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長期投資的一個大原則是閒錢投資,不影響我們的生活,非特殊情況,儘量不要臨時取出。而要儘量拿的住,就要合理分配我們的資產。那麼,每月應該拿多少錢買基金才合適呢?
投資金額太少,本金不夠多,收益不明顯;投入太多,又擔心現金流跟不上。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我們的投資目標是什麼。投資目標一般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有明確的計劃,知道自己需要攢夠多少錢,比如説買房的首付款、給子女的教育基金或者為自己準備的養老金;
另一類則沒有明確的目標,比如説有的年輕人想通過強制存款告別“月光”,又或是單純想“慢慢變富”實現財富增值。
對於這兩種情況,我們有不同的建議。
1、有明確的投資目標
對於這類投資者,不妨直接列出投資目標、期望的未來總收益、預期的年化收益率等指標,通過“倒推法”計算出每個月需要的定投金額。
給大家舉個例子:
打工人小A正值壯年,計劃5年後去北極看極光還是去南極看企鵝。想要5年後攢10萬元,假設自己理想的基金定投收益率為15%年化,代入基金定投收益率計算器,可以得出你每月的定投金額約為2150元。
2、沒有明確的投資目標
給大家推薦三種方法,一是“閒錢法”,二是“資產配置法”,三是“生命週期法”。
先説“閒錢法”。
我們經常説,買基金最好要用“閒錢”,因為閒錢是規劃好專門用於投資理財的錢,等得起。即便遇到市場下行期也可以堅持定投等待反轉,畫出微笑曲線。
至於這個閒錢怎麼計算,給大家兩個公式參考:
1)每月固定收入(比如工資)的10%-20%
2)(月收入-月支出)/2
這樣一來,投資金額就可以不影響基本生活質量,也可以確保餘額能滿足定期持續扣款。如果收入增加,投資金額也可以按相應比例增加。
再説“資產配置法”。
關於家庭資產配置,有一個著名的“標準普爾家庭資產配置圖”,把家庭資產分成4個賬户,按照資金的重要和緊急程度進行分類。
第一個賬户是要花的錢,大約是總資產的10%或者是3-6個月的家庭生活費,主要用於衣食住行等日常開支。
第二個賬户是保命的錢,大約是總資產的20%,用於應對突發的意外事件引發的大額支出,一般建議配置重疾險等。
第三個賬户是生錢的錢,一般佔比30%,用於投資股票或者中高風險的基金,為家庭創造收益。
第四個賬户是實現目標的錢,一般佔比40%,用於養老金、子女教育基金等等,投資目標是追求相對穩健的保本升值。
(注:上圖比例僅作為示例,不構成投資建議)
不過這個比例只是一個粗略的參考,還是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制定和調整。
最後再來看看“生命週期法”。
人生不同階段風險偏好不同,一般來看,年輕的時候可以激進一些,多配置權益類的基金,年紀越大,抗風險能力越低,資產配置上也要優先考慮穩健收益的債基。
20到30歲
這個年齡段剛開始步入社會,身體條件非常好,精力旺盛,投資上,可以更進取一點,比如偏股型基金分配80%左右,偏債型基金分配20%左右。
30到45歲
家庭的形成期,這個階段基本上事業已經穩步上升,收入也逐漸提高,大部分也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要實現子女教育等需求。這個時候需要更穩健一點,可以考慮將40%以上的資金分配在偏債型基金上。
45到60歲
家庭的成熟期,需要穩健增值的資產配置,除了子女教育,未來養老也是一個重要目標。偏債型基金的配置可以進一步提高些,比如配置到60%以上左右。
60歲以後
穩健就是第一要務了,核心是資產的保值,那麼可以考慮80%以上配置偏債型基金。
以上是每個月該投多少錢,那如果突然有一筆鉅款,比如年終獎,該怎麼投呢?
比如Z先生除了每月12000元的收入,還有12萬元的存款。12萬元,可以做一個另外的投資計劃。
比如留2萬元,應對未來3到6個月的不時之需等,這個是作為備用金,滿足流動性需求,可以用活期存款和貨幣基金結合的形式。每月的5000元結餘,在補充了這2萬元備用金後,其餘的都可以考慮投入到基金中。
剩下的10萬元,可以分批買入偏股及偏債類基金中,來增加自己的收益。
因為我們手裏有較多資金,可以先買入一定比例,建個較低的倉位。剩餘資金可以考慮分成幾筆或者多筆分批投資,長期看可以平滑市場的波動,降低整體風險。比如1萬元可以考慮分3筆買入。
在初期,我們的閒置資金會比較多,這部分錢,建議買一些中短債基金。3個月到1年期的不等。收益通常高於貨幣基金,又不會影響我們之後進行投資。
具體投資中,我們還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股市出現較大波動,我們該怎麼調整。
這裏建議可以採取低位多投,高位少投的方法。寬基可以大盤指數比如滬深300、證指數為基準,上漲/下跌,投資金額相應減少/增加;主題基金則是參照對應的行業指數。
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採取類似這樣的一些靈活的投資方式,讓收益更平穩,提升總體表現。
以上就是該怎麼確定自己每個月該花多少錢買基金的方法,希望上述方法能夠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定投金額,合理規劃家庭資產配置。
(文章整理自華夏基金、中歐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