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古人養生藥酒都喝的啥?

由 烏雅竹雨 發佈於 健康

在我國,人們用中藥泡酒養生療疾的歷史達五千年之久。

  在日常生活中,隨着人們對中醫、節氣與健康關聯度認識的不斷深化,時令藥酒應運而生。

  酒在傳統文化裏藴含生髮之意,為“百藥之長,嘉會之好”,其性温,味甘、苦、辛,歸心、肝、肺、胃經,通經脈、行藥勢、化濕滯、養脾扶肝,生髮肝膽氣機。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方”,《本草綱目》收集各種藥酒方200餘種。以酒浸藥,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有助於藥勢的行運。藥酒服用方便,療效明顯,深受人們喜愛。

  古往今來,時令藥酒名目繁多,且已滲透、嫁接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衍生為一種文化現象,彰顯着中醫藥神韻。在民間,遇逢相關節氣,“藥氣酒中聞”“藥酒欲開期好客”。人們飲酒祭祀,助興添彩,體現民俗,傳承文化。

  農曆正月初一,飲屠蘇酒,防瘟辟邪除惡。傳説屠蘇酒的配方是華佗精心所為: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各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粒。

  其炮製工藝亦別具一格:除夕時,將藥材裝入三角絳囊,懸掛於井底,初一清晨取出放置酒中,煮沸或浸泡。全家人自幼至老依次而飲,連喝三天。

  蘇軾有詩:“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楊萬里詩云:“老子年齡君莫問,屠蘇飲了更無兄。”屠蘇酒曾被鑑真大師傳到日本,並深受推崇。

  正月初一,人們亦飲柏葉酒,祝壽辟邪祛病。東漢應劭説:“正旦飲柏葉酒上壽。”南朝梁代庾肩吾詩云:“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醫典載:柏葉,涼血止血,止咳祛痰,祛風濕,散腫毒。

  農曆二月二中和節(俗稱龍抬頭),飲宜春酒,“祭勾芒神,祈豐收”。宜春酒亦稱“治聾酒”,可療耳疾。宋代詩人李濤詩云:“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乞治聾酒一瓶。”

  農曆三月三(上巳節),飲桃花酒,活血、潤膚、養顏。《千金方》載:三月三日,取桃花一斗一升,井華水三鬥,曲六升,米六鬥,炊熟。傳説,桃花酒是由董雙成首釀而成,供世人享用。後來,她被王母娘娘選作侍女,也為瑤池盛會帶去了這一人間美味。曾有唐伯虎飲桃花酒之記載。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飲雄黃酒、菖蒲酒、五加皮酒,辟邪解毒逐穢健身。雄黃,味辛、性温、有毒,具有解毒、殺蟲、祛風定驚、燥濕去痰、截虐的功效。因其有毒性,故成人也只能少量飲用雄黃酒,並將酒塗抹在孩子的額頭、鼻子、耳朵、手足等處。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