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南宋最後一支軍隊在在崖山反擊追襲的元朝軍隊,雙方展開了殊死搏鬥......史稱“崖山海戰”最終這支部隊還是被元朝打敗並全殲,南宋再也無回天之力。不久後南宋最後一任丞相陸秀夫身背年僅8歲的最後一任南宋帝王“宋衞王”趙昺跳海殉國,到此歷經319年的大宋王朝滅亡。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攻下平江、滅掉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打敗所有的軍事反對勢力後,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由漢族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大統一的王朝。
從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到1368年明朝建立這中間只間隔了89年,也就是説元朝在歷史上僅存在了89年的時間。這在我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簡直是曇花一現。其實總得來看我們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前後都沒有太大的變化,而單獨看宋朝和明朝卻又覺得兩個朝代間隔甚遠。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在我們的印象中,除了兩三個特定的朝代,其他每個朝代動輒就有上百年,比如周存在了791年,快一個世紀了;再比如漢朝雖有過一個王莽但加起來也有400多年;又比如唐289年;明277年;清朝也有268年。跟些比起來元朝存在89年的一個朝代確實不值得一提,但元朝比起秦、隋這些曇花一現的朝代又長很多。這就在我們腦海形成了一個朝代至少百年以上的固定思維。
然後就是元朝對中原文化的打壓造成信息量的貧乏。從秦開始我們能查到的史記資料相對都很多,記載的也比較詳盡,留給我們信息量很大。一個朝代幾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外交和重大事件的記錄發生的變化等等。這樣信息量想想都是一個龐大的數據。而奇怪的是我們所能查到的數據中恰恰元朝留下資料就比較少,除了對中國第一個打過侵略戰的帝王成吉思汗的記錄多些以外,其他的史料真的非常的少。
原因也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人,他們是遊牧民族,不相信中原儒家文化,對中原文明又非常不屑,甚至更是舉全國之力打壓、破壞中原文化。蒙古人更是將他們的野蠻帶到中原。元朝時期漢人被列為三等公民是沒有名字的,只能以數字代替,比如朱元璋他在元朝的時候叫朱重八,就是兩個八,他的父親朱五四。漢人不能唸書,沒有科舉,不能當官。甚至想要在元朝的都城生活都必須要精通蒙語,否則連蒙古貴族話都聽不懂,説穿了宋明之間的元朝屬於異族王朝,他們對中原文明野蠻的衝擊力更是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網絡上還流傳“崖山之後再無中華”。這種文化的隔斷就會給人造成時空差,也是我們平常説的恍若隔世的感覺。
再然後也是最重要一點宋明兩朝的政治制度變化之大。宋朝的軍事力量雖不是很強大,但君、臣、民的關係卻是最融洽的。君和臣也是僱傭關係,皇帝花錢僱傭官員來工作,官員有固定休息日,可以請假,可以對國家事務發表意見。國家大事的決策都是君臣共同商議,雖然在南宋時期,出現了秦檜、史彌遠、賈似道等獨掌朝政的宰相。但大多數時候,整個朝廷事務還都是處在集體決策的狀態下。相對來説,宋朝的皇帝在政治管理中發揮的作用不是很大,雖然也會出現貶謫大臣,但幾乎沒有殘殺過大臣。這種君與臣相對和諧的僱傭關係也影響了臣與民相對融洽的關係。雖然宋朝是所有朝代中農民起義最多的朝代,但都是小打小鬧,長達三百年的王朝沒有過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起義運動。在北宋末年時,金入侵,多數農民起義軍願意與朝廷同仇敵愾,共同抗金。南宋末年,也沒有任何一支農民起義軍趁火打劫,和蒙古一起打大宋。
而明朝就正好相反,明朝成立後受元朝對中原文明打壓破壞的影響。君、臣、民的關係也談不上融洽了,只能是和平共處。特別是君與臣再也不是僱傭關係,雖沒有到清朝的奴僕關係也基本接近於了,是一種隸屬關係,大臣是皇帝花錢養的工人,沒什麼休息日,沒有話語權,讓你幹什麼就幹什麼。國家事務的決策都不在是商議而是一言堂,皇帝一人説了算,內閣大臣這種相當於宰相的大官都沒有什麼實權,就是皇帝的傳話筒,大臣是否賢良有沒有治國之才都對皇帝沒有任何影響,大臣跟皇帝不也敢像宋朝那樣因為國家大事與皇帝針鋒相對,因為皇帝只需要一句話,那些吵吵鬧鬧的大臣,可能很快就滿門抄斬了。君與臣這種壓迫與被壓迫關係也造成君、臣、民都是這種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所以明朝前期農民起義很少,一旦發生就是驚天動地的,足以撼動朝廷的大起義。明末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當時明朝正是遭遇着異族的入侵,農民起義軍沒有同仇敵愾,反趁火打劫在清兵進攻中原之前率先推翻了大明政權。
君、臣、民關係的不同也造成了兩個朝代結局的不同,宋朝的關係明顯要和諧一些,顯然矛盾也沒有那麼激烈。而明朝的君、臣、民關係卻顯得有些對立,矛盾容易激化。造成這種原因也多半因為元朝時將人分為三、六、九等破壞了一直以來儒家的傳統人倫。這種政治制度的落差,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最讓人覺得明顯的時代錯落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