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散文文風剖析 陶淵明名著有哪些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陶淵明的散文創作文風獨特,是我國曆史上文苑上獨樹一幟的標杆,奠基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有《五柳先生傳》及《桃花源記》,這兩篇是最能體現陶淵明的性情和思想的作品。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的寫作形式是採用正史記傳體,用簡單平淡的筆觸着重描寫生活中的情趣,對於平時的生活事蹟只是寥寥幾筆。如此寫法將五柳先生不同流合污的性格、形象勾勒的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個怡然自得、安樂知足的隱士形象。這個散文的風格情懷具有記敍的特點,是陶淵明創立的。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界,裏面的人充滿純真和善良。他們靠着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幸福,簡簡單單,沒有勾心鬥角。這個美好的“世界”體現了作者對於理想社會的追求,強調陶淵明理想境界的獨特性。陶淵明嚮往與追求舒適平和的生活,不再僅限於對自身的考慮,更多的是為廣大百姓和社會着想。儘管“桃花源”只是個虛擬的世界,但是這個理想卻是十分難得的,表現了陶淵明由己及人的過程和昇華。
陶淵明散文的語言簡單幹淨、充滿真摯之情,描寫的人物形象生動有趣,從側面表述了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追求。此類散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獨具一格。陶淵明散文的出現打破了當時駢文盛行的格局,魏晉南北朝的文學風格開始從單一走向多元化。
陶淵明的詩歌風格
陶淵明詩歌豐富多彩,其風格平淡自然、情真味永;渾融完整,意境深遠;語言質樸,生動精妙;題材廣泛,風格多樣。陶淵明的詩歌大都是追求自然美,求真善美,從中體現自我的生活情趣和超脱的心境。
陶淵明
詩歌風格一:平淡自然、情真味永。
陶淵明的詩歌平淡自然,無論在敍事、寫物還是描景上都是樸質無華的。詩歌的內容貼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濃厚真切。陶淵明的詩歌題材以田園生活為主,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尋常小事,雖平平淡淡,讀起來卻有滋有味。
詩歌風格二:渾融完整,意境深遠。
陶淵明詩中,有許多描寫景物的句子。這些句子用白描和寫意的手法,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寫的詩意盎然,豐富了讀者的想象,好像在讀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生動有趣、意境深遠的畫面。
詩歌風格三:語言質樸,生動精妙。
崇尚自然是陶淵明的核心思想,在詩歌的著作中當然也不例外。他的語言質樸實在,不嬌柔不造作。就如同本人一樣,陶淵明在仕途上始終保持着品德節操的純潔。因人格的堅定與生活體驗高度合一,創作出來的詩句就很有感染力。
詩歌風格四:題材廣泛,風格多樣。
陶淵明的詩歌可以分為五大類,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和贈答詩。田園詩和詠史詩是陶淵明的主要創作,也是他成就的代表。田園詩表達的是陶淵明嚮往追求的田園生活,抒發了悠然自在、知足淡泊的思想情感,體現了陶淵明追求真的人生哲理;詠史詩是陶淵明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在詠史的同時又抒發情懷,展現了一種大氣豪邁的風格。
停雲 陶淵明
《停雲》是陶淵明所作的一首四言古詩,整首詩歌分為序與四章內容,詩歌的主題正如序中所寫的“思親友也”那樣,整首詩主要抒發了作者陶淵明對自己好友的深深思念之情,同時表達了對世道的擔憂。
陶淵明像
《停雲》這首古詩大約創作於晉安帝元興三年的春天,陶淵明安閒居住在家鄉潯陽柴桑時期,整首詩除了序之外,共有四章內容。《停雲》的短序主要是講明瞭陶淵明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同時也説明了當時創作《停雲》這首詩時所處的環境,以及描述了創作時陶淵明的心情。而《停雲》的四章內容則反覆表達了陶淵明對好友的深切思念。
“停雲”這兩個字其實只是陶淵明從古詩的首句古詩中選取出來作為詩歌題目,實際上與古詩的內容沒有什麼關係。詩歌的內容就是序中所寫到的“思親友也”那般,主要描寫的就是對好友的思念。詩中採用了古代詩歌常用的技巧比興以及復沓這種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烘托無法與三兩好友邊飲着美酒邊愉快聊天的感慨和失落,藉此抒發陶淵明對好友們深深的思念之情。除此之外,陶淵明還藉助“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等詩句表達了他對當下世道的關懷與擔憂。
總之,《停雲》這首四言古詩是陶淵明為他思念親戚好友而作的,從內容安排上以及古詩的寫作手法上都可以看出這又是陶淵明的佳作。
幽蘭陶淵明
《幽蘭》是陶淵明的又一詩作,作品全名為《飲酒·幽蘭生前庭》。《幽蘭》是非常有名的陶淵明的組詩《飲酒》中的其中一首。這首詩創作於陶淵明厭惡黑暗無比的官場後辭官歸隱的時候。詩歌主要展現了作者陶淵明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與安貧樂道的生活取向。
陶淵明把酒南山
《幽蘭》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這樣的:來自幽靜偏僻地方的蘭花在院子中生長,藴含着非常濃郁的芳香氣息等待着清微的風的到來。清風不經意地輕輕吹來,帶來蘭花獨特的芳香,能夠立即從蕭艾等雜草中辨別出來。一直向前行走不停歇會使人找不到來時的路,順着前進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或許才能走通。等到醒悟到應該回去的時候,飛鳥消失了,優良的弓箭也沒有了用途。
詩中將人的高貴品質比作蘭花,暗示應該像蘭花那般保持高尚的品格,展現了陶淵明不隨波逐流,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詩中還將沒了用途的弓箭比喻完成大業後無用了的良將功臣,表達了作者對當下時局的怨憤。
陶淵明的這首《幽蘭》雖然是《飲酒》這組詩中的一首,而《飲酒》是陶淵明在辭官隱退後每每喝醉酒後詩興大發所創作的,但是在《幽蘭》這首詩中卻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酒,在詩中只能看到蘭花生長開放的田園場景以及陶淵明對於當下政治局勢的不滿,整首詩可以説是有酒的意味,就算沒有酒也能讓人沉醉其中。
山海經陶淵明
陶淵明著作的《讀<山海經>》一共有十三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十首。詩歌中描寫的是精衞和刑天的故事,通過他們頑強鬥爭的行為來寄喻詩人不滿社會黑暗、憤慨不平的心情和意願。
陶淵明《讀山海經》之刑天圖
《讀<山海經>》第十首:“精衞銜微木……良辰詎可待”。原文講述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兒精衞被東海給淹死了,死後化作名叫“精衞”的鳥兒。為了報復東海,精衞每天都要銜很小的木塊去填補東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刑天,上古人物,他在與天帝爭奪權力的時不幸落敗。天帝把刑天的頭給砍了,埋在常羊山。刑天雖然落敗,但仍不肯屈服天帝。即便頭部被砍埋在異處,他還是始終堅持着一股堅毅的鬥志,揮舞着手中武器要與天帝抗爭。同樣是死於非難的悲哀人物,帶着心中的怨念轉化成異物也絕不後悔。如果生活中沒有這樣堅毅的品質,哪呢美好光明的未來怎麼會來臨呢?
我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最具有強烈鬥爭和反抗精神的就是精衞和刑天。陶淵明對當時昏暗的社會政治充滿憤慨之情,特意藉助這兩個人物形象來表達心中的不滿和抗議。這首詩的寫作手法隱喻深藏,寫作的風格和情調都與其他詩歌反差較大。但是始終仍然保持了陶淵明託物言志、簡單幹練、理趣合一的特點,豪放之中隱現憤慨反抗之心與追求安適沉穩、自由自在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