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場是難以判斷的“打臉行情”,每當你覺得有機會時,市場即出現高點;反之,當指數岌岌可危時又轉危為安。去年結構性的各種“茅”大漲背後也遺留了一大批低估值的板塊和行業,此時要全面下跌很難,反之要複製前兩年行情也不容易。
本週市場讓人不可捉摸,周初週期股的大幅衝高讓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黑色系”上,之後指數隨着週期股的回落而出現回調,就在指數岌岌可危時,內地的社融數據發佈,整體4月的數據不如人意,M1增速創近年新低,悲觀情緒在賣方蔓延。
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數據更讓人捉摸不透,低迷的非農就業數據反映了對岸經濟的不振;而核心通脹率過4%更是讓所有人擔心美國貨幣收縮的速度或早於預期,伴隨着美股週中的回落,一時間全球警鐘敲響。
但之後 A股卻走出了反彈行情,且指數逼近反彈前高,如果本週你去看大部分賣方的報告,你會發現基本是錯誤連連、不忍直視,究竟發生了什麼,讓市場不斷打“短期預言家的臉”。
我們覺得,如果把時間拉長,你會發現今年市場自一季度後就是這樣一種難以判斷的“打臉行情”,每當你覺得有機會時,市場即出現高點;反之,當指數岌岌可危時又轉危為安,甚至板塊、機會也是如此,追高的風險極大,而止損也不見得高明,趨勢性投機者如果不能買到最強,最後往往得不償失。
究其原因,其實就是複雜的宏觀與割裂的微觀所造成,複雜的宏觀是指當下各國貨幣政策的退出時機伴隨經濟復甦的進程各不相同,因此單一數據是好是壞很難一言道盡,導致市場長期都偏謹慎,但短期又不敢過分看空;而A股微觀內部,流動性不如去年,但整體經濟復甦明顯,而去年結構性的各種“茅”大漲背後也遺留了一大批低估值的板塊和行業,此時要全面下跌很難,反之要複製前兩年行情也不容易,在經歷了一波大幅調整後,市場各方難以形成共識,震盪成為自然。
此時,對於市場短期的判斷很難,但對於短期的操作卻似乎沒那麼難,不追高,不恐慌,逢低關注,逆勢買賣,或許有不錯的小驚喜。
(作者為國泰君安上海研究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