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正在改變節日飲食習慣

沒出正月都是年。從除夕到現在,國人的餐桌應該大多還是以“年飯”為主,雖然不至於家家都有蒸鹿尾兒、燒花鴨,但頓頓雞鴨魚肉也是“常規動作”。今年人們的“年飯”吃出了什麼體會?吃得香不香、美不美?

事實上,筆者聽到了很多有些異樣的聲音:“太痛苦了,消化不了!”“比節後上班更痛苦的,是上秤!”

的確,國人生活水平已經大大提高,不必逢年過節才改善伙食,加上供給充沛,平時想吃什麼都吃得到。從年輕人到中老年人,對此應該都沒有異議,但很多年輕人發現,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説歸説,該做的菜餚還是一道都不會少,不管家裏人能否“消化”。

“本來冰箱已經塞得滿滿的了,我媽覺得還不夠,又買了很多。做也做不過來,吃也吃不完,又浪費又增加工作量,還要收拾打掃。” 20歲出頭的消費者小楊這樣對筆者“吐槽”她家的“年飯故事”,“除夕,我覺得應該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聊天、休閒娛樂,但整個除夕夜,我父母幾乎都是在廚房忙碌,都沒顧上跟我説幾句話。因為他們還要提前備好初一到十五的很多吃的。”

至於廚藝如何,按照小楊的説法,雖然“媽媽的味道”永遠都吃不夠,讓從外地回家的她吃出了親情和母愛,但她更希望媽媽能夠走出廚房,摘掉圍裙,與她坐在一起促膝長談,即便吃得隨便一點也沒關係,叫外賣也是不錯的方案。

吃剩菜,應該也不是小楊家的特例。“大魚大肉一大碗甚至一大盆地做了,一頓吃不完,剩下的也不好意思招待客人,要麼忍着自己吃完,要麼直接倒掉,無論怎樣,都是很大的浪費。酒水飲料的浪費也很觸目驚心。”一位90後網友説。

臨上班離家之前,小楊鄭重其事地跟父母説,希望明年過年,他們一家人能夠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談心和娛樂上,而不是放在做飯和吃飯上。

據筆者瞭解,有小楊這種想法的年輕人並不在少數。事實上,很多年輕人已經不再只是“吐槽”,而是開始行動起來,包括訂菜到家、帶父母到外面吃飯等。

“忙活一個春節,浪費的食物都夠出去玩一趟了,看場電影肯定夠了。”來自山東濟南的小張這樣説。“過年我帶了很多速食品回家,調味包都是備齊的,簡簡單單就能做好幾道菜。”

另外,小張還給父母買了一個自動炒菜機,並且希望“他們能夠更多地把下廚當成一個樂趣,而不是勞動。”

“民以食為天”沒毛病,吃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經濟學上有個恩格爾係數,指居民家庭中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如果一個家庭的大部分支出都花在吃的上面,説明這户人家的生活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理,如果一個家庭的大部分活動都是做飯和吃飯,特別是在春節這樣重要的節日,是不是多少有些遺憾?

□ 力 納

來源:消費日報官方平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8 字。

轉載請註明: 年輕人正在改變節日飲食習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