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女史箴圖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公元6 世紀,高25 cm
這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的中國畫,它是現存的中國最早的絹本之一。它闡釋了一首題為《女史箴》的詩作。《女史箴》為宮廷婦女提供了道德規範的行為準則。這幅作品很可能是5 或6世紀晚期的摹本,原作是中國著名的人物畫家顧愷之(約344~406年)所畫,他的畫作以傳神著稱。
這幅畫也因為它的收藏者而地位顯著。它被記錄在宋徽宗(1101~1125年)的收藏中,並且有金章宗(1189~1208年)的題詞,在元朝和明朝輾轉流傳於很多私人收藏家之手,到了清朝,最後成為乾隆皇帝(1736~1795年)的收藏。
守護者木雕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南部,東周,公元前4 世紀
高(從基座算起)43.7 cm
這一罕見的木雕有近2500年的歷史。這類雕像在中國古代的楚國通常作為守護者被放置於墓穴中。楚國相當於今天的湖南和湖北省。在這個雕像製作的年代,楚國統治着中國一片廣大的地域。
楚人尊崇並敬畏很多神靈,通過巫師與神靈溝通和協調。頭戴鹿角似乎在薩滿教儀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類似乾漆鹿角的木雕可能代表了巫師,或者他們的權力。楚人以其悠久的雕刻傳統和木雕工藝而聞名,其中包括許多現實動物的雕塑,例如鶴和鹿等。
阿彌陀佛大理石像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河北崇光寺,隋代,公元585 年,高580 cm
大英博物館中最大的兩件藏品都是宗教形象。這尊巨大的阿彌陀佛大理石像,最初豎立在中國北方的一座寺廟裏,有近6米高。它是由隋朝的第一個皇帝隋文帝建造的。隋文帝尊崇佛教,並鼓勵佛教在中國傳播。隋文帝在他的帝國內廣泛分送佛舍利,建造和修復了很多佛像。在佛教中,阿彌陀佛統治着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稱念他佛號的人都能在這塊淨土得到重生。
這尊佛像的雙手已經遺失了,但是可以看出右手原本可能是舉起的,手掌向外,施無畏印(讓眾生安樂的姿勢),左手略低,施與願印(佈施與恩惠的姿勢)。佛像十分堅固,衣服布料上的褶皺刻畫得非常清晰,這是隋代佛像的典型特點。
景泰藍瓷壇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
高62 cm
在中國藝術中,龍有着長長的像蛇一樣的身體。與歐洲文化中的龍不同,中國的龍被視作是吉祥的,而不是邪惡的。龍尤其和皇家權力和權威聯繫在一起。就如同這個瓷壇上的龍一樣,通常是黃色或金色的,並且總是有5 個爪子。
這個瓷壇用掐絲琺琅技術裝飾。最初,這個物品是鑄成銅製的臉型,是個帶蓋子的廣口瓶。它的輪廓是用焊接到表面的銅線製作而成的。最後,這些單元都用彩色玻璃填充,這個容器被加熱,直至玻璃熔化固定為止。
這個瓷壇製作的時候,景泰藍是皇室專用的。有很多精品是為宮廷和寺廟製作的。這個瓷壇頸部的題字表明它是內務府監造局監督製作的。
玉 琮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來自中國南部,公元前2500 年,高49.5 cm
這是一種被稱作琮的神秘禮器,通常發現於墳墓中。這個琮是用玉製作而成的。它是大約4 500年前中國江蘇省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製作的。
這些琮基本上是一個方管,中間穿有圓孔。琮是中國古代玉器中最為神秘的。它們被大量埋葬,僅僅一座墓穴中就有33個琮,在主要的良渚文化遺址中都有驚人的發現。但是它們的功能和意義仍然不得而知。製作琮極其困難,而且耗費時間,因為玉不能劈開,必須用硬的磨砂進行加工。大部分玉琮的角都裝飾有看上去類似人臉孔的圖案,有暗示性的眼睛和平行的線條,可能代表靈魂或者神靈。人的臉孔結合了人物和神獸的元素。
地獄判官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明朝,公元16 世紀,高137 cm
公元10 世紀早期,地獄這個概念隨着佛教傳入中國。自唐代(公元618~906 年)晚期開始,中國藝術中經常見到地獄審判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剛逝去的死者出現在十殿閻王和判官面前,他們評價死者的善與惡,並處以合理的懲罰。死者必須就自己的行為對判官作出解釋,就如同生者必須向地方官做出解釋一樣。判官會拿來檔案文件來支持案例審判。
這尊上釉的瓷像是一位威猛的判官,他手中拿着一卷厚厚的罪行記錄檔案。大英博物館還有一尊和藹的判官像,手中拿着較薄的善事記錄檔案。
唐三彩墓葬雕塑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北部,可能是河南省,公元8 世紀早期,
高109 cm(最高的)
這尊神獸陶俑據説是一組來自劉廷荀墓的陶俑中的一部分。劉廷荀是中國唐朝的一位卓越的軍事指揮官,死於公元728年。與這些陶俑同時發現的墓碑記錄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謀略,他享年72歲。
這些陶俑是自唐代(公元618~906年)以來所知最高的陪葬陶俑,包括兩尊神獸(其中之一有着人的面孔),兩尊常見於寺廟入口處的兇猛的守衞俑,以及兩位官員、一位軍人和一位平民百姓。軍事官員在他綠色的制服外面套有鎧甲,帽子上有一隻猛禽。非常有趣的是,所有人面陶俑的頭部都未上釉,包括另一尊神獸俑,這兩隻動物沖天的鬚髮也是。除此之外,塑像表面完全覆蓋着一層三彩釉。
大明通行寶鈔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明朝,公元1375年第一次發行,高34.1 cm
1368年,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取政權之後,試圖恢復發行銅幣,然而卻沒有足夠的金屬用來鑄造銅幣,於是,1375年開始發行用桑樹皮製作的紙幣。紙幣在整個明朝都有發行,但是通貨膨脹使其很快就貶值了。通貨膨脹的影響極具破壞性,使得多年來國家發行的紙幣遭到質疑。直到19世紀50年代,一位中國皇帝才敢再次開始發行紙幣。
這張紙幣上方寫着(從右至左)“大明通行寶鈔”。這行字下方標明瞭面額“壹貫”。這兩個大字的下面是畫着壹貫的圖案,壹貫為1 000枚青銅幣,分成了10 串,每串為100枚青銅幣。最下邊長長的文字説明了紙幣的使用方法,並警告偽造者將受到嚴懲。
青銅簋(guǐ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公元前11世紀,高21.6 cm
這件青銅器皿叫做簋,是中國商、周時代用來盛食物祭品的禮器。簋內部的銘文記載了武王的兄弟康侯(康國的君主)和沬司徒因論功行賞分封到衞國(今河南省)。銘文還記載了商朝殘存者發動的叛亂,周王成功將其鎮壓。
在商朝(約公元前1500~1050 年),偶爾會製作有銘文的青銅器來紀念重大事件。這些青銅銘文用來傳達青銅器主人的政治和社會功績。公元前1050 年,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這個時期有銘文的青銅器變得更加普遍。今天,這些有銘文的青銅器都成了重要的歷史文獻。
雕花漆杯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東漢,公元4 年,發現於韓國直徑17.7 cm
中國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漆器,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約公元前1500~1050年)。戰國時代(公元前475~221年)生產了大量高質量的漆器。到漢代(公元前206 年~公元220 年),漆器業在政府的管理下產生了,並採用了早期批量生產的工藝。
這個杯子是漆器業生產的憑證。銘文被巧妙地雕刻在杯子的邊緣上,從而得知這隻漆杯於公元4年在蜀國(今四川省)的西廠為皇帝而作。漆器的製作流程會規定哪些工匠須負責生產製作的哪個環節,比如製作木胎、上漆、面漆、杯耳鍍金、繪圖着色,最後打磨。工廠裏還會指定檢查員、監督員和責任人。漆器需要塗很多層漆,每一層都需要乾燥的時間,因此專業分工和生產裝配過程是非常需要配合的。
青白獅子執壺和温酒器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南部,宋朝,公元11~12 世紀,高25.5 cm
青白(藍白)和影青(藍灰)的陶器從它們釉的藍色中得名。這些陶器從10世紀開始生產於中國東南部的景德鎮。早期產品大多在形制和裝飾圖案上模仿北方的白瓷器皿,尤其是河北省的定窯瓷器。不同的燒製程序產生出不同的色調。
青白瓷器以瓷身的純粹和白而著稱。另一個重要的特點是釉的集合方式,這在很大程度上向我們展示了雕刻裝飾。這點可以在這個色澤精美、雕刻複雜的酒壺和温酒器中看到。
兩組非常相近的酒壺和温酒器出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宋代晚期的繪畫《韓熙載夜宴圖》中。這幅畫是摹本,10世紀的顧閎中所畫原本已經失傳,這幅畫是中國藝術史上最著名的畫作之一。
玉 璧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中國,商代,約公元前1500~1050年,直徑15 cm
在18 世紀的歐洲和中國,過去的歷史都在激發藝術和想象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這一點能夠在古代的物品和下一頁的水彩畫中看到。這塊玉璧(環形或圓形)可以追溯到商朝(約公元前1500~1050 年)。然而在這塊玉璧上卻刻着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 年)所寫的一首詩。乾隆皇帝在題詞中説到,他的詩詞構思來自玉璧精美的形態以及它所用玉石的質地。乾隆皇帝是一位偉大的古物收藏家,他收藏了很多著名的繪畫、銅器、瓷器和玉器作為皇室藏品。乾隆皇帝不僅想擁有這些古董,也想在這些古物上印上他的玉璽,或者在這些古物上題詩或批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11 字。

轉載請註明: 珍藏在大英博物館裏的十二件中國寶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