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厲兵秣馬”劍指蒼穹,誰能制霸深空?

美俄“厲兵秣馬”劍指蒼穹,誰能制霸深空?

空間對抗,旨在爭奪空間控制權、保證空間優勢而採取的作戰行動。隨着空間領域競爭性和對抗性加劇,各國高度重視空間對抗系統的發展。 目前,美國和俄羅斯都已部署了部分空間對抗系統,形成較強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一定程度上的空間進攻能力和有限的空間防禦能力。

奪取未來戰爭優勢 美俄高度關注空間安全

為維護本國空間利益和安全,在未來戰爭中佔據空間領域的優勢地位,美國、俄羅斯等軍事強國高度關注空間安全,並進一步強化空間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完善空間作戰理論和組織機構,引領空間安全能力發展。

空間安全戰略是美國為保持其在空間領域的優勢地位、維護其在空間的行動自由及確保空間系統安全而制定的國家戰略。美國高度重視空間安全,並將其納入了國家安全體系,將確保空間安全與穩定視為國家安全的核心,強調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維護其空間安全。

俄羅斯處於大國霸權衝突、地緣政治衝突、宗教衝突的多重矛盾交織的焦點。近年來,因烏克蘭動亂、克里米亞公投、敍利亞衝突等地區熱點問題,特別是近來俄羅斯與美國在委內瑞拉和黑海地區頻頻交手,使得美俄關係惡化到冷戰結束後的最低點。俄羅斯為了增強不對稱作戰能力,空間安全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落腳點。

空間作為戰爭媒介 成軍事大國角力新戰場

古今中外偉大的軍事家們已經認識到控制高地能獲取戰略、戰役和戰術優勢。從中國古代孫子的“必居高陽以待敵”,到二戰時期的航空飛機,以及冷戰時期的高空飛機,高地為參戰者態勢感知、進攻、防禦提供了戰略優勢,進而使其獲取作戰空間的控制權。空間作為戰爭媒介,正以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成為21世紀的軍事競爭新高地,是軍事大國角力的新戰場。

空間系統將成為戰爭中首輪被攻擊的目標。空間系統是爭奪信息優勢的重要裝備,誰直接獲取各類重要信息的能力更強,誰就獲得了制勝的先機。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及其盟友為了應對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先後調用數量龐大的衞星羣進行信息支援,總數量達到了100顆,形成了空間偵察監視、空間通信保障、空間導航定位、空間氣象保障四大系統,組成了龐大的天網。在海灣戰爭的總結報告中,美軍將戰爭的勝利歸結為“GPS的勝利”。由此可見,未來戰爭可能首先在空間領域打響,空間系統或將成為戰爭中首輪被攻擊的目標。

天對地快速打擊將成為未來戰爭重要作戰樣式。在未來“以快吃慢”的作戰樣式指引下,如何在敵方猝不及防的情況下實施天對地精確打擊,是美俄等航天大國追求的目標。美正在加緊研發的X-37B飛行器,就採用具有極強的可靠性和自適性的先進制導與控制技術,使其很好地適應飛行條件的變化,為未來實施空間對抗和天地打擊提供作戰平台,其上如果攜帶武器就能“搖身一變”成為制霸高空的攻擊性武器,可實時進行天對地快速打擊。

發展空天對抗系統 路向何方

一是掩軍於民,隱蔽推進空間對抗系統快速發展並形成戰鬥力。鑑於發展空間對抗系統的敏感性,各國發展空間對抗武器一般都打着民用旗號。例如,美國實施的“鳳凰”計劃對外宣稱致力於用射電望遠鏡等先進設備接收從宇宙中傳來的電磁波,從中分析有規律的信號,希望藉此發現外星文明。但卻囊括了諸多空間操作,如有效載荷寄宿發射、細胞化衞星、在軌機動、與合作目標交會、捕獲目標、對目標實施操作、飛離目標、退役衞星部件的重複使用、低成本空間系統等關鍵技術,這些技術都可用於發展進攻性空間對抗武器。

二是軟硬結合,探索發展多樣化空間對抗手段。在發展空間對抗技術時,既發展對敵方裝備進行直接摧毀的硬殺傷能力,也重視發展利用先進的光電技術使敵方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軟殺傷手段。2007年3月,美國“軌道快車”進行了一次太空修復衞星和捕獲衞星試驗項目測試修復衞星,進行各類儀器和技術的太空試驗;演示自主衞星維修技術的水平,旨在延長各類衞星和航天器的使用壽命。“軌道快車計劃”驗證了對近地軌道航天器的交會、捕獲、控制及服務能力。

三是天地一體,不斷完善空間態勢感知和攻防能力。美國在其《國家安全空間戰略》中,首先從戰略層面提出優先發展空間態勢感知裝備,同時,均衡發展進攻性空間對抗技術,多渠道發展防禦性空間對抗技術。空間態勢感知要實現對空間的全面覆蓋,提高深空微小目標的探測、跟蹤精度,提高空間態勢感知的時效性,實現對峙特定空間目標或局部空域進行目標特性識別和環境監視。在此基礎上,將現在對空間目標的監視、探測、跟蹤能力,發展為面向空間對抗作戰的一體化空間態勢感知能力。

伴隨海洋、大陸的不斷“開採”,世界大國逐漸把重心轉移到空天領域。事實上,這場無聲的爭奪早已開始,這場所謂“站得高,望得遠”之爭究竟又能達到何種白熱化的地步呢?讓我們拭目以待。(歐陽騫、蘇偉、章子星、馬建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9 字。

轉載請註明: 美俄“厲兵秣馬”劍指蒼穹,誰能制霸深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