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家在看古裝劇時,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劇情,某個女子投河自盡了,然後官差就帶回來一雙繡花鞋,説是在河邊找到的,然後親朋好友就會痛哭,讓人去打撈屍體。很多人以為這鞋子只是劇中的設計,是自盡的女子不小心脱落的,但其實在古代的歷史上,女子投河自盡前,都是要脱掉自己的鞋子的,這是為什麼呢?
在《孔雀東南飛》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攬裙脱絲履,舉身赴清池”,是説劉氏自啥時候的情形:脱下鞋子,跳入了水中。人們同樣沒打撈到她的屍體,而是通過在岸邊發現的繡花鞋才知道了她的去向。
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在這裏我們不妨説一下女主角投河自盡的原因:女主角劉蘭芝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她嫁給了廬江府一個小吏焦仲卿,婚後夫妻恩愛如山。無奈焦母不喜歡兒媳,並以劉蘭芝行動自由、無禮為由,百般刁難。焦仲卿不僅勸説母親未果,還遭到斥責,並逼他休妻再娶。迫於壓力,劉蘭芝含淚回到孃家,焦仲卿許諾過些時日再接她回家。回到孃家後,相繼有縣令和太守家派來的媒人到劉家提親,在狠心兄長的逼迫下,經過數次拒絕之後,劉蘭芝走投無路,雖然口頭上勉強答應了婚事,暗地裏早已下定了死的決心。
婚期前一天,劉蘭芝和聞訊趕來的焦仲卿抱頭痛哭,既然生不能白頭偕老,那麼兩人就相約在黃泉下自由幸福地比翼雙飛。於是,在出嫁那天,蘭芝跳河殉情,焦仲卿聞訊也自縊身亡。死後,雙方的家長方把二人合葬在一起。墓前的樹上時有一對鴛鴦鳥交頸互鳴。
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投河自盡,以死明志的不僅有女性,還有男性,最出名的當屬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楚國的高官,屢進忠言而遭到國君排斥。楚國滅亡之際,屈原已被放逐到郢都之南——就是今天湖南汨羅縣,他悲憤交集,準備投汨羅江一死了之。屈原走到江邊,正準備投江,這時他遇到了一個漁翁。漁翁問屈原要幹什麼,屈原回答説他要自殺,楚國被滅了,奸人當道有什麼意思,還不如自殺算了。
這時漁翁針對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這句話,回答説你應該“淈其泥而揚其波”。漁翁的意思是:世人都醉了你一個人醒着幹什麼?就像世上的水都渾濁了,大家都喝不乾淨的水,你也喝啊,你應該隨其流而逐其波。漁翁這是告訴屈原:你要接受這個時代,你要接受命運給你的安排。但屈原沒有接受漁翁的勸告,還是倔強地沉江了。沉江之前,屈原也是在岸邊留下了自己的鞋子。
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由此可見,在古代投河拖鞋是一個規矩,那麼為什麼這麼做呢?裏面很有講究。這些人都是為了以死明志。劉氏自盡是為了堅持自我,屈原因為國家衰落而心不忍,用生命證明自己的志向。
所以鞋子就相當於死者留下來的遺書,用來保護尊嚴,留下志向,有的則是為了喚醒百姓,畢竟,死亡總是能觸動人們的心靈。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82 字。

轉載請註明: 古代人投河自盡時,為何要留一雙鞋在岸邊?説出來你可能不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