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遠川研究所(ID:caijingyanjiu),作者:熊宇翔,編輯:羅鬆鬆,創業邦經授權發佈。
以前的汽車三大件是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現在卻成了冰箱、沙發和彩電,車裏沒幾塊屏幕都不好意思説自己是電動爹。
短短十年時間,車載大屏的尺寸已經從10寸捲到了20寸乃至40寸,7座SUV甚至可以實現人均一屏,而且連打開的姿勢也變得五花八門,有升降的,有旋轉的,有滑動的,還有手勢操控的。
但當一塊塊“屏霸”屢屢震撼眼球時,一些爭議也隨之浮現,比如屏幕越大體驗就越好嗎?
最近,瑞典一家知名汽車媒體就做了一場實驗,要求駕駛員在100km/h的行駛速度下連續操作四項功能:1. 打開座椅加熱,提高空調高2℃;2. 打開收音機,調到指定電台;3. 小計里程清零;4. 儀表亮度調到最暗,關閉中控屏,整個過程全部用手指操作,不涉及語音系統。
最後發現觸摸屏完敗給物理鍵,成績最好的是全物理按鍵的沃爾沃V70,完成所有功能只用了10秒,在此期間行駛了306米,而成績最差的是擁有一塊19.4英寸中控屏的名爵Marvel R,測試用時達到了44.9秒,行駛距離超過1.3公里[7]。
有一説一,以瑞典人對沃爾沃的熟悉程度,V70拿下第一併不奇怪,但Marvel R比對手慢了4倍着實還是令人有些詫異,畢竟反應時間越長,意味着風險因素就越多。
面對當下的大屏“彩電風”,車企幾乎沒得選,因為內卷最痛苦的點就在於“人有我無”,你看,就連剛發佈的法拉利第一款SUV上都在副駕位前裝了一塊大屏。
圍繞這個現象,本文將主要回答三個問題:
“大屏彩電”這陣風是怎麼吹起來的?
好的車機體驗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大屏是不是智商税。
特斯拉是第一個把大屏帶上車的,第一代Model S史無前例地取消了絕大部分機械按鍵,取而代之的是一塊17英寸的屏幕,相當於兩個iPad大小。
在這之前,車裏都是密密麻麻的按鍵,和當初的諾基亞和黑莓一樣,背後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交互邏輯和供應鏈體系,而特斯拉力推大屏不僅僅是為了噱頭,背後還有成本和技術的考慮。
第一,按鍵雖小,但成本並不低,每個按鍵都需要經過設計、開模、驗證和製造,產品越高端,對按鍵的質感、靈敏度、可靠性的要求就會越高,相比之下,向供應商直接採購一塊標準屏幕要便宜以及簡單得多。
其次,燃油車時代的電子電氣架構是分佈式的,一個ECU單元對應一個功能,每增加一個新功能就要增加一個新的ECU和一些線束,整車廠也無法遠程迭代,而大屏取代實體按鍵,就意味着更少的線束和更統一的計算單元,就像由多個神經節控制身體的低等動物進化出了大腦。
因為這項創新,Model S獲獎無數,《時代》雜誌給它的評價是:一部百公里加速2.6秒的平板電腦,而很快,這陣大屏風也吹到了中國。
大屏潮流始作俑者Model S
2016年,中國第一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上市。相比Model S,它保留了更多實體按鍵,屏幕也“只有”10.4英寸,但也可以在屏幕上實現空調控制、座椅加熱等功能,體驗接近早期的智能手機,上市短短三個月,RX5月銷就突破了2萬輛,也間接證明了一個問題:大屏約等於大賣[2]。
Model S和RX5一炮而紅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大屏可以作為一個賣點,而將大屏競賽推入白熾化階段的,正是造車新勢力。
2018年1月美國CES展,一塊來自拜騰的49寸大屏技驚四座,1.25米長的大橫屏,幾乎填滿了整個前艙。傳統車企表示看不懂,也不看好——受制於技術、成本、法規,這麼大的屏當時被認為不可能在車上量產。
拜騰M-byte,未能量產的屏霸
但新勢力偏不信邪,對他們來説,既然蘋果可以靠一套全新的交互邏輯和強大的應用生態擊敗諾基亞,汽車為什麼不可以?突破點就在於屏幕。
首先,大屏在視覺上更有衝擊力,尤其是在崇奉“越大越好”的中國;其次,大屏可以承載更多的數字化體驗,比如玩遊戲、看電影、刷抖音等,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創造“羊毛出在豬身上”的商業模式,帶來車企夢寐以求的軟件收益,這種思想一直影響着汽車行業。
2019年之後,各種大屏羣魔共舞,各家公司爭奇鬥豔,比如奔馳EQS上那塊長達1.4米的異形屏,高合HiPhiX和比亞迪漢裏的旋轉中控屏,智己L7和嵐圖Free上的升降屏,榮威RX5的27寸可滑動大屏,就連保時捷Taycan這種以純粹操控樂趣為賣點的車型都安上了4塊大屏。
這對按鍵黨來説,無疑是一種背叛。
屏幕越大≠體驗越好相比大屏,機械鍵按壓方便、反饋清晰,適合盲操,但一個鍵對應一個功能的固定模式,與汽車消費電子化的時代大勢格格不入,因此逐漸被車企放棄,一般來説,越新款的車,按鍵越少。
然而,按鍵功能被一股腦塞進大屏並不意味着萬事大吉。一方面,觸摸屏往往需要駕駛員手眼並用,在行車途中,駕駛員的注意力被屏幕過度佔據意味着危險,根據測試,如果駕駛員使用純屏幕操作,反應時間大概為1.6s,甚至比微醺狀態下的反應時間還要長[7]。
另一方面,屏幕的可靠性又通常不如按鍵,即使是大屏的始作俑者也免不了在這個問題上翻車。去年10月,一輛Model 3在高速上中控屏死機,無法顯示車速,甚至不能打燈,習以為常的車主只能自嘲,“這是正品特斯拉。”
在現款Model 3/Y上,為節省成本、統一交互,特斯拉不僅取消了幾乎所有機械按鈕,還減掉了儀表盤(Model S與Model X未減配),所有信息都集於中控大屏,這讓司機覺得一時難以適應,這個問題的存在,甚至催生了一門給特斯拉加裝儀表盤的生意。
汽車屏幕天天梯圖,來源:網絡
另一方面,要想大屏用得爽,屏幕只是硬件基礎,背後的芯片算力,底層軟件的開發、算法以及交互邏輯的優化都比屏幕本身來得更加重要。
比如第一代特斯拉Model S,17寸中控屏是台灣TPK提供的,背後的驅動芯片是英偉達的Tegra3,市場上都能買到,特斯拉為了提供差異化的體驗,為屏幕控制的功能設計了10個PCB板,並且內置了一個3G模塊用於實現軟件遠程迭代。
換句話説,如果把車機體驗比作一個木桶,屏幕大小和數量只是其中兩塊板而已,如果其他方面拉胯,很容易翻車。
去年,極氪001開始交付,硬件配置屬於中上水平:15.4寸屏幕與高通820A芯片,但車機菜單邏輯混亂、屏幕卡頓乃至死機的問題仍然惹怒了車主。今年8月,極氪為解決問題決定為車主免費更換算力更強的高通8155芯片,並快速收購魅族團隊,寄希望於獲得後者在軟件交互上的經驗。
在這方面,2C的互聯網公司往往經驗更加豐富。汽車的大屏浪潮掀起之前,有條件的司機能用蘋果的Carplay絕不會用原生的車機——某些車企自帶的車機會推薦花裏胡哨的應用,而Carplay甚至會拒絕在屏幕上顯示歌詞。
華為的加入則進一步闡述了“軟件優化比屏幕尺寸更重要”這一樸素道理。
在接受華為全面改造前,小康SF5車型搭載的屏幕尺寸超過17寸,但車機系統幾無亮點,月銷最高2000出頭。在其搖身一變為問界M5後,搭載了華為鴻蒙OS的車機順滑程度堪比智能手機,大屏體驗讓車主直呼“買車機送車”,助力其月銷突破1萬台。要知道,問界M5的屏幕尺寸其實比SF5小20%。
問界M5車機
不過,即使是科技公司下場也很難解決一個重大問題:在車上安裝動輒幾十寸的大屏,究竟能幹什麼?這又算不算是一種無形的税?
巨大的屏,進步的税?大屏本質上是一種人們投以注意力、換取信息的介質。
在人們愈演愈烈的信息飢渴下,手機與電腦的屏幕尺寸越來越大,車機屏幕亦步亦趨。然而前後者不同的是,手機、電腦可以近乎無限地吸取注意力,但車載大屏一旦這樣做,將會成倍製造危險。
因此,在汽車發動時,為保證安全,車載大屏只會顯示基礎信息和導航,而這類工作更小的屏也能勝任。在停車之後雖然大屏能夠用來看劇甚至辦公,但用户完全有理由使用體驗更好的手機、平板和彩電,沒有必要留在車裏。
2018年,上汽與阿里合資的斑馬網絡在分析用户數據後發現,車主對車機的應用中,50%的時間是在聽歌。顯然,沒有人在聽歌的時候需要一塊20寸乃至30寸的屏。
這也是推出大屏車型的車企們不願透露的一個事實——因為特定的場景限制和安全訴求,車載大屏的利用率實際上很低。而對於重金購置但效用很低的產品,人們一般喜歡稱之為“智商税”。
但不少車企在努力進行着消費者教育,促使人們相信,買一塊帶有大屏的車,不是在交税,而是對未來的投資與準備。
去年12月, 特斯拉向其新款Model S用户開放了在前排屏幕玩遊戲的功能。今年再有聲音傳出,Steam(遊戲分銷平台)即將登陸特斯拉車機。與其呼應的是,特斯拉今年正在擴大自動駕駛功能FSD beta試點規模。馬斯克認為,一旦實現自動駕駛,人在車裏總需要乾點什麼,車載大屏屆時會是最好的載體。
新款Model S一大賣點:開車能玩3A大作
然而問題是,能充分釋放大屏價值的自動駕駛何時能實現?馬斯克的答案依舊是今年(他已連續5年承諾“今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更多機構和從業者則相信是2030年或者“Never”,到那時,一大批大屏車型很可能已經報廢。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