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焦點分析|2022鋰電行業喜與憂:上游暴富,中游承壓

由 習國防 發佈於 財經

文 | 李安琪

編輯 | 蘇建勳

鋰電行業的狂歡情緒因各企業業績發佈達到頂點。

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截至1月26日,共有123家鋰電產業相關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其中107家業績預喜,佔比約87%。

1月27日,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發佈了2021年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淨利潤140億元-165億元,同比增長150.75%-195.52%。而該公司前三季度淨利潤為77.51億元,第四季度的利潤幾乎與前三季度利潤總和持平。

這些背後都指向了一個原因:2021年新能源汽車的強勁發展需求,帶動了整個鋰電產業的業績上揚。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

但,並非整個行業上下游都能迎來暴富。

新能源汽車需求爆發,動力電池供不應求,上游原材料價格也隨之暴漲。以電池級碳酸鋰(動力電池的核心原料)為例,從2021年3月至今,其價格已經從5、6萬/噸,一度上漲至35萬/噸。

鋰電產業的上游企業儼然走在了新能源車的“造富”前線,但與此同時,中下游的電池廠商和車企承擔了驟增的成本,銷量見長但利潤不增。

儘管中游電池廠商在瘋狂擴產能、鎖定鋰資源、搶佔市場,但這趟新能源快車帶來的供需矛盾,可能長期存在。

鋰電上游,走在新能源車“造富”前線

如果説,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那麼“鋰”可謂新能源車心臟的心臟。

動力電池30%-45%的成本主要在正極材料上,而鋰是正極材料的核心原料。不管是磷酸鐵鋰電池還是三元鋰電池技術路線,鋰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

近一年來,鋰資源的價格一路狂飆。據瞭解,2021年3月以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5萬元/噸左右,到12月末電池級碳酸鋰達到了27.15萬元/噸,2022年開年更是突破了30萬元/噸。

鋰資源價格的暴漲,對應到企業業績,就是利潤的暴增。

以上游的“鋰業雙雄”——贛鋒鋰業和天齊鋰業為例,一個淨利潤暴漲,另一個則是扭虧為盈。

贛鋒鋰業預計2021年淨利潤48億元-55億元,同比增長368.45%-436.76%。在業績預報中,贛鋒鋰業明確表示:隨着新能源汽車及儲能行業的快速發展,下游客户對鋰鹽的需求強勁增長,公司鋰鹽產品產銷量增加且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公司鋰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產、產能逐步釋放,故公司經營性淨利潤同比增長。

天齊鋰業則是預計2021年淨利潤18億元-24億元。要知道天齊鋰業去年同期虧損18.34億元,前三季度淨利潤也不算多,5.3億元。也就是説,天齊鋰業幾乎在四季度賺了前三個季度總和的3倍。

2022年1月28日,天齊鋰業還趁熱打鐵,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或將在港股二級市場獲得更多資金來拓展業務。

天齊鋰業在申請書中對鋰資源的發展做出了預測:2021年的電池級碳酸鋰的年平均合約價格約為 10478美元╱噸(6.6萬/噸)。但隨着市場發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預計將於2023年保持穩定,年平均合約價格穩定在25833美元╱噸(約16.4萬/噸),2031年將增至30500美元╱噸(約19.4萬/噸)。

這也意味着,鋰資源供不應求並非短期事件,價格也許會經歷回調,但長遠來看,隨着行業需求進一步旺盛,鋰資源企業的利潤仍有長期的上升空間。

所以,鋰業雙雄也在着手佈局更多的鋰礦資源。由於國內鋰資源約80%貯藏在鹽湖,兩成鋰資源以礦石形式存在。但鹽湖提鋰技術難度大,產出的品質效果也不比鋰礦石。基本上,鋰資源企業都選擇了出海“掃礦” 。

據瞭解,贛鋒鋰業目前已經收購了無錫新能鋰業、國際鋰業愛爾蘭公司、美洲鋰業近20家公司的股權。天齊鋰業也從2014年開始佈局,先後收購了全球最大固體鋰輝石礦泰利森、智利鋰礦巨頭智利化工礦業公司等公司股份。

掌握鋰電產業上游話語權,是鋰資源企業利潤起飛的關鍵。

中游電池企業搶市場、鎖資源、狂擴產

不過,在鋰電行業中游,電池企業似乎沒有那麼好運。

受上游鋰電原材料價格大漲影響,電池企業的採購成本大福攀升,然而下游車企卻無法輕易接受電池價格上漲。所以即便電池企業產品銷量大增,利潤也暫時還沒有很大起色。

以今年三季度為例,眾多電池公司中僅有寧德時代毛利率略微上揚,從二季度的27.24%升到27.9%。億緯鋰能、國軒高科三季度毛利率分別環比下降2.4%、7.98%。

不過一位投資人告訴36氪,現在並非電池企業考慮賺錢的時候,而是搶市場的關鍵時刻。

雖然寧德時代的巨頭位置依舊不可撼動,但在行業上下游動力電池供需矛盾突出之際,行業巨頭往往會首先保住大客户,而這也是二線電池廠商虎口奪食的最佳時機。

此前,據36氪瞭解,電池行業的一匹黑馬中創新航已經與廣汽新能源、小鵬達成合作。此前二者的電池供應商正是寧德時代。

“電池公司現在要儘可能多跟主機廠綁定,哪怕利潤薄一點,現在不是掙錢的時候。”上述投資人如此説道。

除了搶市場之外,電池公司還將眼光放在兩件事上:鎖資源、狂擴產。

寧德時代很早就已經開始在全球尋找鋰礦資,入股了加拿大礦產巨頭NeoLithium、澳大利亞礦企AVZ等公司。

2021年11月,寧德時代還和“鋰業雙雄”之一贛鋒鋰業上演了一場國際搶礦大戲,都想將加拿大一家鋰業公司千禧鋰業收為麾下。最終加拿大鋰業公司美洲鋰業,以4億美元收購千禧鋰業所有流通股。美洲鋰業的大股東正是贛鋒鋰業。

另一個電池企業億緯鋰能也於2021年10月宣佈擬參與競拍興華鋰鹽股權,此前億緯鋰能還擬收購金崑崙鋰業、大華化工等企業的股權。

通過鎖定鋰資源,電池廠商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在原料價格大漲時陷入被動狀態,同時也能更好整合產業上下游,提升毛利率。

另外,擴大電池產能幾乎也已成為電池行業的共識。

據瞭解,當下行業幾乎所有玩家都宣佈了2025年的產能目標。到2025年,寧德時代產能規劃預計在600GWh,比亞迪達到430 GWh,國軒高科表示達到300GWh,中創新航要達500GWh,億緯鋰能預計達到200GWh。

按照行業預測,2025年全球鋰電池需求將超過1500GWh,而上述玩家的產能已經遠超行業所需。未來不排除動力電池產能過剩的可能。不過,也許在當下供不應求的行業節奏中,如何擴大市場份額、讓企業活到2025年是更重要的事情。

業內人士告訴36氪,鋰電行業的供需不平衡、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最終只能下行傳導到行業下游主機廠。目前,已經有主機廠通過漲價來緩解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了。

該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動力電池行業的供需矛盾可能會長期存在,畢竟電池企業的產能擴展非一日之功。未來行業可以朝着鈉離子電池和固態電池等新興技術發展,但這些新興技術能否遠水解近渴,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