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豆瓣一刻:《清明上河圖》 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休閒

  最早知道故宮豆瓣一刻:花了錢去看電影 你知道錢最後都給了誰嗎?" href="https://www.nanmuxuan.com/zh-mo/leisure/benLaprcNT.html">90週年大展要展出《清明上河圖》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興奮的。直到姍姍來遲出現大展的公告,時間是在9月下旬到11月,看了目錄,也是滿心期待。周圍很多的人説要去看,我也不以為意——是的,説説容易的,真正去看的人,想必不會太多。

  然而,正式開展的新聞一出,馬上嚇到我了——那盛況,簡直駭人聽聞,原來正常排隊都要6個小時,每天展到半夜才能結束。而且據説,總人數只能有2000人。聽到這個,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安安靜靜看個畫都這麼不容易了嗎?

  問了個去參觀過了的人士,更加重了我的擔憂,有一個是早上六點二十去排隊的,排了62號。不過為了看畫,我還是義無反顧的網上訂了故宮門票。至於哪一天,我想,平時週末上課,只有中秋和十一有空,十一的時候,會有不少外地愛好者過來,人恐怕是太多了,還是中秋去吧,大家要過節,應該人少一點把!至於幾點過去,我按照以前去故宮的推測,檢票以前沒法排隊,所以八點前到那應該差不多吧,於是就決定七點半到那裏。

  早起坐地鐵到達都很順利,大概七點二十左右到達午門廣場,我看到柵欄兩邊有人在那等候,就在那待了一會,心想,人居然不是很多啊!然而過了一會,一個工作人員過來説,看畫展的在售票口區域排隊,我這才發現,原來人已經烏洋烏洋的一大片了,找到隊尾,告知已經是第17組(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第19組),然而,只能在這裏排隊。時間是7點45。周圍有帶馬紮的,我心裏大讚果然高明!不過我也是有準備的,我帶了本莫迪亞諾的《暗店街》。沒地方坐?站着也可以看嘛。

  八點左右,每個組的領隊開始帶領隊伍依次進檢票口。穿過午門,又在中途停了一下,被呵斥排成兩隊,之後就被帶到武英殿前的院子,這時就看見之前排隊的人,沿着殿前的金水河,之後從斷虹橋向南,繞過草坪樹林,再蜿蜒延伸到進殿的路上。然後後面的人也源源不斷跟着排隊。剛站定,就有工作人員説,排到這裏的,進去大概要八個小時!!!!聽了簡直令人沮喪,不過我們隊伍的幾個人互相打氣説,應該不要那麼長時間吧,看起來沒多少人——是的,確實沒多少人,我們不過也才880多號。

  之後就是苦等。雖然不見人進殿,但人羣不斷往前緩慢移動,是隊伍不斷緊湊。看到有座椅我就坐下,看幾頁書——雖然定下心神並不容易,可總得打發時間。實在無聊就和一起排隊的人聊聊天。書看到二分之一的時候(182頁的書),我們移動到斷虹橋南邊。此處的提示牌寫的是距離進殿參觀還有五小時。這裏沒有了樹蔭,曬得厲害。跟周圍的人説了一下,去了趟洗手間,買了本期的《紫禁城》雜誌,之後回來隊伍也紋絲不動。到旁邊樹蔭下待了會,正好有志願者過來,講了下展的情況,還介紹了斷虹橋的故事——原來這座石橋是故宮裏面最早的橋,元代就有了,還講了兩代皇子被皇帝踢死了的故事,以及兩位皇帝看到斷虹橋上第四座摸肚捂臉的石獅子後的感傷,交織着暗店街裏面的失憶找尋。在之後是挪動到還剩三小時的提示牌。此時已經是11:40,距離我開始排隊的7:40已經過去了4個小時……依然是等待。幾次隊伍線的節點過後,我們到達武英殿前的大門。旁邊的紀念品部可以買明信片、蓋戳。我進去觀摩一會,但發現屋裏也是擠滿了人排隊,明信片我也沒興趣,又想到每個古畫裏面乾隆皇帝的戳都煩不勝煩,我幹嘛還要再在這裏蓋戳,就果斷回到門口進殿的隊伍。進了大門,依然有一個等待的隊伍關口。過一會的武英殿門口依然還要繼續等待,這裏沒有任何陰涼,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曬得簡直快暈了。此時我的《暗店街》大概還剩下二三十頁,太陽下實在沒法看了。類似於拳擊賽前的禮儀小姐,這裏的工作人員同樣也舉個牌子來回走動,並伴以大喇叭的諄諄教誨:清明上河圖只能參觀3分鐘,清明上河圖只能參觀3分鐘,清明上河圖只能參觀3分鐘……

  大概12:50,正式進入了武英殿。不管其他,我一個箭步衝到看《清明上河圖》的隊伍——也是展廳裏面唯一需要排隊的地方——而其餘展品簡直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連《伯遠帖》前都沒有人……我想,應該先看了清明上河圖,其餘再看看細看吧。大概13:05,我終於一睹清明上河圖芳容。因為已經看過無數次印刷品,甚至很多細節也都捻熟,而且可能因為經過太長的等待,所以見到真跡首先得感覺不是興奮,反倒是一種親切。正畫前端是一段梅花小鳥的華美的絹,之後就進入畫面。我首先驚訝的是真本如此清晰,色澤也歷歷可見,不像印刷品或者網上圖片那麼晦暗不明。因為前後都是人,工作人員也在旁邊催促,讓大家快一點,不要停下來站着不動,所以看的時候心情並不太好,只能粗略瀏覽一番,有幾個細節:不全的柱子上拴着的奇怪的殘缺不全的動物;建築物和柳樹上的色彩;拉着書跡的獨輪車……我想起來那天的一個突然而來的觀點,長卷繪畫就是當時類似於電影的產物,《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一類用的是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如果説清明是人文類的故事片,而千里就是類似於風景類的紀錄片,而早期的《女史箴圖》一段一段的就類似於幻燈片了。畫筆藝術的發展,到了如此的長卷已是極致,就如同現如今聲光電結合的電影。甚至張擇端還拍了一部這樣揭露帝國各種瘡疤的紀實主義的電影,並將其作為諫書上呈給皇帝。結尾的“趙太丞家”,“治酒所傷”云云,分明就是希望當今天子,以醫者身份,醫治時下社會各種弊病。不過也只能草草一看,到此一遊了……

  清明上河圖的隊伍結束,出來就是米芾的三張帖,每個字都信手拈來,妙趣橫生。第三張尤其奇怪的是每隔一部分開始的字就漫漶得厲害,不知道是遇到了不熟悉的筆或者墨或者紙。之後是馬和之的《後赤壁》。依然是奇特的每一筆都反覆扭曲的筆法來畫山水、雲水、樹木。起手是淡淡的岩石、草木和遠山,間以濃墨,看似隨意,但妙手天成。中段是船和人,細緻精妙。往左月痕,還有一隻遠飛的鶴,再就是末端的流水衝擊的巖壁。畫面大面積的是不興的水紋,縹緲出塵之感,瀰漫全畫。隨後歐陽玄的楷書倒還罷了。折過來一面牆是名為“君子林”的李衎、趙雍、柯九思、吳鎮、倪瓚、宋克、王紱等人畫的竹子。看似簡單的竹子其實最能看出個人風格的特色吧,李衎以畫竹知名,但此卷幾乎全是濃墨,未見層次,似為隨手之作;趙雍畫竹為家學,故石和竹頗有趙松雪遺意,但本卷淡墨畫石略嫌呆板;柯九思有裝飾趣味;梅道人為絹本,飛灑飄逸,旁邊題字也是妙極;倪瓚的竹子,竹葉一組一組,看似生硬,類似雕版印刷,但又有奇特的韻律感;宋克小幅,未見特色;而王紱的那幅最為精妙,生動有致,濃淡相宜,形神俱佳。

  往前就是趙佶的《雪江歸棹》。這幅畫倒更為暗淡,其用筆細如髮絲,非常細緻,起手有徽宗題寫畫名:雪江歸棹,畫尾有落款:宣和殿制及天下一人的畫押。其後有蔡京的題跋,把皇帝吹捧了一番,説他四時之景畫的都非常妙——確實,宋徽宗配得上蔡太師的誇讚,以他的修為,看不上《清明上河圖》是完全正常的,因為他追求的是藝術至上,雖然要求寫實,但必須唯美。雪江歸棹就是這一精神的體現——帝國江山,安居樂業,安靜祥和,山水景緻各安其位,有起點、有發展、有高潮、有收束,一切都是完美的、可控的,淡然的、田園牧歌式的,夢境化的……乾隆皇帝應該很喜歡,題了兩大片詩在上頭,把空曠的地方全給堵上了,恨恨……觀之再三。

  接下來是趙孟頫的一本《洛神賦》,與我常臨摹的那本不同,不過還是精到,用心再讀一過。接下來是正對入口的三幅畫:《大儺圖軸》、趙雍《挾彈遊騎圖軸 》、倪瓚《幽澗寒松圖軸》。第一幅看過解讀,不過印象不深,而原畫氧化極為嚴重,幾乎看不清。趙雍的畫是作為本次展覽的招貼圖,雍容華貴,頗具風神,畫法一絲不苟,筆力精到。而倪瓚這幅,真是特別難得的沒有被皇帝們大面積蓋戳的的畫,寥寥幾筆,而感染力十足。其畫法多用筆腹淡枯墨輕擦,極似素描,立體感很強,後世學之者都不得其法,唯有弘仁能得其淡雅。

  其後商琦的春山圖,用青綠法,不喜。唐寅詞曲卷,不佳。文彭臨懷素,僅略得其形。吳寬書法,不見其佳。仇英桐蔭玩鶴,略刻板。獨青藤梅花芭蕉,極佳,自在逍遙,勾畫點染,不着痕跡,妙手天成。其後康裏夔夔書法可觀外,清人書畫皆難續風流。幾幅帝王作品,更是不堪。

  此時,我繞過殿內排隊的人流,去從頭開始看伯遠帖。高中時買的一本書法入門書,是歷代行書集萃(書名忘了,書也不知道放哪了),書裏收集了三希,也有三大行書,還有各家法帖,最喜歡的反倒是伯遠帖,拋開行書最早真跡不談,我喜歡伯遠帖的原因可能在於,不像其他二王法帖那麼中規中矩——當然啦,因為二王本來就是規矩的締造者,後世學者都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王珣作為時代略晚者,同時作為親族,應該還沒有將其上升到無上聖神的高度,但又有家學淵源,所以伯遠帖作為一封平常的書信,看起來最為自然不做作,也沒有那麼多講究,讓彼時並沒有進入書法學習正軌的我更為傾心。我站在展櫃前,一筆一劃意臨全帖“……分別如昨,永為疇古。遠隔嶺嶠,不相瞻臨。”全帖應該並未結束,而餘韻更是綿延未絕……往左就是傳展子虔的《遊春圖》。畫幅不大,即使作為早期的放在榻上的屏風似乎也小了點。畫面的人物山水都很小,但顏色很亮麗,山體都是線描後加青綠鋪染,點染而成的遠樹頗有意趣,很有古風,但我感覺是宋朝摹本,因為畫面的立體感已經很強了,是宋徽宗時候摹寫的吧。(後來看到文章寫從服飾、建築考證不早於北宋)。再往左是周文矩的《文苑圖》,人物勾寫神采煥然。林逋的《自書詩卷》,筆畫瘦勁,行列開闊,給人一種清瘦超越之感,與人相合。後面還有蘇軾的詩,真是難得!細細誦讀了幾遍,方才移步。接下來是《寫生蛺蝶圖》,因為被印成宣傳頁,已在我手上看了半天了,見到原作,仔細看左邊的蚱蜢,發現非常細緻生動,蝴蝶倒還一般,各種植物也是錯綜期間,但也密集於畫的左下部,大部分的畫面留白。王詵的書法長卷倒是一般,後面的三跋反倒難得,蘇軾、黃庭堅的書法都非常精彩,蔡襄的據説作偽,確實如此。

  重複看了一些作品之後去西配殿,入眼便是《五牛圖》,着實驚人,其保存之清晰完好,令人驚詫。前一天剛畫過第二頭黑白色為主的牛,這次再細細看過,真是更覺原畫之精妙難敵。網上圖片多不清晰,而原畫看起來簡直可以説是明麗暢快,筆畫舒展有力,設色精準,而畫中牛的神情尤其傳神寫照,第一頭嘴唇歪着,似在咀嚼;第二頭器宇軒昂,仰首觀看前方;正中一幅,居然就正對着觀畫之人,像是在對人憨笑,觀之可親!第四頭牛,正在吐着舌頭,十分調皮朝着畫外人在笑!第五頭牛是唯一帶有籠具的,神情剛毅,睥睨畫外,似有怒氣。越看越覺得難以忘懷。這幅五牛圖,本來也是我最早接觸繪畫時候就喜歡的作品,那時候還是在初中或者什麼時候,在父親購買的某期《人民畫報》中看到的,當時看到就是介紹修復過程的——也包括清明上河圖,提到修復那個只剩下頭的動物的故事。我當時就把五牛圖剪下來,用透明膠給前後配上綾子(用的銀色的煙盒內紙)珍藏起來——沒想到今日得見真跡,期間隔了大約二十年。

  其實本殿好作品還是相當多的,馬上就是范仲淹的《道服贊》,也是行距開闊,字體瘦勁,可想見先生風骨。李公麟的《臨韋偃放牧》揮揮灑灑的長卷,畫了無數匹馬,都一絲不苟,太考驗功力了。米芾的《苕溪詩卷》也是風神瀟灑,看得真是心曠神怡。宋徽宗的閏中秋詩帖讓我大為感動,今天正好是中秋節啊!!!然後是元高克恭的秋山暮靄圖卷,畫作殘破不堪,但修補之後風神不減,正是米氏雲山畫法。隋代的章草出師頌,看得出來紙都有點發黑了。不過對章草實在瞭解不多,一帶而過。宋佚名的遊騎圖卷畫面其實非常精彩,人物鞍馬也都很精緻。

  之後到東配殿,所謂的辨偽部分。對比的是文徵明和仇英,可能確實有差別,但我有個想法,會不會是他不同時期畫的呢?當然他倆的偽作確實是很多的。

  之後快速到延禧宮,看所謂的編纂篇。這裏人雖然少了一些,可是洛神賦圖的畫面前還是比較擁擠。這一組感覺可看的不多,洛神賦是重點。我先後排了幾次隊,總算看了下來。因為之前看過陳葆真的《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所以看的時候特別注意一些細節。比如文字的畫面化及至文字的省略化,畫面的順暢化、山石草木的具象化等等,都可以驗證這幅畫確實應該是宋代摹本。不過畫面還是超美的,想象這是一部故事片,就是奇幻類型的啦!旁邊是馬和之的豳風圖卷,白描類型,略過。再就是對面有幾幅扇面,最好的是夏圭的梧竹溪堂圖頁,也是臨摹過的,見到真跡是分外激動,仔細看原跡覺得用筆還是收放自如,瀟灑靈動。後面兩幅題馬遠的梅溪放艇和李嵩的溪山水閣,倒覺得水平一般,有種散亂感。依次看下去,發現了最大的槽點:屋子盡頭是模擬的三希堂陳設,一副對聯掛在那裏左邊是“深心託豪素”,右邊是“懷抱觀古今”。我當時就笑了,這平仄怎麼回事啊?直到出來後網上查,才發現,人家乾隆爺就是這麼掛的……

  沿着紅牆往北走,頭上是被切開的藍天,身體相當疲憊,滿腦子卻是興奮。想到雖然故宮以這麼高超的布展手法,讓我排了六個小時的隊,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對不對,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你有簡單粗暴,我有忍氣吞聲。

  後來在御花園坐了半天,生生把《暗店街》給看完了。啊,多麼有意義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