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冷也沒用 南方不該集中供暖 2015.11.19日

  【導語】

  新一輪寒潮即將到來,社交媒體上的南方網友又開始吐槽、抱怨起暖氣問題。今年,連新華社也參與了進來,並表示“南方要取暖已成社會各界共識,分歧在於集中還是分散”。

  分散取暖在南方一直存在,無論是燒煤的爐子,還是電暖氣、空調以及壁掛爐等。南方人抱怨最多的還是不能像北方一樣享受集中供暖。2013年底,微博上一份90000人蔘與的調查顯示,83141人支持南方集中供暖,只有6928人表示反對。

  其實,北方的集中供暖早已不是人們印象裏的福利大鍋飯了,南方如若要學習北方,不僅要承受一定的經濟代價,還要面臨環境、能源、供熱效率等一系列問題,帳算下來,南方集中供暖既沒必要也不應該。

  ●南方冬天到底有多冷?

  在很多北方人的印象裏,南方的冬天是很暖和的,從氣温上看確實如此。

  北方地區冬季的總體氣候寒冷乾燥,東北地區與西北地區冬季平均氣温保持在0℃以下,並長期處在-10℃左右;而華北地區的冬季平均氣温則在0℃左右。而南方省市的冬季平均氣温明顯較北方要高,不過最寒冷時,長江流域的氣温一樣會降至冰點。

  雖然平均氣温看起來更高,但南方的相對濕度也更高。相對濕度,指單位體積空氣所溶解的水與其最大限度可溶解水的量的百分比。相對濕度與體感温度存在反比關係,相對濕度越高,體感温度越低。從人體感受的角度來看,相對濕度每上升十個百分點,人體的感受温度降低1℃。

  以上海為例,1月、2月是上海最冷的時候,平均氣温為3-5℃,相對濕度達到60%,而北京冬季的相對濕度多數時候都是20%左右。照此推算,上海人實際感受到的温度只有0℃左右。

  ●為什麼南方沒能像北方一樣集中供暖?

  南方的冬天也不是都暖和,可當年劃強制集中供暖區的時候,為什麼把南方給漏了呢?

  中國的集中供暖制度始於20世紀的50年代,參照當時蘇聯的模式,初步建立了住宅鍋爐供暖體系。由於當時經濟水平落後,能源緊缺,節約經濟成本的前提下,優先考慮氣候寒冷的北方地區。根據前蘇聯的氣候計算方法規定,室外温度5℃以下定義為冬天。因此,只有累年日平均氣温穩定低於或等於5℃的日數大於或等於90天被界定為集中供暖的地區,主要包括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

  不過這些地區的普通市民,絕大多數也是到上世紀90年代舊城改造以後,搬進樓房才有了冬天集中供暖的生活。此前都是靠生爐子熬過冬天,所以北方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的事情時有發生。

  ●北方集中供暖並非福利,價格也不便宜

  南方冷,就非得像北方那樣集中供暖嗎?先算算帳,如果集中供暖,看看南方人需要承受什麼代價。

  首先是經濟代價。很多不瞭解北方的人可能還覺得供暖是一項社會福利,到了冬天暖氣自然就熱了。以前確實是這樣,如今一些國企的家屬樓可能還會如此,但是對於絕大多數北方人來説,不交取暖費,暖氣是不會熱的。

  各地取暖費標準不同。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南部,每平米多為二十多元,北京是個例外,因為中心城區都已經燃油取暖,每平米要30元,温度更低的哈爾濱,每平米為40.35元。並且,取暖費是按照住房的建築面積徵收的。

  以北京為例,一套100平米的住房,一年的取暖費是3000元。而根據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主任江億測算,長三角地區,一套典型的100平方米住宅,如果24小時開空調,可以維持20攝氏度的室温,每個冬季的電費支出大約在2500至3000元。而且,根本不會有人24小時開空調。如果採用天然氣壁掛爐,價格比空調更便宜。

  更何況,空調或者是壁掛爐,想開就開想關就關。而集中供暖即使是申請停供,根據各個城市標準的不同,每年也要向熱力公司繳納取暖費總額20%-30%的“管道過路費”。

  ●南方沒有供熱管網,基礎設施就是一大筆錢

  南方想要集體供暖面臨的最現實問題是,城市規劃時就沒規劃供熱管網。

  城市規劃師管亞鋒在文章中寫道:“由於南方的城市在建設過程中一直以來都沒有考慮過供熱系統,供熱的基礎設施是幾乎沒有的,假如未來要集中供熱,在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上就是政府承擔不了的。城市裏要建設若干個大型鍋爐房,無數個小型鍋爐房。有了熱源還不行,還要輸熱管網,每條街道又要都開挖一遍。街道上有了輸熱管了還不行,建築裏也要有,現在南方的建築結構幾乎都沒考慮這個的,還要在牆體上重新架設,這一折騰就要好幾十年,沒人受得了的。”

  ●燃煤集中供暖,將加劇空氣污染

  拋開經濟問題,談一下很多人都關心的霧霾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中國北方頻發的霧霾與集中供暖有一定關係,這一點現在得到了相關研究人員的證實。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大學陳松蹊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做了一個關於北京城區PM2.5污染狀況的研究報告,報告數據顯示,通過近5年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冬季供暖會使得PM2.5濃度增加50%以上,顯著地加重了冬季空氣污染。

  並且,北京冬季供暖的主要能源是燃油,東北地區還以煤為主要能源,在今年供暖季開始時,爆發了PM2.5指數超過1000的“供暖霾”,一方面是因為煤燃燒產生的污染更大,另一方面很多供暖企業為了節約成本使用劣質的褐煤,更加劇了污染。

  2013年7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篇論文指出,冬季燃煤帶來的霧霾,或許讓中國北方5億居民平均付出“少活5年”的代價。這個説法不一定準確,但是霧霾影響身體健康是一定的。

  ●南方能源短缺會導致供暖不穩定

  現在南方主要使用的能源是天然氣,如果用它作為供暖能源,產生的污染肯定會比煤小得多,但也有個現實問題——氣荒。

  2005年,武漢市啓動“冬暖夏涼”工程,要求到“十二五”末期,集中供暖要服務160萬人口。該工程2008年底完工並開始集中供暖,但截至到2013年,僅能覆蓋8萬人,並且五年時間裏,只有兩年能正常集中供暖。

  一開始,熱電公司用天然氣做能源,但冬天氣荒,無氣可供導致無熱可供;後來,這家熱電公司用煤來供暖,核算成本後又發現,外省的煤運費居高不下,每供一天都在賠本,而且武漢作為南方城市,沒有供暖補貼,虧損供暖不現實。

  ●南方的氣候也決定了,集中供暖的效益會很差

  眾所周知,南方的冬季空氣相對濕度大,對供暖也會造成影響:一是,濕度越大空氣導熱性能就越好;二是,濕度越大空氣的熱容就越大。這意味着,同樣將屋裏的温度由5℃升至10℃,南方需要的熱量更多。

  在潮濕氣候條件下,如果是集中供暖,即使對供暖管道有保温措施,長距離的輸送也會造成極大的熱損失;而熱量輸送到室內後,不僅要加熱室內空氣,還要加熱室內的水蒸氣。

  同時,為了應對炎熱的夏天,南方建築一般通風性比較好,一部分熱量還要應對牆面、門窗滲入的冷空氣。所以,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其中供暖模式的損耗太大,並不合適。

  ●北方都開始放棄集中供暖了,南方還要學?

  由於集中供暖的種種弊端,即使在北方城市,很多政府部門和新建小區都開始推廣自採暖或分户採暖。比如北京,自採暖房屋一個供暖季可以得到每平米15元的補貼,同時對於自採暖用氣,每立方米也有0.38元的補貼。

  所以,連北方都在逐步淘汰的集中供暖,南方並沒有學的必要。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除了冬季寒冷且漫長的前蘇聯和北歐國家外,採取集中供暖的國家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都是分户自採暖。

  目前,南方取暖最有效的方法,一是房屋建造時要考慮保温性能,二是安裝燃氣壁掛爐自行採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63 字。

轉載請註明: 喊冷也沒用 南方不該集中供暖 2015.11.19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