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西部人才流失“止血”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師範大學校長劉仲奎曾嘗試邀請國內某頂尖名校博士畢業生到自己學校工作,得到的回答是“劉老師,我們選擇工作崗位時,西安以西是不考慮的”。聽到這話,劉仲奎“半天説不出話來”。

    西部地區引進高層次人才難、留人也難,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兩會聚焦的熱點話題。前不久本報曾經報道過國內高校人才流動新趨勢:近年來,隨着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全面推進,較之此前的“孔雀東南飛”現象,西北地區一些普通高校出現了骨幹師資“西南飛”的現象。

    全國人大代表、甘肅天水市原政協副主席馬百齡也有同樣的體會:自己身邊的家長都願意送孩子去外邊上學,尤其從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或者普通學校的研究生,至少一半都選擇去了東南或者西南地區,在不少家長都認為東部地區更開放,不僅收入較高,更能鍛鍊人。

    “西部大學生跑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的現象並不少見。去年3月,時任蘭州理工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的趙旭東曾向媒體透露:據不完全統計,甘肅省內49所高校在2012年至2017年流失人才2600人,約為引進人才數的三分之一,大部分流向北上廣深以及東部省區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且大多是在西部地區培養成長起來的高層次人才,而引進的卻大多是需要重新培養的青年人才。

    “這幾年可以説基本上都是這樣,總是有流動。”劉仲奎瞭解到,西北地區某高校一年要淨流出10餘位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而另一方面,從平均水平來看,西北地區高校引進的人才數量、質量和東部高校相比又都有較大差距,“有些西北地區引進的人才是因為在東部、中部高校求職碰壁,才來到西北地區,等自己有所發展又會找機會走掉”。

    劉仲奎認為,“人才流動是正常、合理的,這並不可怕,但若僅僅是單向流動,而且還是比較嚴重的淨流出的話,那就有問題了”。

    以馬百齡所在的甘肅天水市為例,現在要推動“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但一部分人才都流失掉了,仍然留在當地的勞動力中,相當一部分人年齡大且觀念較為傳統。“沒有人才,地區靠什麼發展?”

    隨着鄉村振興計劃的展開,馬百齡告訴記者,在甘肅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產品深加工,文化旅遊,節能環保,綠色生態產業等,資源廣、後勁大。馬百齡對一位返鄉創業、帶火當地土特產銷售的年輕人印象深刻,“如果西部地區要發展,第一個就是要做好人才隊伍建設”。

    為何西部地區人才流失嚴重?究其原因,劉仲奎認為,這一方面與東部高校財力、實力更為雄厚有關,“比如廣東等省份很重視高層次人才的儲備,會給予人才引進較大的投入和支撐,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很大。而西北地區很大精力、財力需要投入到脱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對於高等教育的發展會產生‘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現象”;另外,相較於其他地區,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等更缺乏吸引力。

    “發達地區能提供人才住房、提升個人的待遇、保障子女的求學,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個人待遇後勤保障和人才福利政策很難競爭過東部發達地區。”馬百齡分析。

    “如今,不少高校挖人才,本質都是‘挖帽子’。”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李健直言,不少“帽子”本應是一種學術榮譽,如今卻染上了很強的功利色彩。在他看來,人才流動本是正常的現象,但如今高校人才爭奪中夾雜着一些無序競爭,“一些高校用經濟利益刺激,讓一些學者不再潛心於科研,也助長一些科研浮躁現象。總體來看,人才多是從經濟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方流動,造成欠發達地區大學的人才流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要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支持欠發達地區的機制,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人才向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流動。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看來,西部的人才流失與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人才需求是一個大矛盾。要解決這一問題,他認為應 “外”求政策支持,“內”要激發自身活力,比如將西部人才建設、科教事業提升到“一帶一路”和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抓緊制定和頒佈重點支持政策,以重大項目、重點學科發展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平台引導人才向西部流動。通過宏觀調控機制,增加政府對西部人才流動的特殊管理辦法,形成規範合理的秩序,出台傾向性政策,設立中西部人才專項基金,彌補中西部高校的劣勢和不足。

    馬百齡也認為,在國家層面統籌研究、破解我國西部欠發達地區人才嚴重流失的問題,從政治待遇、金融支持、税收優惠、定向培養、企業對口幫扶等方面加大政策的引導支持力度。

    此外,劉仲奎注意到,自己學校每年引進的博士生中,很多是西北地區高校培養出來或者是家在西北地區,而西北師範大學畢業生中,每年約有70%會留在西北地區就業,“東部培養的博士到西部工作的意願較低,而西北本土培養出的人才比較瞭解西北地區的情況,對本土問題的解決更具優勢,同時對這片土地更有情感上的認同”。

    更重要的是,“國家政策和經費支持可以幫助西北恢復‘造血’功能,但我們這一地區的高等教育還是要自己做,要找準自己的定位,改革人才培養模式,逐步讓西北地區發展邁向良性循環的發展路徑。”劉仲奎説。他建議,對於西北地區高校的博士點建設、博士生招生指標等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加大對西北地區的博士生的培養力度,同時,他希望國家在對高等教育進行評價的時候可以更多考慮本土化因素和特色,引導高校特色化發展,這樣也能給予西部人才更大的施展空間,讓他們在西部也能很好地實現個人價值和個人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20 字。

轉載請註明: 如何為西部人才流失“止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