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國際禁毒日”對於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來説,毒品給我們整個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痛苦與災難,恍如昨日一般。工業革命之後的英國等西方列強為了獲取資本與市場,不惜通過罪惡的鴉片貿易的形式來掠奪中國的白銀,毒害中國人的身心健康。認識到鴉片危害的中華民族有識之士,開展了一系列舉措來扼制鴉片流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虎門銷煙”。
▲J115《林則徐誕生二百週年》郵票(2-2)虎門銷煙
要説“虎門銷煙”,小夥伴們一定不會陌生,直接導致了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近代史由此開始,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塊浮雕就是“虎門銷煙”。
為什麼會發生虎門銷煙呢?
—因為大量鴉片導致白銀外流。
為什麼會有大量鴉片呢?
—英國走私進口。
為什麼英國會走私鴉片呢?
—... ...
很多小夥伴都會語塞,那麼接下來,就聽小編細細道來。
▲2001-9《陶瓷》郵票(2-2)粉彩壺
(清朝出口到比利時的瓷器)
從16世紀到19世紀初,長達幾個世紀的中英貿易中,同現在中美貿易一樣,中國一直處於出超地位。只不過那時候我們在對外貿易當中是賺錢的,賣瓷器、茶葉、絲綢... ...賺的都是響噹噹,白花花的銀子,可都全進中國人的口袋之中。
當時英國政府,同今天美國政府一樣,面對中國出超情況都很苦惱惱,川普好歹有關税大棒,進行恫嚇,但是當時英國別説關税了,連中國市場都沒有打開。
▲2010-20《民間傳説-牛郎織女》郵票(4-2)男耕女織
因為中國古代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小農經濟,所以造成對市場依賴度極低。更主要的是作為“日不落帝國”的英國政府,也不做個市場調查,就想打開中國市場。
▲2006-22《古琴與鋼琴》郵票(2-2)鋼琴
當時運來的商品有的就很離譜了,像餐刀餐叉,現在感覺很正常,但是那時候中國人看到洋人吃飯居然用鐵器,拿刀切,哇!茹毛飲血,一幫遠古先民!鋼琴,這東西在今天的中國家庭裏恐怕也不多見,大部分是父母逼着孩子學的,考完級就再不碰了... ...
英國產品在中國賣不出去,所以永遠出超,英國商人就怒了。怎麼辦?賣什麼呢?那就賣鴉片吧。道光十五年(1835年),英國向中國輸入的鴉片增至30000箱,合紋銀約一千五百餘萬兩。
▲紀91《魯迅誕生八十週年》郵票
這個東西果然好,魯迅先生都曰:洋人拿鴉片來治病,中國拿鴉片來當飯吃。中國從王爺到尼姑都抽鴉片,都在抽食鴉片。抽鴉片可是高消費,當官的抽上了,靠工資支應不了,就得貪污;當兵的抽上的話就更麻煩了,該衝鋒陷陣的時候煙癮犯了,得躺地上來一泡兒,還打什麼?甚至到民國的時候,有的地方軍閥的戰鬥力很差,士兵被稱為“雙槍兵”,一杆步槍,一杆煙槍。
▲中國澳門2014《博物館和收藏品-澳門林則徐紀念館》小型張
於是林則徐給皇上的奏摺裏面説:“鴉片流毒於天下,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興思及此,能無股慄?”於是道光就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禁煙。
▲中國澳門2014《博物館和收藏品-澳門林則徐紀念館》郵票
林則徐禁煙決心相當的大,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隨即嚴正聲明:“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他在整頓海防,嚴拿煙販的同時,對外國鴉片販子也採取嚴厲的措施。不僅繳獲了人家外商的鴉片,還讓人家寫下保證書,保證以後來華,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即沒收,人即正法。英國鴉片販子被迫繳出20000餘箱,美國煙販繳出1500餘箱。
▲2018-19《近代民族英雄》郵票(5-2)林則徐
林大人繳獲鴉片後不肯作罷,隨即上演了中國近現代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幕,即我們故事的核心—虎門銷煙,這一舉動可謂大快人心。要知道,不是燒煙,鴉片煙不能燒,一燒的話提純了,是銷煙。即把鴉片集中於虎門的海灘,於高處築起圍欄,挖下長寬各15丈的兩個大坑,灌入海水並倒進生石灰,待水沸騰後投下鴉片,使之徹底銷燬,場面無比壯觀。
▲J115《林則徐誕生二百週年》郵票(2-1)林則徐像
關於“虎門銷煙”的評價,因為其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導火索,所以有多比較偏頗的説法。
但是小編個人認為其不僅有效遏制了毒品在中國的傳播,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國被半殖民地化的 腳步,瓦解了傳統“天朝上國”的思想,從很大程度上是推動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
▲2017-15《國際禁毒日》郵票
更主要因為其是世界禁毒運動的一個範例,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虎門銷煙”結束後的6月26日定為“國際禁毒日”。
▲位於美國紐約的林則徐銅像
都 説2020 年是“見證歷史”的一年,在見證歷史的同時,沒有忘記兩個甲子 “庚子國 難”的我們,同樣也沒有忘記三個甲子之前的——鴉片戰爭。
時代變了,中國變了,但是世界並沒有改變。面對當下日益嚴重的毒品氾濫,面對毒販的窮兇極惡。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那是無數馬賽克下的緝毒幹警,替我們負重前行,守護了我們的安寧生活。
願天下無毒,願緝毒幹警不再過馬賽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