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篇短文,雖然只有84個字,卻成教材常客,到底好在哪裏
宋人一篇84字的遊記,信手寫來卻成千古經典,老師要求人人會背!蘇軾的一篇短文,雖然只有84個字,卻成教材常客,到底好在哪裏?
有句俗話,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本意是指懂行的人不費勁就能摸清對方的虛實。如果把這句俗語套用到寫作上,就可以這樣説:“大家一出手,長短都是優。”文章的優劣,不在長短,而在於內容。當代著名詩人艾青在《詩論》中就説過:“詩的優劣不在於取材的大小、篇幅的長短,關鍵在於怎樣寫,從怎樣的角度看到世界。”
“短而精”的佳作,在歷史上並不鮮見,比如老黃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篇精短佳品《記承天寺夜遊》,即為一例。《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遊記,記敍的是作者夜不能寐,趁興遊覽古寺的情景,全篇只有84個字,卻將作者從有夜遊之想,到成行,到會友,到賞景,到感悟,依次寫來,一氣呵成,毫無拖泥帶水之筆,因而成為遊記中的千古名篇。其文曰: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
全篇共84個字,卻寫透了五件事情:
其一,夜幕降臨,正當解衣欲睡之時,突然發現月光透過窗户照進寢室,於是,作者的睡意全無,有了賞月之念,衣不再解,便欣然起身出門。
其二,無論春遊還是夜遊,都是賞心樂事,這要的快樂有人共同分享才為至樂,這就是孟子所説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嘛!所以,作者不想做“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李白。他想到了借居承天寺的好朋友張懷民,於是踏月尋至承天寺。
其三,好朋友張懷民與作者也是同好中人,有此好月,當然也沒有絕情地背月而睡,彷彿就是等着好朋友來騷擾似的,虛門而待。眼前有良辰美景,身邊有懂己之人,這樣的夜遊,才不枉空中那輪皎月的殷勤照耀。
其四,接下來,作者就濃墨重彩地描述月色下的承天寺,説是“濃墨重彩”,其實也不過寥寥一十八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面下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其實,那是作者的錯覺,所謂的“水藻、水草”,原來是庭院裏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人與寺,月與影,就如此和諧地融為一體。
其五,是作者此時此刻的所感所想:“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匆匆人世,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大千世界,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閒的人罷了。作者的這種感悟,用句現代流行的説法,就是“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作者用84個字,記敍了一次趁興夜遊,為何會成為遊記小品中的佳品,還多次入選現代中學教材,成為老師要求的人人必背的篇目?《記承天寺夜遊》到底好在哪裏?為何一直受後世追捧?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得説説本文的寫作時間與其作者説起。
文章開篇就點明瞭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個日子對於提升本文品質有何特別之處呢?元豐是宋神宗趙頊年號,元豐六年為公元1083年。四年前的元豐二年,北宋朝中發生了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那就是“烏台詩案”。“烏台詩案”的受害人就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所以在謝表中的表達肯定有文采飛揚之處,結果被朝中別有用心的人“抓了辮子”,説他語含譏諷,用心不良,是在發泄被貶的滿。後來,他們又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的大帽子一頂頂扣下來,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元豐二年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蘇軾雖然經人營救,死罪得免,得是活罪難恕。蘇軾在下獄一百零三日後,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正是蘇軾被貶黃州接受監管的日子,他為何有如此雅興,夜半邀友賞月?按照一般人的活法,這種日子痛哭流涕才是正理啊?能在如此逆境,寫出如此清明澄澈的文字,從一個側面,傳達的是作者蘇軾的超然豁達的人生態度,這才是這篇遊記給予讀者最“激昂”的啓迪。
大家不愧是大家,他一出手,就異於凡響。蘇軾的這篇《記承天寺夜遊》以真情實感為依託,信筆寫來,起於當起,止於當止,猶如行雲流水,於無技巧中見技巧,達到了“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這樣的寫法,對於中學生寫作有着較強的示範性,所以,才會成為必背篇目。
蘇軾之所以能入選“唐宋八大家”,並不因為他的詩與詞,而是得益於他的文章。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的合稱,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提倡散文,反對駢文,給予當時和後世的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