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你好,我是小編,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997年,三月二十八日,宋太宗趙光義病逝於開封萬歲殿。

北宋享國167年。

太祖朝從公元960年到公元976年;太宗朝從公元976年到公元997年。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兩位皇帝在位38年,佔了將近四分之一的北宋壽命。可以説,這兄弟二人為整個北宋打下了總基調。趙匡胤的17年,主要任務是開創王朝、消除割據。趙光義的21年,主要任務是平滅北漢、實現統一。

趙匡胤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北漢。中間兩次改變先南後北的戰略規劃,倉促進攻北漢。第三次進攻之時,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盡頭。

趙光義全面總結了後周世宗柴榮和太祖趙匡胤的失敗教訓。最後,傾舉國之力、謀萬全之策,徹底消滅北漢、實現中原一統。

但是,從歷史任務來説,趙光義只完成了一半。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另一半任務,是收復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對於河北很重要。失去幽雲屏障,黃河以北就是戰場。但是,這個任務,趙光義沒有完成。兩次幽州之戰,卻激起了中原和草原的累年搏殺。

但,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趙光義在第二次幽州之戰後,實施了戰略轉向,從對外轉變到對內。而這個轉向,註定了北宋王朝一直往內看,而很難再往外看。

公元986年,第二次幽州之戰和君子館血戰之後,北宋河北精鋭盡喪。趙光義試圖強徵河北壯丁、補充軍隊。但是,朝臣集體反對,認為目前形勢只能避敵鋒芒、休養生息。同時,黃河決口、蝗災嚴重,四川、交州和夏州又叛亂不斷。朝堂意見、內部形勢,都迫使趙光義把精力集中到內部。

於是,趙光義掌舵的北宋王朝,開始往內看:

一是對外消極,將宋遼分界線收縮到滹沱河一線,嚴禁宋遼通商、全力避免衝突,奉行堅壁清野和勿與接戰之策。

二是對內積極,統一朝堂意志、嚴防內患,對於各地叛亂和農民起義,高度重視、積極鎮壓,大肆鞏固內部統治。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而最主要的事情,是繼承太祖趙匡胤防軍防將的思路,強化對軍隊的控制:

完善了三個分掌軍隊的權力系統:樞密院負責掌兵籍、兵符;三衙負責管諸軍;率臣負責掌兵權。調兵、管兵以及指揮之權,集中於皇帝一人。

實施內外廂制,駐京畿的內廂與駐軍鎮的外廂,大體相當、保持平衡,均受皇帝直接控制。同時,定期更戍,不僅要打破原有建制,而且還要重新調整防區。

實施陣圖遙控,將領出兵作戰必依預受陣圖,雖戰敗卻鮮有問罪,最多降級而已;若不按陣圖、貿然行事,勝則未必記功,而敗則一定重罰,甚至殺頭問罪。

招撫流民從軍,這種救急之策的確能夠解決燃眉之急,但卻導致軍隊質量大幅下降,與精選禁軍的思路已經背道而馳。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以上這些制度,成為北宋的路徑依賴。從宋初到宋亡,基本沒有大的變革。導致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冗兵問題嚴重,耗費了大量財富。宋英宗之時,“一歲之用,養兵之費常居六七”。北宋的確有錢,但多一半的錢都拿去養兵。有錢的北宋也只能捉襟見肘了。

另一個是軍隊的戰鬥力。宋朝的軍事技術裝備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但軍隊的戰鬥力卻每況愈下。

北宋的拋射武器,其射程和精度,都遠超前朝。其中的多弓牀弩的射程,能達一千步。同時,還裝備了火箭、火球、鐵嘴火鷂和霹靂火球等尖端的火藥武器。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花錢最多、裝備最好,但宋軍的戰鬥力卻越來越差。説北宋的戰場勝率並不低,甚至比唐朝還高。但北宋的勝仗主要集中在前期,前期之後就不怎麼再打仗了。而大唐卻從生到死一直在打仗。北宋的對手,一個是東北的契丹、一個是西北的党項。這兩支胡人,與蒙古草原的突厥人、青藏高原的吐蕃人,不可同日而語。其中,党項人就是被吐蕃與吐谷渾從青海趕了出來。而契丹人曾經也只是突厥和高句麗的附屬國。

那麼,北宋軍隊羸弱,到底應該由誰負責?

王朝前期往往是軍力最強的時期。一個原因是戰爭立國,西漢可能是個例外,在武帝朝,軍力才開始彪悍。一個原因是將猛兵勇,戰爭中錘鍊了大量的名將和強兵。要強就強在前期,中期和後期則是一個比誰爛得慢的過程。

所以,要負責的只能是開國之後的一至三代君主。就北宋來説,主要集中在趙匡胤和趙光義這兩代君主。

宋太祖趙匡胤有責任嗎?當然有。杯酒釋兵權,確定了一個嚴防武將的路徑依賴。而資質更差的太宗趙光義,根本不可能有什麼創新,只能在大哥確定的框架中亦步亦趨。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但是,趙光義的亦步亦趨,就有點兒過分了。

趙匡胤嚴防武將的目的是打破五代十國的亂世邏輯,即皇帝聽將軍的、將軍聽士兵的。五代十國殺皇帝就跟殺豬一樣簡單。這種情況,不僅皇帝受不了,國家和百姓也受不了。

於是,世宗柴榮在侍衞親軍的基礎上實施了精選禁軍,基本上杜絕了將軍造反殺皇帝的可能。趙匡胤繼續在這個模式上走。但是,精選禁軍有一個制度上無法克服的問題。既然皇帝要始終捏着最強禁軍,那麼打仗就要皇帝御駕親征。只有這樣,皇帝才能保持自己和軍隊緊密聯繫。

所以,凡是出擊北漢、出擊南唐、出擊契丹這種硬仗,柴榮總要御駕親征。在進攻北漢之時,趙匡胤也要御駕親征。而這就需要一個前提,那就是皇帝能打。如果皇帝不能打呢?軍隊還得交給職業將軍。

公元979年,第一次幽州之戰,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但此次作戰失敗後,趙光義便再無親征經歷。自己不能戰場建功,那麼別人也別想戰場建功。所以,除了第二次幽州之戰,趙光義一直給將軍們戴緊箍咒。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而在第二次幽州之戰後,趙光義徹底泯滅了“削平天下之志”。於是,對外消極、對內積極,宋軍的戰場表現也就越來越差。

以樞密院、三衙和率臣三分兵權的制度,不至於把宋軍的戰鬥力拉到跳水。防止武將造反,特別是終結五代亂世,這比禁軍制度更有效果。即便是現代政府,也一定要把軍權分開。這樣做,肯定比不上馬上治軍、馬下治民的節度使。但,未必就不能出現強軍。

然而,趙光義在第二次幽州之戰後的消極避戰,就一定會出大問題。宋遼戰事,已經不可能停下來了。而你卻不把朝堂的主要關切放在戰場上。那軍隊怎麼可能認真打仗。而軍隊不認真打仗,又怎麼能鍛造出強兵猛將?

北宋滅後蜀,劉光義所部東路軍,進軍到夔州城下。但後蜀封鎖夔州長江,宋軍無法突破。

臨戰之際,劉光義拿出了趙匡胤的親授陣圖,然後立即做出舍船登陸、陸上拔城,而後返回就船、順江而上。這是趙匡胤的親授陣圖。趙匡胤親授陣圖有兩個前提,一個是趙匡胤會打仗,可以説是後周的常勝將軍;另一個是趙匡胤掌握北宋對後蜀的情報工作。劉光義雖然親臨戰陣但不知道後蜀的佈防,而趙匡胤卻知道。

所以,趙匡胤可以親授陣圖,但你趙光義憑啥親授陣圖?配合監軍制度,被預授陣圖的宋將和親臨戰場的宋軍,只能要多呆板有多呆板。

澶淵之盟前,遼軍飲馬黃河。但遼軍後方還有一個擁兵十數萬的定州。那麼定州的宋軍重兵在幹什麼?他們擺了一個超級大軍陣。遼軍敢攻,宋軍就敢讓遼軍死於陣中。但是,遼軍根本就不搭理這十幾萬人,繞過定州、殺奔汴梁。這十幾萬人立即就尷尬了,徹底不知道怎麼打仗了。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着行在賣酒醋。

這是《雞肋編》中記載宋朝俚語。北宋和後來的南宋把軍隊當成瞭解決就業的地方。老百姓不是造反嗎?那就招安,用軍隊給你們解決就業問題。這種事從趙光義招納流民從軍就開始了。這種路徑依賴的結果非常可怕。後期的宋軍士兵,甚至僱人給自己背行囊、僱人給自己挑軍糧。肩不能扛、手不能提,這樣的軍隊還怎麼在戰場殺敵?

北宋軍隊羸弱,不能説全是趙光義的原因。但這個二代君主卻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兒。後世的趙家官人,雖偶有開疆拓土的雄主,卻難以找不到可以托起雄心的軍隊。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42 字。

轉載請註明: 北宋軍力羸弱,宋太宗趙光義到底有沒有責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