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惡化
金積山,位於今天寧夏東北部,此地連接着陝西北部與甘肅東南部地區,此處土質較肥沃,又鄰近兩座大型灌溉水渠,經濟發展水平極高,又是陝甘的咽喉地帶。清代統治者也看到了此處的戰略價值,所以仿前代設立陝甘總督,對此處的經營尤為重視。不過,在19世紀60年代初,由於當時清廷把主要精力放在鎮壓江南的太平軍之上,無暇顧及他處,而陝甘的滿漢官員又顢頇無能,以盤剝地方居多。因此危機四伏。
西北這塊本來民族與宗教構成就複雜,再加上肉食者的胡亂作為,自然容易成為叛亂滋生的温牀。果然,一些野心者趁着大量清軍東調,本地防禦空虛之時,立即振臂一呼,招呼黨羽起來作亂,很快,陝甘地區也成為了清帝國叛亂的重災區,而位於陝甘咽喉之地的金積山,也成為了叛軍盤踞的重要據點之一。地方豪強馬化漋糾集死黨,在此安營紮寨,構築碉堡,抵抗清軍進剿。
清廷此時雖然剛遭遇了英法聯軍的衝擊,但對於西北發生的一切,仍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為了儘快將叛亂扼殺在萌芽狀態,京師委派蒙古將軍多隆阿領馬隊前來平叛,同時又調勝保擔任欽差大臣,領軍進入西安防衞。
(弓箭這時已經不敷為用)
多隆阿進入陝西后,同一些土匪作戰,都取得勝利,所以自然不把地方叛亂當一回事。結果很快中了埋伏,血灑疆場,其餘部也分別龜縮入蘭州城等據點內,坐視叛亂蔓延。至於勝保本人,也因為彈壓地方不利而被召回京師處死,當時社會傳言勝保之死可能是因其捲入到兩宮太后和顧命大臣的權力爭鬥當中,但無論如何,西北缺乏有威望的朝廷大員來坐鎮指揮,局勢日漸糜爛,而這更刺激着清廷再發援軍。宮廷內部經過爭論,決定把希望寄託在曾經匡扶清廷半壁江山的湘軍集團身上。
此時的湘軍,經過在東南地區的數年轉戰,隊伍迅速膨脹,成分複雜,良莠不齊,而且軍紀執行效果極差,自攻佔南京後,紀律更是蕩然無存。湘軍統帥曾國藩有感於此,為避免朝廷猜忌,將軍隊大量解散,復員歸籍,而他自己,也由原來的軍事統帥一轉而為朝廷外交的救火隊員,在處理涉外教案中嘔心瀝血,最後含恨而死。主帥離去後,湘軍更是一盤散沙,屈指可數的幾支戰鬥力尚存的部隊,則被調往山東戰場,曾經叱吒風雲的以湖南人為主體所組成的軍事集團,其使命似乎就這樣畫上句號了。
(影視劇中清軍與太平軍作戰的場景)
臨危受命
公元1866年,尚在閩浙巡撫任上的前湘軍將領左宗棠,收到了來自朝廷的新任命,由於西北戰事吃緊,其一切手頭要務都交給副手沈葆楨來處理,而他本人,則被派往陝甘,全權指揮那裏的軍事行動。更讓他感到意外的是,另一員湘軍驍將劉松山,也在他之前被調往陝西指揮剿匪行動,一度沉寂的湘軍,可能又要迎來他成軍以來的重要挑戰。
清廷本來是不願意給予湘軍將領更大權力與自由的,但嚴酷的形勢,讓他們不得不做出讓步。一些大臣不甘心,又提出湘軍軍紀敗壞、武將跋扈等過往的歷史,所以,左宗棠等雖被委以重任,但來自己方陣營的壓力不可謂不小。而要想堵住文官們的嘴,就必須拿出戰爭勝利的結果。
到達漢口後,左宗棠在此一面停歇,一面召集部分官員瞭解陝甘的情況,他發現,地方叛軍雖然遊移不定,但其總有固定的落腳之所,而且最主要的是,陝西、甘肅、青海和新疆等處的叛軍互不統屬,相互猜忌,這正給其將他們各個擊破,提供了良機。此時,又有官員提出補給困難等問題,左宗棠也有所考慮,他決定改變以往竭澤而漁的從民間徵購糧餉的方式,而由軍隊來進行屯田,同時還注意招撫工作的開展,爭取從內部瓦解叛軍。
左還看到,冷兵器的戰爭時代已經過去,面對西北叛軍所構築的堅固的堡壘,必須用足夠數量的劈山炮來壓制,因此,他又派友人胡雪巖趕往上海開局,一面貸款,一面從洋商處購買裝備。
(左宗棠進軍西北)
經過一段時期休整,部分左宗棠的舊部受其所召,從四面八方趕到西北戰場,左命他們作為教官,訓練地方清軍戰法,並適當淘汰老弱傷病,經過整頓,前線部隊士氣大振,為了鍛鍊各部的配合能力,他先將目標鎖定在了陝北的董志原上。董志原,在唐代名為涇原,是防禦吐蕃進犯的戰略要地,後中原王朝都城遷移,關中地帶逐漸沒落,此處也變為了土匪出沒的場所。左派劉松山領軍攻入,先掃蕩了靖邊的一處匪寇據點,並意外收服了一位名叫董福祥的頭目。人們不會想到,這個董福祥在三十多年後領軍開入北京,竟又掀起了一場滔天巨浪。
歸降的部分匪軍被整編補充到清軍之中,這給湘軍進一步謀取叛軍老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很快,多路清軍合圍董志原城,城內叛軍一部在突圍中被殲滅,其餘則在首領白彥虎率領下繼續西奔,前往金積山的叛軍大營金積堡。
(金積山地理)
決戰金積堡
金積堡的叛軍頭目馬化漋沒有料到左宗棠軍進展如此神速,而白彥虎等來投,更讓自己在羽翼未豐時,暴露給了清軍。他有些不滿,因此沒讓白彥虎等入城,而是繼續周旋於雙方戰線之間,負責襲擾清軍的補給線。而他自己,也繃緊神經調兵遣將,同時構築更多壁壘嚴防死守。
劉松山部作為前鋒,很快就以靖邊為跳板,一路西進,逼近了坐落於陝甘咽喉處的金積山。在與清軍其他幾路取得聯絡後,他便率軍發動了猛攻。雙方在通往金積堡的東大門靈州附近(今寧夏靈武)展開決戰,叛軍集中自己手中的槍炮攻擊,而劉松山也身先士卒,組織手下利用炮車的火力推進,同時又派出敢死隊攀爬絕壁,繞到一些堡壘後面夾擊,不少叛軍繳械投降,眼看劉松山部攻勢甚猛,馬化漋想出了一條毒計。
這條計策,就是他利用己方對於地形的熟悉,派出小部隊迂迴到清軍後方進行奔襲,劉松山集中精力在前線,哪裏想到後方不穩,結果,花馬池等補給線上的要隘被叛軍攻取,糧草供給一度中斷,而劉松山率軍回援,又給馬化漋等創造了喘息的時機。他們利用這個間隙構築防禦工事,湘軍進展不利,其他各部也因為叛軍騷擾而延緩了攻勢,馬化漋得意異常,此時,前線滿員穆圖善更是説風涼話,稱劉松山自作聰明,結果自討苦吃,與其如此,不如安撫。
事實上,正是穆圖善等毫無原則的退讓,才導致了當時西北的爛攤子。而劉松山煩惱之餘,馬虎大意,在指揮進攻金積堡時被流彈集中胸部,血染前沿。清軍當中最有戰鬥力的劉松山湘軍部由於突然失去主帥,狼狽潰退下來。
眼看劉松山陣亡,左宗棠未挽回士氣,另以劉松山的侄子劉錦棠暫時執掌東路軍,同時補給給他們一定糧草彈藥,督促其加速挺進。蜷縮在金積堡的馬化漋沒料到湘軍的戰鬥力恢復的如此之快,倉皇抵禦,但他不知道,己方雖然積極出擊清軍後方,但所承受的損失也是直線上升。這場戰爭從同治八年夏天打響,到第二年的秋天,戰爭已經持續了一年多,周圍地帶的農田或棄耕,或被戰火損毀,馬化漋部缺衣少穿,難於支撐,終於放棄抵抗,向劉錦棠部繳械。劉將馬化漋挑出殺死,以祭奠他的伯父。
(湘軍將領劉錦棠)
金積堡之戰,讓金積山上原先構築的數以百計的堡壘,全被開花彈爆炸的硝煙所埋沒,清軍進入甘肅、青海的通道也被打通,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勝利。雖然在這之後,湘軍又取得了收復新疆等勝利,但金積堡之戰對於湘軍挽回自己在朝廷中名聲的作用,不可低估,因為正是如此,清廷才會在日後海防與塞防之爭中選擇信任左宗棠。尊嚴都是打出來的,湖南子弟用他們的血與肉,詮釋了這一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