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幾個大混亂時期,其中,以西晉皇室南遷後五胡亂華為最甚。大家角逐中原並非只想弄個小政權,而是想一統天下。
這期間,雖然有幾次“北伐”,但卻均是無果。
第一次:祖逖
逃亡到江南的人是多麼熱切地盼望回到故土,於是,北伐的呼聲很高,大家都看好祖逖。那時,東晉當家的是司馬睿,他本人雖然沒有什麼雄心大志,但還是尊重祖逖的想法,給了他“奮威將軍”的名銜,併兼豫州刺史,卻沒有給他兵器。
此外,司馬睿給祖逖的財政支持,僅僅是千人的口糧以及三千匹布。而祖逖並沒有就此打消北伐的想法,於是,他帶着自己的私人部隊出發了。這支部隊只有一百多户人,他們來到淮陰後,一邊開始打造兵器,一邊開始招募人員。
就這樣,祖逖帶着招募的2000多人開始了北伐之戰。祖逖作戰勇猛,憑藉着這些人,居然在4年多的時間,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土地。雖然,這時候的形勢對東晉非常利好,但朝廷內部的爭鬥實在太厲害,且皇帝還派了專人來督戰了。
這不是明擺着不信任,祖逖內心能沒有想法嗎?於是,祖逖病了,以至於,最終病逝。之後,祖逖的軍隊沒能再有任何作為,使得東晉收復失地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桓温
事實上,東晉這次有可能一統天下,但此時的大家似乎都喜歡上了江南,不願意再回洛陽了。要知道,沒有朝廷支持的軍隊,是很難持久作戰的,桓温便是如此。
桓温北伐的動作很大,他先入蜀滅了李氏漢國。第一次北伐桓温的軍隊直接殺到了長安東,當地的老百姓可高興了,拿着酒在路邊迎接他的軍隊,尤其是那些上了歲數的人,都希望晉皇室能再回來。不過,這次有點可惜,軍需供應不上,只好退到了襄陽。
第二次北伐,桓温直接拿下了洛陽,並建議皇室和當年南遷的所有人都搬回去,結果,無人響應。江南水土多好,以前沒有來過不知道,如今,住下後再比較,居然無人再想“家”了。而桓温又不能長期帶着部隊在外面,只好放棄大片領土回去了。
後來,南宋岳飛抗金也是這個情況,只要部隊一回撤,城池立刻就丟了,真是可惜。
第三次北伐沒有前面兩次那麼順利,前燕得到了前秦的支持,斷了晉軍的糧道,使得桓温只能後撤。並且,之後的桓温更是遭遇了慕容垂的追擊,傷亡很重,以失敗收場。
第三次:劉裕
這已經到了東晉的末期,此時南燕政權的慕容氏總是騷擾東晉的邊境,並大肆劫掠淮北地區。於是,劉裕(實際的掌權者)就帶着兵北伐了。他一路作戰可以説是勢如破竹,先是斬了慕容超收復了巴蜀,後乘着後秦內亂時攻克了長安。
只是,這時東晉的朝堂發生了大事,劉穆之病故。
以至於,劉裕害怕自己的權力被架空,於是,着急趕了回去,讓他的二兒子守着長安。但是,這些守軍又發生了內訌,結果,讓夏主赫連勃勃得了關中。不過,潼關以東、黃河以南到青州,都已經屬於南朝的了,這應是整個東晉時期北伐取得的最大成功。
此後的南方各王朝都沒歇了北伐的心思,但是,似乎結果都不理想。
第四次:劉宋
劉義隆有兩次北伐,不過,都是乘着春夏雨季時發兵,並順利地將黃河沿岸的重鎮都佔領了。但一到秋天,北魏騎兵一來,卻是統統丟了這些地方。
其實,説到底,拼兵力還是北魏更厲害一些。
第五次:陳慶之
他的故事很有名,當時他的任務就是帶着7000人送元顥北上。之後,陳慶之一路開打,一直將元顥成功送到洛陽,幫助他登位。
這時,主政的爾朱榮一聽洛陽的皇帝變了,趕緊發兵洛陽。只是,元顥實在沒才,按陳慶之的計劃,爾朱榮的軍隊不會那麼順利渡過黃河。且組團打仗時,若是遇上元顥這樣的隊友,戰鬥力能瞬間降為零。最終,陳慶之兵敗,回撤時還遭遇山洪,只有他一人逃回了南朝。
那時岳家軍打得金兵都有了回老家的心思,當地的老百姓也紛紛幫着一起抗金。但是,此時的趙構卻很有意思,這麼好的局面竟要和談和。
這是為什麼?
史學家都分析過了,他是怕兄長回來奪了自己的皇位。於是,趙構急詔岳飛退兵,不僅使之前的努力全部白費,還搭上了岳飛的一條命。可見,眼中沒有國家的皇帝哪還能護着國家,南宋能維持那麼多年也算是個奇蹟了,畢竟,那時要渡過長江很考驗船隊的科技含量。
此外,南宋還有一次北伐——張浚北伐。雖然,開局很不錯,但是,宋將內部不和,金兵又大軍壓上,只能以失敗告終。於是,朝廷的風氣又一次一邊倒,要和金國談和。經過幾番拉鋸後,達成了“隆興和議”,宋朝不僅答應將收復的失地“還給”金國,還割讓了秦、商二州。
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八次北伐事件,但都以失敗告終了。
這雖然和戰線過長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應是經濟實力。尤其是宋朝以前,北方的各方面條件都優於南方,可是,這並非是絕對的決定條件,更主要的還是在於當事人是如何想的?試想一下,幾次北伐若不是朝廷有干擾意見,又何至於倉促收尾呢?
參考資料:
【《晉書·祖逖傳》、《晉書·桓温傳》、《宋書·武帝紀上》、《梁書·卷第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