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試閲讀題太難,學生喊話作家求“標準答案”,折射了啥?

近日,各地期末考試漸已結束, 北京市一羣孩子紛紛在網上@ 正在自家院子裏光膀子玩雪的作家鮑爾吉·原野。孩子們説: 爺爺的文章寫得確實很好,可作為我們的期末考試題卻太難了,“爺爺別玩雪了好麼”給我們説説您“故事中的兩條魚死了”到底暗示了什麼?

在這裏,孩子表達的意思非常明確,他們就想請原作者給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在這裏,不得不説,孩子們即便找到原作者,也是不可能得到標準答案的。

俗話説,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作者寫文章時,靈感一閃,下筆有神,並不會方方面面考慮那麼周全。文章寫出來後,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包括作者,隨着時間的推移,生活的深入,再讀過去自己寫的文章時都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語文考試閲讀題,考察訓練的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感悟,對同一段文字,我們應當允許不同學生有不同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就應該得分。

但是,多年來,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們不少教師在考試時喜好弄出個“標準答案”來,哪怕是像語文閲讀理解這樣的開放性試題也一樣,學生的答案只要不合“標準”,就不得分。

比如下面這道題:“《匆匆》這篇課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寫的,同學們都很喜歡這篇散文,你能把自己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寫下來嗎?”孩子寫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河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但老師也給批一個好大的“×”。因為標準答案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教師閲讀時,唯標準答案是瞻,學生答題時自然不敢“天馬行空”,“標準答案”思維從此根深蒂固。無論什麼樣的題目,哪怕是閲讀理解,學生也想着得到一個標準答案來,這種教育是很可怕。

“創造者、發明者和領導者不可能靠背誦和記憶別人的答案來創造、發明和領導。他們必須掌握為舊問題給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須掌握能及時發現舊答案已經不合時宜的能力,因為世界是在不停變化的。”上海紐約大學第一任美方校長傑弗裏·雷蒙曾如是説。他的話一語中的,揭示了教育的真諦。

我們的教育再也不能唯標準答案是瞻了!不能讓學生的學習只為尋找考試時能得滿分的那個“標準”的答案,而要讓學生走出課本,躍出課堂,“躬行”到社會生活實踐中,培養起他們“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讓他們知道,通往羅馬的大道不只一條,讓他們明白彩虹不只出現在東南的山腰,要放飛他們的想象,讓他們衝破“黑白二分”的標準答案樊籬,飛向五彩世界的遠方!

期末考試閲讀題太難,學生喊話作家求“標準答案”,折射了啥?

(作者:李玉柱,本文為 平湖一柱原創作品,歡迎指導,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和出處,違者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6 字。

轉載請註明: 期末考試閲讀題太難,學生喊話作家求“標準答案”,折射了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