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國可燃冰試採圓滿結束 產氣時長和總量創世界紀錄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綜合

  執行本次試採技術服務的鑽井平台“藍鯨Ⅰ號”將起航返回位於煙台的母港朱夏攝

  7月29日,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業,這標誌着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圓滿結束。隨後,執行本次試採技術服務的鑽井平台“藍鯨Ⅰ號”將起航返回位於煙台的母港。

  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採圓滿成功,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截止7月9日14時52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連續試氣點火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151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獲取科學試驗數據647萬組,為後續的科學研究積累了大量的翔實可靠的數據資料。

  7月9日-7月18日,按照施工方案進行試採井的封井作業。7月18日後,轉入監測井作業,探測地層物性變化,確定水合物分解區域,瞭解儲層改變的情況以及水合物分解波及的地層空間範圍。監測結果顯示周圍地層無明顯變化,海水及周邊大氣等甲烷濃度無異常,環境無污染,未發生地質災害。

  執行本次試採技術服務的鑽井平台“藍鯨Ⅰ號”是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鑽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鑽井平台,適用於全球深海作業。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是“藍鯨Ⅰ號”執行的首項工作任務。2017年3月6日,“藍鯨Ⅰ號”從煙台啓航,經過8天的航行於3月14日順利到達位於珠海市東南320千米的中國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試採區。截至7月29日返航,共在這一區域實施作業達137天。

  通過近四個月的試驗探索和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和認識。一是防砂技術先進,方法可靠,持續有效發揮作用,保障產氣通道狀態良好。二是在舉升方式等多方面實現創新,提高產量效果顯著。三是調控產能平穩有效,氣流穩定,持續時間已達到生產性試開採要求,為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四是海水及周邊大氣等甲烷濃度無異常,環境無污染。五是井壁和地層穩定,未發生地質災害,實現了安全可持續生產。六是試採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領跑優勢不斷擴大。

  下一步中國地質調查局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勘查力度,為產業化提供資源基礎;加大理論、技術、工程、裝備研究力度,為產業化提供技術準備;依靠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為產業化提供綠色開發基礎;研究勘探開發管理規範性文件和產業政策,為產業化提供相關保障。加強依靠科技進步,保護海洋生態,促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進程,為推進綠色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今日早盤,可燃冰概念股異動走強,截止發稿,潛能恆信漲6.73%,海默科技漲3.71%,惠博普,石化機械,博邁科,傑瑞股份,東華能源等股均有不錯表現。

  消息上,7月17日,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對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的賀電精神,加快推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進程,國土資源部、廣東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團在廣州市聯合召開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工作座談會。

  據瞭解,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自5月10日試氣點火,至7月9日實施關井作業,連續試採60天,累計產氣30.9萬立方米,平均日產5151立方米,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創造了試採時間最長和產氣總量最大的新紀錄,試採工程全面完成預期目標。

  為促進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進程,推進綠色發展,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國土資源部、廣東省政府、中石油集團計劃共同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選擇重點海區啓動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先導試驗區建設。

  (2017-07-26)


  導讀

  能源一直是人類發展離不開的基礎。無論是過去還是將來,在工業化時代更是如此。人類在意識到煤炭和石油這兩大資源所帶來的巨大的環境問題和資源耗盡問題後,就不斷尋求更清潔和可持續的資源。核能、風能、太陽能...卻遲遲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成本和安全又成了人們廣泛關注的問題。而可燃冰的發現,讓人類又看到一絲絲的希望,雖然它也是有限的,但它的“價值”卻遠遠超過了石油和煤炭。清潔、儲量大、熱值高是它的主要優點。所以它也成了很多能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孜孜以求的寶貝!而我國如今正走在可燃冰開發的前列!

  可燃冰

  5月10日至7月10日,整整60天,我國在藍鯨1號鑽井平台上海連續試開採了可燃冰,不斷的刷新世界上可燃冰開採的記錄。這也引起了國內和國際媒體的廣泛幫助。在7月10日,藍鯨1號正式閉井,讓很多網友對此就感到十分“意外”,為何要閉井呢?不是開採得很好嗎,難道是出了故障?同時,這也讓不少外媒“鬆了口氣”,認為中國技術還沒達到太可怕的地步!畢竟一旦中國在此領域獨步全球,那麼將對他們產生不小衝擊!

  藍鯨1號

  試開採60天還不夠驗證技術?

  其實,廣大網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都希望藍鯨1號可以開採更長的時間,這樣就説明我們的技術越成熟了,但我們都要注意,這次開採也是試開採,不是商業開發。試開採60天已經足夠去驗證相關技術了,而且從整體試開採過程來看,無論是開採量和開採時間都已經遙遙領先世界。這也達到了向世界宣告的目的。當然,還是不乏有人擔心此次開採遇到了某些“困難”才閉井的。那麼真的會是如此嗎?

  藍鯨1號

  其實,從兩點可以看出本次可燃冰開採閉井是計劃之中的事。一是近日我國已經啓動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勘查開採先導試驗區建設,推進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進程。二是我國藍鯨2號8月將交付。藍鯨2號是藍鯨1號的姊妹船,作為後來者,藍鯨2號比藍鯨1號也更先進。這樣是時機和這樣的動作,都毫無疑問的表明,此次可燃冰開採是真正的“成功了”!下一步的動作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2017-07-22)


  這是7月9日拍攝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現場。 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廣州7月9日電 由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工程9日全面完成預期目標,第一口井的試開採產氣和現場測試研究取得圓滿成功,並實施關井作業。這標誌着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試開採取得圓滿成功。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局長兼試採現場指揮部指揮長葉建良説,本次試採已持續60天,累計產氣超過30萬立方米,取得了持續產氣時間最長、產氣總量最大、氣流穩定、環境安全等多項重大突破性成果,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2017-07-10)


  當然100升可燃冰能讓汽車跑5萬公里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作為石油的替代能源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可燃冰這種寶貝可是來之不易,它的誕生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温度不能太高,如果温度高於20℃,它就會“煙消雲散”,所以,海底的温度最適合可燃冰的形成;第二是壓力要足夠大,海底越深壓力就越大,可燃冰也就越穩定;第三是要有甲烷氣源,海底古生物屍體的沉積物,被細菌分解後會產生甲烷。所以,可燃冰在世界各大洋中均有分佈。中國東海、南海都有相當數量分佈。

  可燃冰這麼好,外國難道就不去開採嗎?

  肯定不是就我們一家。

  1963年,蘇聯在雅庫特西北部的馬爾哈河流域發現了第一個可燃冰礦牀,1969年前蘇聯在凍土帶發現麥索亞哈可燃冰礦牀,是世界上唯一進行商業開採的可燃冰礦牀。

  2002年加拿大在馬更些三角洲凍土帶進行了可燃冰開採試驗。2013年3月日本採用降壓法成功從可燃冰礦藏中採出天然氣並實現點火,不過日本第一次開採只進行了6天就因排氣管進沙被迫中斷,4月份第二次開採進行了12天后再次中斷,未完成持續三四周的開採目標,不過這樣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日本計劃在2018年前後將海底可燃冰試採技術投入實際應用,屆時日本將商業開採可燃冰資源,預計可供其消費100年!

  美國2012年在阿拉斯加北部陸坡利用二氧化碳置換甲烷進行可燃冰試開採取得成功,共注入二氧化碳和氮氣混合氣0.59萬立方米,依靠井底壓力自迴流開採,採氣時間30天,累計產氣量約2.8萬立方米,最高日產量達5000立方米。美國開採可燃冰都立法了,中國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

  雖然這樣,中國不但解決了日本沒有解決的排氣管進沙問題,而且連續產氣超過一週,累計產氣12萬立方米,最高時一天就3.5萬立方米。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在海域連續穩定開採可燃冰產氣的國家。

  研究結果表明,全球可燃冰資源量約為20萬億噸油當量(是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的50倍左右,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總含碳量的兩倍),其中美國、中國分別約為5000億和1000億噸油當量,日本的可燃冰資源量介於美國和中國之間,所以以後日本就不是資源小國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國不能因為剛剛取得了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什麼一升可以跑5萬公里,什麼全世界第一!

  再看看美國,圍繞着《可燃冰研究與開發法案》,在2006-2012財年期間,共資助了數十個可燃冰新項目和延續項目。日本通過每年政府投資超過1億美元的可燃冰開發計劃(2001-2016),引導日本石油勘探開發公司、日本石油公團技術研究中心和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等機構投入資金實施國家可燃冰研究開發計劃。德國2008年推出的“可燃冰勘探、開發與氣體儲運”項目,每年政府投入5000萬歐元。韓國製定了可燃冰長期發展規劃,評價和開發、運輸和存儲可燃冰技術、安全生產可燃冰技術......

  中國在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7-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