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名人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鄭袖為何要害屈原

我國名人屈原為什麼要投江,鄭袖為何要害屈原.戰國末期,秦國強大,六國只好聯合抗秦。當時,楚國的國君是楚懷王,他十分器重楚國貴族三閭大夫屈原。

屈原投江圖

屈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詩人,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在受到器重期間,他積極展示自己的政治才華,聯齊抗秦,讓楚國有一段時期在六國之中很強大。然而,他的優秀卻遭到上官大夫以及其他奸臣的嫉妒,屈原屢屢受到排擠,楚懷王聽信讒言不再信任屈原。之後,齊楚聯盟被瓦解,屈原看着自己親手建立起來的聯盟被瓦解,非常傷心,哀嘆楚國的興旺是不長久的。楚懷王死後,楚襄王繼位,仍然不重用屈原,在小人的進讒之後,楚襄王把屈原流放至江南。

公園前278年,秦將白起伐楚,並攻破了楚國國都。

五月五日,屈原披頭散髮地來到汨羅江北,鬱鬱寡歡,身形憔悴不堪。一位漁夫認出了眼前的男子就是三閭大夫屈原,就問他為什麼在這裏。屈原告訴漁夫自己被放逐在這裏。漁夫開導他,既然世界都是渾濁的,你就隨波逐流,只要自己內心深處保留高貴品質就好了。屈原絕望地説:“我怎麼能讓我高貴的心靈蒙受污塵呢。我寧願葬身魚腹。”於是,他將自己投身汨羅江中,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就把每年的五月初五定位端午節。

屈原的愛國之情使他受到楚國百姓的愛戴。屈原堅持真理,不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屈原簡介

屈原在我國絕對算是一大名人,小到三歲毛童,上至耄耋老人,無一不曉他,畢竟我國還特別設立了一個節日——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戲劇照

屈原出身並不普通困苦,相反他還是個貴族。關於屈原的這個姓氏也有個説法,話説屈原原本的家族姓氏是羋,同楚王一樣,但是後來被改為熊。屈原的祖輩早先一路遷徙到南方楚地,之後因為立功,在周朝被封上了楚地。後再春秋初期,又被封在了楚地一名為“屈”的地方,所以後代便以“屈”為姓氏。而在出國時期,屈氏家族是楚國三大姓家族之一,可見屈原那會兒的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啊。

但是上天總是公平的,讓你擁有這絕好的家世背景,肯定會在別處給你設置一點障礙。屈原一心想報效祖國,為當朝立功,卻也做了不少為國為民的時事。但是自古朝廷的權力鬥爭相當激烈,且能容得下這樣的人,所以屈原在當朝為官之時,一直受到其他團體的排擠,並且還不受帝王待見,並且被流放。這也真是件夠鬱悶的一件事兒。

當然,屈原同時也是一名浪漫的詩人。一般來説,真正的文人要是去當官,不得志的居多,但是留下佳作的倒是很多。他將自己一生的抱負和不滿都寄託在詩中,即使是在流放的時候,有漁夫曾經勸過他人生在世何必一直端着,活得輕鬆點兒不好嗎?但是屈平骨子裏的那份文人之氣堅決不允許自己向世間妥協,這也是導致他在國破家亡的時候選擇投江的原因之一。

也因他這份氣節,後人便選在他投江的這天,定端午節來紀念他。

屈原的故事

屈原年青時候就投身國家,為國效力。楚懷王也十分賞識他。他提出的六國縱橫抵抗強國策略深得懷王認可。屈原從六國開始身負重任一個一個去遊説聯結,最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偉大的外交聯盟使六國齊聚齊心。

屈原圖片

然而秦國對六國聯盟的忌憚和楚國國內小人的迫害,致使屈原離明君治國越來越遠。

首先是太子蘭的嫉恨,屈原的大展身手,擋了太子蘭的權力之路,又奪去了他的風頭。人們説樹大招風。但凡聰慧之人,謀權化策都會有一些小人之心,圓滑處世才能得以在國家權力機器中保存性命。屈原顯然更像君子詩人,一位才華灼灼有着雄韜偉略的夢想家,他一直像高空中的飄逸才子而非在權力傾軋的混泥中。楚懷王就是他的支柱。然而能得到君王信任是幸運的,而被君主猜疑卻是常態。

太子蘭,寵妃鄭袖,加上秦國張儀,他們聯合,屈原被打垮已是形勢所趨。首先是內部太子蘭等多次用小人之計挑撥,打破懷王和屈原之間的信任,其次是外部張儀用厚重禮物作誘餌讓楚懷王枕邊人教唆使壞,而屈原卻並沒有這些小人之術,還是一如既往的在楚懷王面前大談聯盟,楚懷王沒有聽進屈原的勸告和堅持,因為利益貪婪矇蔽了他的心智。屈原最終被小人弄臣們驅趕出楚國國都,遠離政權。

所謂木過剛則易折,人過直則易損,就是這個道理。屈原的忠貞愛國感人至深,得知楚懷王病死秦國更是傷痛難當。他把畢生感情和理想都融合在了詩篇裏,創作出了激盪人心的詩歌辭賦,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他深愛的楚國即將滅亡之際,他選擇了捨棄性命與祖國同葬。


屈原的詩有什麼特點

楚國詩人屈原,出生於貴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懷王信任賞識,頗有抱負,在楚國政務上有不錯的業績,一直主張連結盟國對抗秦國。楚懷王去世之後,屈原被小人陷害,楚王蒙蔽心智誤信小人竟然下令把屈原流放到了偏遠地區。

屈原畫像

屈原曾是一個政治家,憂國憂民,心懷天下,因為不得志,心裏苦悶煩多,他的詩大多具有激烈的感情。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詩歌海洋裏最閃亮的寶石,後人多為歌頌。《離騷》是歷史上篇幅最長的詩歌。屈原在這首詩裏突破舊時傳統,創新出了楚辭的體裁格式,較之以前,詩歌詞句形式更加自由。

《離騷》有兩千多字,三百多句詩句,分為前後兩部份。前部分主要敍述的個人出生,經歷,和理想抱負,後半部借虛擬的神話人物抒發情感。總體來説,飽含了屈原激烈而豐富的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忠貞,強烈抨擊黑暗腐敗勢力,以及落魄不得志的憂愁。

《天問》的素材是當時的神話和各種奇幻故事,詩歌展現了屈原個人對歷史和自然的思考和看法。《九歌》渲染的是對美的追求,烘托濃厚的音樂氛圍,糅合了有大量的生活場景在其中,其中的一首愛情詩表達了對女子熾烈的愛慕之情,讀來非常打動人心。

屈原的詩歌識別度非常高,後人多喜愛引用他詩裏的名言名句。詩歌用詞華麗優美,語境高遠,思想奇特豐富,讀過其詩歌的人不得不由衷讚歎。

屈原離騷

戰國時期楚國的離騷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詩歌,它篇幅最長,字數兩千多,句子達到三百多句,而且離騷所表現的意境和個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畫像

司馬遷對離騷兩字的解釋為,遭受憂苦。因為他們離的時代比較近,所以相對來説這個解釋還是比較正宗的。離騷整體講述了作者個人出生名字經歷和曾經的抱負,將古代傳説,人物對話,自然以及對美的追求,現實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詩歌所藴含的內容非常豐富。

在用詞押韻上,它開創了詩歌的楚辭體,以兮押韻,字詞表達華麗率性,這種文體詩歌對後人的創作也產生了影響。句子結構,字數要求則比較沒有限制,突破了之前舊文學傳統的禁錮。兮字的大量反覆運用,也是離騷的一大個性,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把思想,經歷,轉變,神話和現實巧妙結合。這些也體現了屈原獨特的人格魅力,引發了後代詩歌史上對詩歌以豐富澎湃的個人情感來大膽創作的新潮

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敍述過去,陳述現狀。內容包括了詩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經歷,政治抱負,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鬱不得志和對楚國昏庸政治的憤怒。

後一部分描述嚮往未來追求真理,表達自己對賢明政治的不懈追求還有對人民羣眾的熱愛,甚至還表示出以死殉國的決心。

屈原的詩

提到屈原,人們第一個浮現腦海的關聯就是《離騷》。《離騷》的文學水平極其出色,在讚揚《史記》時周樹人先生曾説“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此可見《離騷》的地位。

屈原畫像

作為詩人,屈原是成功的,是他開啓了文學著名於世的大門,在他之後湧現的文學家、著作才登上了中國歷史的舞台。而屈原作為政治家是失敗的,空有一身抱負滿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他曾經在楚國得到過楚懷王的器重,朝堂之上也曾呼風喚雨,但是他的文人氣質又顯得與政治局面格格不入,最終落得被罷免流放的慘淡局面。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使得屈原所創做的詩句帶有明顯的愛國主義情懷。

楚辭這一文體在屈原的筆下得以創立,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着一席之地。屈原的詩句內容涉及面廣泛,從神話故事傳説到人鬼神境遇,都被他拿過來創作。詩句突破了短篇的侷限,開啓了長篇創作的先河,對賦、比、興的修辭手法信手拈來,詩歌風格磅礴大氣,文風跌宕起伏,音律錯落有致。可以説,屈原所創作的詩句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文學成就之高無人可與之匹敵。

如果説屈原行在文學創作的路上不理政事,那麼他的結局可能會被改寫。但是脱離了政局,他的愛國憤慨之情還會如此般激昂嗎,還能創作出《離騷》嗎?這恐怕就不得而知了。


屈原的貢獻

屈原空有滿身才學和抱負,最後也沒能落得善終。長久以來,人們想到屈原,第一感覺他是一個歷史悲劇人物,而忽略了他在政治上的作為和文學上的成就。

屈原雕像

屈原生不逢時,趕上了中國大一統的歷史洪流。他是沒落的楚國貴族,對楚國王室絕對是“死忠粉兒”,他提出對內變法圖強對外聯合抗秦的主張。楚懷王剛剛從楚威王手中接手楚國時,政治局面渙散,兵不強馬不壯,朝廷內部貴族勢力橫行,這邊境還時不時的被其他國家騷擾一下。楚懷王重用屈原,採用了他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化主張,一下子就扭轉了楚國內外的困頓局面。槍打出頭鳥,這樣一來,受到排擠和打壓的封建勢力集團和反動勢力便將矛頭一致對向了屈原。加上屈原説話剛直不阿,很多場合沒有照顧到楚懷王的面子,久而久之,楚懷王就逐漸遺棄了屈原。

屈原在政治生涯中倍感壓抑,將滿腹委屈統統抒發在了文學創作上。他藉助於鬼神的口吻發問,看看這世上還有沒有公道人心。特別是他在詩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作出楚辭這一不拘一格的文體。《離騷》開創了我國文學史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先河,後世再也沒有那部作品可超越此詩的文學地位。

只是屈原這文人的習性用在政治上多少有些不合時宜,文學家和政治家的雙重身份變換起來也並非那麼容易。即便如此,屈原在政治上文學上所做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不容小覷。

屈原和司馬遷

屈原,辭賦傲絕天下。一生為國為民,從無二心,然而卻遭佞人排擠,被流放到邊遠之地,滿腔鬱郁,憤而作出《離騷》。一詩既出,神州皆驚。後來敵軍壓境,山河破碎,國不在,人何存?屈原縱身一躍,沉入滔滔江水之中。

屈原雕像

司馬遷,文筆當世無雙,自幼刻苦異常,十餘歲時即讀遍書籍無數。然而仗義執言,替冤臣説話,讓他慘遭宮刑。尊嚴全無,重病纏身之後著成《史記》。洋洋灑灑,十數萬字,乃中國史書之翹楚。

一個是詩歌界的開創人物,遭受誹謗時,不卑躬屈膝,不搖尾乞憐。身處逆境時,化憂愁為力量。國破家亡之際,不留戀人世,用毅然赴死來昭顯志氣。後世有錢謙益,在國家滅亡之時説出,水太涼,不宜殉國。想比之下,屈原先生這是這是何等的白玉無瑕,何等的文士氣節。

一個是史書界的集大成者。正直慷慨,為正義不惜得罪國君。死罪將至,大志未完,匆匆一死,必然輕如鴻毛。於是棄尊嚴,放面子,忍辱負重,只為完成先父遺志。堂堂七尺男兒,未完成理想忍受去勢執行,這是何等決絕的決心,何等慷慨的志氣。

屈原,司馬遷,人生截然不同的兩個境界。面對死亡時兩種相反的應對方式,他們一個生,一個死,卻同樣萬古流芳。這是值得人們世世代代銘記的兩個偉人,他們的偉大精神,他們的偉大選擇值得我們萬世景仰。

班固對屈原的評價

歷來許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歡評價別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實在是需要表達,也許多展現自己的才能,所以歷史上的許多名人就成為了他們評價的目標。作為歷來文人墨客寫作的風向標的屈原,理所當然的沒有幸免。班固也是那些評論屈原的人中的一個,只是班固對屈原的評價和極大多數人都非常不同。

班固像

班固對屈原的評價都寫在了班固所著的《離騷序》一文中,班固以為《離騷》作序為名,實則評價屈原。我們都知道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非常高,不但肯定了屈原的文學水平,將《離騷》與《周易》、《春秋》、《國語》等並列陳述。還對屈原的品格和志向也做了非常高的評價,認為屈原高風亮節、忠君愛國,還説屈原的志向可與日月爭輝。

但是班固卻不這麼認為,班固在《離騷序》首先否定了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説屈原的志向能和日月爭輝説的有些過了。還對屈原的人品做出了自己的評價,認為屈原在自己國家危難的時候沒有為國效力,而是在和小人爭寵,這是不應該的。而且後來被貶又將罪責都怪到皇帝和國家的頭上,自己自沉汨羅江,就顯得其他的奸佞小人都非常的不堪。在班固的口中,屈原完全成為了另一個人,一個非常不堪的小人。

班固深受儒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將帝王的地位看的非常高,像屈原這樣説楚懷王的壞話,班固看來應該是大不敬了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269 字。

轉載請註明: 我國名人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鄭袖為何要害屈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