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1130年10月18日,朱熹出生於福建尤溪。

他是儒學的集大成者,教育界的巨人。朱熹的理學思想極受官方推崇,貫穿元、明、清三代,將沉寂千年的儒學重新推上巔峯。

他還致力於建設書院教育,其中白鹿洞書院,是我國古代書院教育的典範。

一代宗師朱熹聲名遠播,朱元璋還曾攀親附會是他的後人。

然而,理學大師光環之外,他也緋聞傍身,流言不斷。有人指責他嘴上説:“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私底下卻和兒媳私通、納尼姑為妾。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朱熹畫像

朱熹到底是怎樣一個人?

第一,朱熹是鼓勵民間互動的博愛官員

朱熹出生於兩宋之際,連年征戰,民生多艱。除了著書立説,他以實際行動,改進了民間救災體系。

1167年,崇安縣(今福建武夷山)發洪水,莊稼被淹,饑荒暴亂隨之而來。縣衙的餘糧很快用完,知縣便向朱熹求助。

救災如救火,朱熹一邊向上級建寧府借糧食,一邊向本地富户借。為了鼓勵他們出糧,朱熹承諾糧食借貸算二分利息,災民來年會將本息一起歸還。

此政策一出,官員和富户便慷慨解囊,順利度過災年。此外,朱熹建了一間社倉,即專門賑災的糧倉,其糧食就來自官府收到的利息糧。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朱熹雕像

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朱熹成名後,還被派去平定湖南農民起義,與朱熹同行的王藺,堅持斬草除根。朱熹則認為嚴刑峻法,不能從根源上阻止暴力,提高教育質量,才能真正改善社會風氣。

湖南的嶽麓書院,就是在他的堅持下得到擴建,成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但他的舉措也得罪了政敵,為他後面的爭議埋下了隱患。

第二,他是“迷信”的風水大師

痛失長子後,朱熹特意請人計算良辰吉日,不惜延期一年才舉行葬禮。他還親創了“灰隔法”,來減少傳統下葬方式對遺體的損壞,具體就是在棺槨內外,多加一層石灰、沙土。

這種做法,也是受到宋朝“死者為大”的風氣影響。人們為了給過世的親人盡孝,常常過於講究,乃至鋪張浪費,即便是朱熹也未能免俗。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朱熹畫像

朱熹母親去世之後,朱熹挑選了一方風水寶地,為母親建墳,同時在附近建了人生中第一家書院——寒泉精舍。

“寒泉”一詞,也出自《詩經》中孝敬父母的典故。在守孝的歲月裏,朱熹完成了自己教育思想的構建,也為以後發展書院教育打下了基礎。

第三,朱熹是被嚴重污名化的黨爭犧牲品

有多大能力,就要承受多大的誹謗。朱子有許多“見不得人”的軼事。

傳聞中,朱熹虐待母親,私生活混亂,納尼姑為妾、染指兒媳。平日裏,朱熹卻提倡“存天理,滅人慾”,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一個道貌岸然、為老不尊的偽君子!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朱熹畫像

不過,事實到底如何?

一、

關於對母親的不孝,從朱熹為母守孝5年之久來説,此事不足為信。另外,朱熹不僅沒有染指兒媳,更是在原配去世後終生未娶。

朱熹與尼姑的逸聞也是假的。當時朱熹做漳州知府,身為儒家弟子,反對佛教消極思想,因此勒令當地尼姑還俗,才招致了報復。

可是,朱熹提倡“存天理、滅人慾”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事實,這又怎麼解釋呢?

實際上,朱熹原話“去人慾、存天理”的語境是他勸導君王做事,要本着去除私慾的原則,為天下百姓着想。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程頤畫像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則是由程頤提出的,當時有人問程頤對寡婦再嫁怎麼看?程頤認為寡婦和鰥夫一樣,不宜再婚嫁。那人又問:“要是不嫁(娶)就餓死了呢。”於是便有了這千古名句。

而程頤和朱熹強調的是,男女都應守節,不是單單要求婦女,而這也是一種對道德境界的追求。儒家説“禮不下庶民”,就是對於普通人來説,這種繁文縟節也不必過度苛求。

但朱熹確實鼓勵婦女“主內”,也就是承擔家庭教育的職責,因為社會教育缺失,女性需要以家訓、家規等形式,來完成對子女的啓蒙教育。

那麼,朱熹為何陷入諸多醜聞呢?政治鬥爭。

朱熹在世時,他的理學思想並沒有得到官方的推崇,反而得罪了權相韓侂冑,因此被誣陷了許多違反人倫的罪名。這與歐陽修因支持慶曆新政,而被政敵污衊與外甥女亂倫的戲碼,如出一轍。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歐陽修畫像

二、

縱觀朱熹一生,他在社會治理、哲學、教育等領域的成功並非偶然。比如社倉制和王安石推出的“青苗法”十分相似,為什麼王安石就失敗了呢?

因為青苗法不符合現實,把糧倉設在縣衙,根本無法覆蓋貧窮的鄉村地區。朱熹則能夠很好的參照現實推進改革。

同理,周敦頤,程頤,程顥等人身為理學的開創者,沒有像朱熹一樣實現“理學中興”。實際上,朱熹也是死後,才得到平反,並在宋理宗的支持下逐漸脱胎入聖。

理學思想成為官學,是儒學與封建政治磨合後,逐漸成為統治工具的漫長過程。之後的王朝政治和文化制度,都處於理學的籠罩之下,成為帝制時代的中國賴以延續的路徑。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16 字。

轉載請註明: 朱熹:爭議不斷的一代宗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