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瑜伽、線上教唱、跟着抖音來健身……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網課成了“香餑餑”,不僅有孩子的也有成人的。除了學校正規的網課以外,一些培訓機構甚至個人,都開發了線上課程,內容涉及樂器、舞蹈、美術、健身等。
63歲的辛麗華在海淀區阜四小院錄製舞蹈的教學視頻。阜四小院是田村路街道阜四社區的公共文化空間,疫情期間邀請本社區才藝達人以直播 錄播的方式開展“空中課堂”活動,通過直播平台、微信等授課,讓居民們不出家門也能運動,受到十幾個社區居民的歡迎。新華社發
記者注意到,如今線上課程內容雖然越來越豐富,但整個線上課程市場卻魚龍混雜,有些“授課老師”也讓人感覺不靠譜。是不是什麼內容都適合通過線上學習呢?專家提醒説,目前的線上課程資源良莠不齊,有待相關部門進一步監管和規範。價格貴的近萬 低的十幾元
雖然孩子不到4歲,曼曼媽媽已經接觸了很多網課資源,語數英幾乎都配齊了,還不乏藝術類、科學實驗類課程,而且同一門課還不止一種課程。曼曼媽説,孩子上不了幼兒園,在家也不能只是傻玩,所以想借助線上資源,給孩子啓蒙打下良好的基礎。
疫情期間,由於人們宅在家裏出不去,網絡線上課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各種網課資源層出不窮,幾乎涵蓋了線下大部分課程。孩子的課程不僅有語數英這樣的“硬核”學科,也有樂器、美術、舞蹈等藝術類學科,還有編程、魔方、圍棋等類課程,小到2歲幼兒,大到高中生,可以説涵蓋了方方面面。同一門課程甚至有10多種不同的課程產品,像語文有閲讀課、寫作課、看圖説話課、語言表達課等,數學有針對數感運算的、空間方位的、數獨的、口算等。
這些線上課程主題多樣,價格也有高有低,高到近萬元的直播課,低到十幾元的訓練營,應有盡有。購買了課程之後,基本上都是通過APP或者小程序來學習,有直播的也有錄播視頻的,一些課程老師會通過微信溝通學生學習情況。
成人的線上課程則主要集中在健身、書法、美術、舞蹈等。而這樣的課程大部分來自相關機構,也有的來自個人。其中最火的要算雲健身了。進不了健身房,許多成年人就跟着教練在線上健身,直播成為雲健身的主要模式。在眾多健身課程中,點擊觀看量比較多的是俯卧撐、腹肌訓練、深蹲、平板支撐、馬甲線等相對簡單、對場地和健身器械要求不高的課程。記者發現,在抖音、快手上,關於健身的課程數不勝數,有健身工作室開辦的,也有健身教練甚至還有一些健身發燒友自己錄製的。效果譭譽參半 褒貶不一
“之前都是帶着孩子出門上課,現在沒辦法,天天在家閒着也是閒着,就上起了網課,沒想到資源這麼多。”家住朝陽區的布丁媽媽,之前給孩子報的都是線下課程。疫情期間,她在朋友的介紹下嘗試了線上課程,“感覺有不少資源,但需要家長好好挑選,課程實在太多,容易挑花眼。”這位媽媽還道出了線上課的好處:不用來回跑,省時省力。
雖然課程內容豐富,但也有不少媽媽比較理性。舞蹈專業出身的可人媽媽直言,有些線上課程還是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樂器、舞蹈類,主要讓孩子看、聽、模仿,雖然能達到一定程度的感官“教學”,但如果想要完全依賴網絡,有一個高水平的提升,還是不太可能,“只能當作啓蒙,相當於輔導的‘甜品’或者‘加餐’吧,如果作為‘正餐’,不太實際。”
成年人在選擇自己的線上課程時,似乎更理性。周女士通過keep軟件打卡健身,已經堅持了兩個多月,“我參加雲健身的主要目的是想減脂”。與周女士一樣,選擇雲健身的人理由很簡單,就是想鍛鍊身體、保持身材。不過也有人不太偏愛雲健身這種方式,擔心動作做不到位,達不到效果,甚至還會適得其反,也擔心在家健身不規範會受傷。
家住西城的環環,疫情宅家期間,就選擇通過APP跟着健身教練一起健身,沒想到跟着練了一套腰部訓練動作3天后,竟然疼得腰都直不起來了,“我也不知道具體是哪裏出了問題,可能是用力不均導致的吧。”這樣一折騰,環環嚇得再也不敢在家健身了。
在線下健身房當健身教練的阿冬告訴記者,這些線上的健身課,會説一些細節要點,但是更多的是鼓勵人們去堅持。“雖然你可能知道動作怎麼做,也知道注意事項,但是你看不到自己的動作是否標準。若是不正確的動作堅持下去,週而復始,疼痛傷患肯定也會隨着積累。”
多位健身教練都對記者表示,健身還是需要面對面教學,有動作不規範的地方,需要及時去糾正,相比之下,實操課是不太適合線上教學的。監管涉及多個部門 存在空白領域
針對“線上課”現狀,首師大教育政策與法律研究院院長勞凱聲表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虛擬教育、虛擬學習創造了比較好的技術條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交往和麪對面學習按下“暫停鍵”,線上教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趨勢。“總體來説,目前還看不準線上教育將來會多大程度介入家庭、學校、社會等各個方面,介入到什麼程度也還不好説,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確確實實進入到了人們的生活。”
勞凱聲認為,一般來説,學校開展的線上學習比較規範,老師本就是專業人員,加上線上傳授的教育內容,也都是根據國家教育大綱展開。但是社會培訓機構出來的線上課程,就不好説了。如果是技術本身比較成熟的正規機構,可能會相對規範一些;但如果只是利用網絡做一些特長性或創造性的教育,就很可疑了,其課程本身的安全性也有待考證;如果是個人開發的,就更難説了,也許根本就不是貨真價實的網絡課程。“機構的規範性,尤其是師資問題,政府應該加強這方面的監管。”勞凱聲説。
據記者瞭解,目前線上課程監管涉及到多個部門。首先,會由市場監管部門審核該機構的經營資質,根據經營範圍提供相關部門的審批。比如涉及到教育,要有教育部門的審批;涉及到知識技能培訓的,要有人保部門的審批;而涉及到互聯網、數字化的,則需要經信部門的管理。但具體課程內容是否能夠上線,或者説是否符合上線的標準,則沒有一個明確的説法。而一些不規範的民辦機構或者純個人的開班,如果沒有經過相關部門備案或者審批,那實際就處於監管空白的領域。
“教育培訓問題一直是消費者投訴的熱點。”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接受記者採訪時也表示,隨着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線上培訓活動非常火熱。但目前除了面對中小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活動,其他線上興趣培訓機構的監管基本處於空白地帶,消費者遇到權益受損問題往往很難維權。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委曾聯合印發《關於規範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將面對中小學生的學科類校外線上培訓活動納入日常監管,無證辦學和師資氾濫等問題得到了一定規範,但這個意見並沒有把學科之外的其他興趣培訓活動納入監管,所以目前類似線上興趣培訓活動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監管。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