄之後,又用信封密封好,之後,趁着同學們回家,教室內無人發現的機會,將那封情書悄悄塞進女同學的書桌洞內。作為答謝,那位男同學還專門到鎮上買來水煎包,犒賞我和另一位男同學,後來與那位男同學開玩笑,我戲稱水煎包是我從事文學創作的第一筆“稿酬”。所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封集體創作的情書,促成了二人的美好姻緣。後來我的這位男同學參加一次小範圍的同學聚會,興之所至,他與夫人之間當年的愛情故事終於解密,成為一段美麗的愛情佳話。
我的另一位熱愛文學的男同學,在高中時就曾在文學報刊發表文章,引起一位湖南某縣師範學校女生的注意,兩人逐漸由筆友發展成為戀人,你來我往,鴻雁傳書,互訴衷腸,互寄照片,在暑假即將到來之際,那位師範女生竟寫信要來定陶與我們那位男同學見面,直到這時,那位頗具文才的男同學才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由於害怕家長和老師棒打鴛鴦,急忙寫信婉拒。他們之間的書信,在我們幾位關係較好的同學之間成了公開的秘密,並經常當作“範文”內部傳閲。
還有一位綽號“大鬍子”的轉學男生,因復讀從東北迴到祖籍山東,在二中借讀,那位“大鬍子”同學在東北有一位同學戀人,從照片看十分美麗,“大鬍子”同學常以此為炫耀資本,在同學中總有意無意地談及他們動人的愛情故事,從而成為男生宿舍“卧談會”的焦點話題。由於兩人天各一方,鞭長莫及,他的那位女同學後來移情別戀,給他寄來一封“絕交信”。在一個初冬的晚上,這位男同學在到校外的餐館借酒澆愁之後,躲在男生宿舍的一個角落,再也無法控制內心的情感,竟撕心裂肺地大哭起來,那種因所謂的失戀而嚎啕大哭的狀態,我至今尚未見到過第二次。任憑我們如何勸説,都無濟於事,後來“大鬍子”竟為情所傷,提前結束借讀生活,返回東北去了。我們把這位男同學戲稱為“情種”,同時也深刻認識到愛情的力量如此強大。
在最後高三複讀的那一年,甚至有若干升學無望,感情基礎較好的男女同學,在班上半公開地談起了戀愛,有少數幾對後來組建了家庭。
這些青春時代的愛情故事,像活躍的音符,彈奏出美好的青春樂章,成為枯燥學習生活的調味品。
三年緊張而又活潑的高中生活在不知不覺中一晃而過,在1990年那個黑色的七月,我們集體到縣城參加高考,一些成績特別突出的同學金榜題名,幸運地走進大學校園,實現了“魚躍龍門”的理想,大部分同學“名落孫山”,與大學失之交臂,當初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美麗夢幻破滅了。畢業之後,一部分同學通過各類招工參加工作,一部分通過參軍實現人生理想,一部分同學回到家鄉,繼續譜寫祖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篇章,還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並不甘心失敗,走上了復讀之路。
在我的記憶裏,1990年的秋天是令人難忘的,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校園,插班復讀,每每想起昔日的同班同學勞燕分飛,各奔前程,心中不免湧起一種淡淡的傷感。那一年,亞運會在北京舉辦,學校的高音喇叭裏經常播放《亞洲雄風》這支主題歌,激越高亢的旋律,沖淡了我們這些復讀生的些許憂傷,後來熱播的《渴望》電視劇主題歌,更是風靡全國,不時飄蕩在學校的上空,正如其中歌詞所唱:“有過多少往事/彷彿就在昨天/有過多少朋友/彷彿還在身邊······”這支動情的歌曲,曾引起我強烈的情感共鳴。
歲月悠悠,時光飛逝。一幕幕青春往事,一張張洋溢着自信與活力的熟悉臉龐,老師們的諄諄教誨,同學之間純潔而真摯的友誼,相互見證的青春與成長,成為心靈深處永不磨滅的回憶。
我的定陶二中,我的高中生活,我的青春記憶!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佈,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