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可説的不多,拍得非常非常行貨。
倒是場外信息有點意思。電影上映前,導演比爾·康頓(Bill Condon)接受採訪時承認,片中反派加斯頓的跟班樂福是個 Gay,這也成了迪士尼歷史上首位官方認定的同性戀角色。
惹麻煩的樂福就是這個看起來雙商欠費的胖子……
由於迪士尼電影的特殊性,這事還是掀起了不小的波瀾。先是阿拉巴馬的一家影院宣佈拒絕放映,基督教右翼組織美國家庭協會也抵制該片,並徵集了大量簽名請願。
國際市場的反應似乎更激烈一點。俄羅斯反同性戀政客、國家杜馬議員維塔利·米洛諾夫(Vitaly Milonov)要求禁映該片,此前他曾抵制蘋果 CEO 蒂姆·庫克入境。俄羅斯政府經過評估最後給了 16+ 的評級,也就是 16 歲以下觀眾不能獨自觀看該片。在科威特電影審查部門的要求下,國家影院公司對影片施行了禁映。
維塔利·米洛諾夫是俄羅斯着名的反同性戀者。
馬來西亞的電影審查委員會曾要求刪剪部分鏡頭,迪士尼方面明確拒絕,並且宣佈推遲《美女與野獸》的發行計劃,準備放棄當地市場。馬來西亞政府最終做了讓步,影片未做刪剪,給了 P13 的評級,讓電影得以上映。
這個角色到底做了什麼,會受到這麼多抵制呢?
樂福的名字 LeFou,相當於英文的 The Fool,戈達爾的《狂人皮埃羅》就叫 Pierrot le fou。《美女與野獸》裏的大反派加斯頓是個極度自戀的直男癌,樂福是他形影不離的跟班,這個名字大概應該被引申為傻子或小丑。
新版《美女與野獸》的結尾是一場舞會,幾乎所有角色都參加,並且男女配對,只有樂福的舞伴是個男人。馬來西亞當局要刪的就是這個鏡頭,大概只有兩秒,一閃即過的那種。另外一場引發爭議的戲,是樂福在唱《加斯頓》那首歌時眨了下眼,那句歌詞因此有了暗諷異性戀的嫌疑。
樂福與男伴共舞的鏡頭是《美女與野獸》裏的最大爭議。
中國大陸上映的《美女與野獸》,這兩個鏡頭都完好無損。廣電總局對這個話題的把控相對比較彈性。遙想當年《一步之遙》,雖然臨近上映做了多處刪改,片中葛大爺的婚紗裝倒是得以保留。
《美女與野獸》這次雖然在迪士尼電影裏開了同志角色的先河,LGBT 羣體(現在還要加上 IQ)的反應也並不是統一買賬。比較集中的意見是,樂福是雖然道德上有些含混不清,但歸根結底還得算個反派,至少是個丑角。這一角色還意在紀念 1991 版的歌詞作者霍華德·艾什曼(Howard Ashman),顯得誠意不足。
眾所周知,迪士尼電影特別是迪斯尼動畫,主要瞄準的是家庭、兒童市場,在創作上會格外避免容易引發爭議的題材,比如宗教、種族、戰爭當然還有性取向這樣的成人話題。
實際上,無論學者還是影迷都愛討論迪士尼動畫被遮蔽的另一面,這些看似人畜無害的卡通角色到底象徵着什麼,其實一直存在不同看法。比如《阿拉丁》裏的賈法、《獅子王》裏的刀疤,從肢體動作到説話方式,都被視為惡意模仿那些女性化的男子或異裝者。《小美人魚》裏的大反派烏蘇拉,造型完全參考的是同性戀藝人、異裝皇后“聖女”Divine。強烈推薦“聖女”臭名昭着的代表作《粉紅火烈鳥》,以及他和約翰·沃特斯合作的每一部電影,絕對會給你留下難以釋懷的記憶。
Divine 與《小美人魚》裏的烏蘇拉。
進入 21 世紀,迪士尼併購了皮克斯、漫威以及盧卡斯影業,在商業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同時,迪士尼在作品題材上着力左轉,突出女性主義、平權等“政治正確”的理念。比如現象級大片《冰雪奇緣》,開創了罕見的雙女主模式,艾莎還是迪斯尼史上第一位沒有遇到王子的公主。她受魔法所困被普通人視為巫女,不得不遠離塵囂,這也引申為同性戀隱喻,而主題歌《Let It Go》自然成了出櫃之歌。
迪士尼官方當然不會公開承認這種推斷。在他們投資製作的電影裏,類似引發聯想的角色卻越來越多。去年的《海底總動員 2》,就出現了一對共同照顧嬰兒的女性路人角色。而《星球大戰:俠盜一號》裏的甄子丹和姜文的角色也被組了 CP,並在互聯網上不斷地被同人化。
甄子丹和姜文的同人漫畫。
我是覺得,迪士尼在有意試水,從暗示到幾乎明示再到公開承認,看市場對這種 LGBT 角色和題材的接受程度。這次對馬來西亞審查的強硬回應,也表明了迪士尼的態度——寧可犧牲一些區域市場,也要堅持這一嘗試。
另一方面,《美女與野獸》畢竟是成本高達 1.6 億美元的大片,要考慮評級和國際市場,不可能過於冒進,所以只設置這樣一個小配角,再加上點似是而非的情節,點到為止就好。從市場反饋來看,《美女與野獸》發揮相當穩健,全球票房已經超過 10 億美元,是今年目前最賣座的電影——大部分觀眾根本沒注意到這個角色有什麼特殊之處。
話説回來,除了字面上的“人獸戀”外,《美女與野獸》一直就不是那麼“直”的一個愛情故事。
《美女與野獸》拍過很多版電影,最重要的有兩個,一個是 1946 年的法國版,一個是 1991 年的迪斯尼動畫版。
1946 年的法國版,由讓·谷克多(Jean Cocteau)編導,他是屬於《午夜巴黎》那個時空的文化名流,畢加索、香奈兒、斯塔文斯基的密友,創作領域涉及小説、詩歌、戲劇、藝術、設計,當然還有電影。
讓·谷克多和他的繆斯伴侶讓·馬萊。
谷克多拍《美女與野獸》這個神話故事,取材自波蒙夫人(Jeanne-Marie Leprince de Beaumont)所着的版本。改寫過程中,他加了不少個人原創內容,女主角貝兒的男性追求者,以及城堡裏擬人化的道具,這些都影響到後來的動畫版。
谷克多是公開的雙性戀者,《美女與野獸》的男主演讓·馬萊(Jean Marais)就是他長期的同性伴侶與創作繆斯,他們共同生活了 25 年,合作過 7 部電影。馬萊也是雙性戀者,片中扮演貝兒姐姐的女演員米拉·帕雷利(Mila Parély)是他的前妻。
馬萊在《美女與野獸》裏扮演了三個角色,追求貝兒的阿弗南、野獸以及野獸的王子真身。谷克多設置了一個頗為詭異的結尾:阿弗南潛入城堡裏的密室去盜取寶藏,結果被狄安娜神像射出的箭擊中,屍體變成野獸的模樣;與此同時,奄奄一息的野獸恢復了人形,變成相貌酷似阿弗南(廢話)的王子,最終得到了貝兒的愛。
身為單細胞直男,很難參透谷克多大師希望通過這段錯亂之愛表達什麼。從實用主義角度解讀的話,大概是高、富、帥難以兼得吧……
1937 年迪士尼首部長片《白雪公主》上映後,沃爾特·迪士尼就準備把《美女與野獸》拍成動畫片,但劇本開發一直不順利,又被谷克多搶了先機,最後擱置了這個項目。
這一放就將近半個世紀,迪士尼動畫版《美女與野獸》直到 1991 年才上映。這個版本的故事藍本同樣來自波蒙夫人,也受了谷克多那版不少啓發,比如擬人化的燭台、座鐘、茶壺,還有阿弗南演化出來的大反派加斯頓,樂福的原型則多半來自貝兒的弟弟。
動畫版《美女與野獸》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要算片中的原創歌曲,很多人去刷新版就為了聽裏面的那些老歌。從 1989 年的《小美人魚》開始,迪士尼動畫長片引入歌舞片元素,在市場上大受歡迎,迎來了為期十年的“復興時期”,一掃 80 年代的頹勢。作曲艾倫·曼肯(Alan Menken)和作詞霍華德·艾什曼這對百老匯起家的黃金搭檔,算得上迪士尼復興的關鍵人物,他們包辦了《小美人魚》和《美女與野獸》裏的所有歌曲。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一共 5 個提名,《美女與野獸》佔了其中 3 首,最後美女和野獸對唱的同名曲得獎(話説中文版非得把 Beauty and the Beast 翻譯成“愛在蔓延中”,也只能呵呵了)。《美女與野獸》徹底奠定了迪斯尼“動畫 + 歌舞”的創作路線,“復興時期”10 部電影有 8 部採用了這一模式,比如《阿拉丁》《獅子王》《風中奇緣》等。
霍華德·艾什曼與艾倫·曼肯。
可惜艾什曼本人沒能目睹《美女與野獸》的巨大成功。艾什曼 1988 年發現感染艾滋病,這幾乎是紐約同性戀羣體當時面臨的一個魔咒。1991 年 3 月 10 日,《美女與野獸》首次內部試映後,製片人和合作夥伴到醫院去探視,艾什曼已經失明,體重只剩不到 80 磅。四天後,年僅 40 歲的艾什曼去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創作了《小美人魚》《美女與野獸》《阿拉丁》三部動畫的歌曲詞作,其中 5 首獲得奧斯卡提名,作品傳唱至今。
91 版《美女與野獸》強化了反派侵入城堡的情節,加斯頓煽動村民圍捕野獸,還把貝兒父女關進了瘋人院。無論受詛咒的野獸,還是“有點怪”的貝兒一家,都屬於邊緣化的異類,村民圍攻野獸城堡明顯在批判多數人的暴政。映照到現實世界,加斯頓象徵着白人直男這樣的主流人羣,美女與野獸則是權利被侵犯的弱勢羣體,比如女性、有色人種,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非異性戀者。所以,美女和野獸走到一起的大團圓結局,更像是平權運動取得階段性勝利,兩位主角的情感就多出一種“沒那麼直”的錯覺。
《科學怪人》裏村民追捕怪物的情景。
村民們羣情激憤地去抓野獸的場景,讓我聯想起 1931 年的怪獸片經典《科學怪人》。科學家弗蘭肯斯坦用屍體殘肢製造出一隻怪物,怪物雖然擁有生命,但缺少人類的正常意識,最終難以擺脱被村民捕殺的命運。
《科學怪人》的導演詹姆斯·威爾(James Whale)本身也是離經叛道的“怪人”,從英國到好萊塢,他一直是公開的同性戀者,這在當時幾乎是聞所未聞的事。威爾在 1935 年執導的《科學怪人的新娘》裏,夾帶了不少私貨,多個角色的設置都帶有同性戀或雙性戀暗示,這在 Pre-Code 時期也是非常罕見的,後來成了電影學者們熱衷研究的對象。
詹姆斯·威爾在《科學怪人》片場。
新版《美女與野獸》的導演比爾·康頓拍過《眾神與野獸》,就是以威爾為主人公的一部同志片,以虛實交加的方式描繪了這位怪獸片大導的最後歲月。和威爾一樣,康頓本人也是好萊塢公開的同性戀者,他目前已經接到環球影業的邀請,有望重拍《科學怪人的新娘》,完成向精神偶像再次致敬的夙願。
在《眾神與野獸》中扮演威爾的伊恩·麥克萊恩也出演了《美女與野獸》,這位以甘道夫和萬磁王為大眾所熟知的一代名優,本人也是同性戀,還是 LGBT 平權運動的活躍分子。有點諷刺的是,新版《美女與野獸》裏扮演直男癌加斯頓的盧克·伊萬斯也是同志。
伊恩·麥克萊恩在曼徹斯特參加 LGBT 活動。
所以,無論從歷史、文本還是主創身份來看,《美女與野獸》加這麼個無關痛癢的同志角色,真的算個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