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街亭之戰是蜀漢軍民,尤其是諸葛亮心中永遠的痛。這一仗輸得莫名其妙,讓很多三國迷眾説紛紜。在這場戰役裏,馬謖因為沒有聽從諸葛亮的節制,擅自修改諸葛亮讓他當道下寨的命令。棄水上山,在山上紮營,結果在曹魏將領張郃的攻擊下,一敗塗地。諸葛亮也只得撤兵回漢中,第一次北伐因此失敗。事後,諸葛亮自貶三等,殺馬謖以謝眾。

由於歷史資料的欠缺,對於街亭之戰的歷史真相,我們已經難以確切考證了。在這次戰役裏,諸葛亮的指揮有着不可解釋的地方。如果從好的方面來解釋,那就是天才。如果從壞的方面來解釋,那就是庸碌。如同拿破崙所説的,“從偉大到荒謬只差一步,讓後代去評論吧!”讓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評述一下。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一、 庸碌的軍事部署。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和魏延有過一次討論。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想要分兵奇襲,佔領潼關。然後和從大道而來的諸葛亮主力配合,佔領整個關中。

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沒有采納。諸葛亮決定走當時的大道,從漢中兵出祁山,先取隴西。然後在佔領隴上後,再進取關中。諸葛亮讓趙雲、鄧芝帶領一支偏師,兵出斜谷,聲稱要奪取眉縣,吸引曹魏的注意力,自己率領六萬蜀軍兵出祁山。

由於劉備死後,曹魏認為蜀漢無人,對蜀漢北伐根本就沒有做防禦的準備。所以諸葛亮一出師,進展十分順利。曹魏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立刻投降了諸葛亮,一時間,諸葛亮聲威大震。

在這種情況下,曹魏決定調集在關東的中央主力兵團張郃部馳援隴西。於是張郃經過半個多月的長途跋涉,衝過了從關中到隴上的天險關隴道,來到了街亭,和馬謖打了這一仗。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對諸葛亮詬病的人,一般會就此對諸葛亮表示指責。那就是,諸葛亮既然要奪取隴西,那在出兵後到張郃部到來的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裏,行動過於遲緩,而且部署不當。

在諸葛亮出兵後,武都陰平兩郡近在咫尺,而且每郡只有魏軍數百,可是諸葛亮卻沒有派兵攻取。這兩郡雖然郡小兵少,但是位於諸葛亮側後,對諸葛亮威脅很大。而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投降後,被三郡隔絕的隴西郡卻沒有投降。

諸葛亮派去的軍隊在遭到隴西郡微弱兵力阻擊下就撤退了,沒有全力攻打。而且曹魏隴西郡的將領説,只要蜀漢阻擋曹魏援軍一個月不到達,自己就一定投降。

可是,如果要阻擋曹魏的援軍,當屬關隴道為最重要。在這條軍事要道上,應該屬隴坻為最重要。當年,隗囂就是派人伐木阻擋劉秀的大軍,將劉秀手下最優秀的幾個將軍打得大敗。而諸葛亮卻放任關隴道不守,使得以騎兵為主的張郃闖過關隴道,來到無險可守的街亭決戰。所以,很多人以此認為,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有疑問,他的軍事部署有問題。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二、 天才的軍事部署。

但是,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問題,我們似乎能夠看到,諸葛亮的這種部署是一個天才的佈置。如果這個佈置成功了,將是軍事上的一個巨大的成功。

我們從魏延和諸葛亮的討論可以看到,魏延主要是為了奪地,而諸葛亮卻另有心思。我們從諸葛亮幾次北伐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北伐並不是以奪地為主的。

如果諸葛亮的北伐是以奪地為主,那麼他就應該率領攻城部隊,去攻打城池。可是我們除了見他打過一次陳倉,就再也沒有打過什麼城市。諸葛亮的主要目標,反而是對方的軍隊主力。諸葛亮的每一次北伐,尋求的都是和敵人的主力決戰。

諸葛亮知道,人和地的關係,如果消滅了對方的有生力量,那麼對方的領土自然就是自己的囊中之物了。因此,在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明着是佔領曹魏的隴上之地,實際上真正的目標是曹魏的援兵。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如果按照魏延的計劃,諸葛亮的主力就會早早的和曹魏的援軍在關中決戰。諸葛亮只有六萬軍隊,他要和五萬多以騎兵為主的張郃軍團,在關中平原決戰,這是對他不利的。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部署,諸葛亮率領主力出祁山,那麼道路平坦,後勤壓力小,祁山本是富庶之地,可以補充軍食。而曹魏的援軍不來的話,諸葛亮可以從容佔領隴上。如果曹魏的援軍要來,那麼它必須要經過長途跋涉,疲憊不堪。在這個時候決戰,擅長山地作戰的蜀軍勝利的幾率就大得多了。

張郃軍團是曹魏的中央機動軍團,對曹魏政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魏是輕易不把它投入戰場的。因此,諸葛亮故意留下隴西不攻,放開關隴道不守,吸引張郃的到來。如果在這一仗裏,能夠打敗張郃,將他的主力消滅,則整個關中唾手可得。這樣就大業可成,漢室可興了。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三、 無論如何都要守住的街亭。

不管諸葛亮的本意是什麼,當張郃闖過天險的關隴道,諸葛亮和他的決戰就在所難免了。諸葛亮選擇的決戰的戰場就是街亭,而派出的前線指揮官則是他所器重的馬謖。

馬謖是從荊州跟隨劉備入川的馬氏兄弟中的一個。他和諸葛亮十分投契,兩人經常在深夜裏談論到很晚。他擔任諸葛亮的幕僚,為諸葛亮提出了很多獨到的建議。比如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就提出了“兵戰為下,心戰為上”的建議。諸葛亮採納了他的建議,取得了南征的勝利。

在這一次戰役裏,大家都認為會派有經驗的老將魏延和吳懿。可是諸葛亮卻違背大家的心意,派了馬謖去守街亭。結果馬謖打了大敗仗,在史書上記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在史書記載馬謖戰敗的原因則是:“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那麼,諸葛亮告誡馬謖説,讓他在街亭平地紮營,為什麼馬謖不聽呢?而且按照記載來看,街亭是有城寨的,不是沒有抵抗張郃騎兵的可能。馬謖為什麼非要跑到沒有水源的南山上去紮營。以至於被張郃斷了汲道,被打得大敗呢?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四、 馬謖守高山的原因。以我的看法,馬謖守南山,無怪乎就只有以下兩個原因中的一個。

其一、懼怕張郃,企圖依靠南山的險阻自保。

馬謖雖然也跟隨諸葛亮經歷過幾次戰鬥,但是,馬謖的實戰經驗和魏延吳懿那些老將相比是相差甚遠的。他在第一次獨立率領軍隊,來面對張郃的主力,在內心是沒有信心的。

尤其是馬謖率領的軍隊數量和張郃相比也相差很大。在數量、質量都不如對方的情況下,馬謖內心的恐懼可想而知。在史書上對馬謖這種由心理表現到外在的舉動也有描述,比如舉動失宜,舉措煩擾等等。

在這種恐懼心理的支配下,馬謖自然要尋找更安全的地方來抗擊張郃。因此,馬謖才捨棄平地上的街亭,去守看似容易防守的南山。誰知道,張郃識變數,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在切斷了馬謖的汲水之道後,趁馬謖的軍隊不戰自亂的時機,輕易的擊敗了馬謖,奪取了街亭。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其二、過於逞強,想要一鳴驚人,打敗張郃。

我們可以看到,馬謖和諸葛亮交好,但是,他們在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眼裏,都是一些紙上談兵的書生,因此,諸葛亮特意培養馬謖,在各方面有意讓他鍛鍊。

在這次街亭之戰前,諸葛亮特意把這個守街亭的任務交給了馬謖,也是希望馬謖能夠建立功勳,以好堵住那些老將的口。馬謖也是信心滿滿的接受了任務,想一鳴驚人。

到了街亭,經過勘察地形,馬謖對守街亭的計劃進行了修改。他認為,這樣不能給張郃以致命的打擊。他決定守南山,居高臨下,來打擊張郃。即便是張郃圍困自己,自己也可以來個“中心開花”,在援軍的支援下消滅張郃。

但是,讓馬謖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他的威望不足,在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實施的過程中,那些被置於死地的將士都逃跑了。結果,馬謖遭到了慘敗。這也就是諸葛亮後來懲罰馬謖,連他手下的兩個領兵的將軍張休、李盛也一塊殺了的原因。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總結:

不管怎麼説,往事已矣。街亭之戰中,由於馬謖的指揮失誤,蜀軍遭到了慘敗。隨着街亭的丟失,諸葛亮因為前無所據,被迫撤回漢中,形勢最好的第一次北伐就此失敗。

馬謖的失敗,諸葛亮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劉備早就對他提醒,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可是諸葛亮被馬謖的表面現象所迷惑,在沒有對他進行嚴格的培訓下,就派他去擔任力所不能及的任務。最終,不但對自己的北伐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也枉送了馬謖的性命。

參考資料:《三國演義》《三國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85 字。

轉載請註明: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他究竟有何道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