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擴散自己蔗糖生意的地方還有荷蘭東印度公司佔據的巴達維亞,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華僑潘明巖在巴達維亞建立糖廠,開創了印尼製糖業的先河,到了1710年華人的糖廠高達125家。而印尼有記錄的糖廠是130家,除了一家官辦的糖廠外,屬於荷蘭人所有的只有4家。華人制糖業的出產不但出口東南亞各國和歐洲,甚至打入了蔗糖的故鄉印度,印度人也承認白砂糖是中國的特產,這在他們的名詞中有反映。華人掌握的經濟實力增強和不斷增加的人口數量讓荷蘭人擔心華人會反客為主,於是在1740年荷蘭人將屠刀對準了華人,華人被殺達數萬之多,這就是東南亞歷史上著名的紅河慘案。
荷蘭人在爪哇島建立殖民地之處人手非常缺乏,不惜使用包括坑蒙拐騙在內的各種手法吸引中國人前往印尼定居,華人為他們修建城堡等各種建築,更為他們繁榮巴達維亞的殖民地經濟做出了突出貢獻,荷蘭殖民者的做派稱得上是見財起意、過河拆橋。荷蘭人和蔗糖的緣分最早來自於台灣,1624年荷蘭人在台灣南部登陸,鹿皮和蔗糖就是台灣出口的來那個大資源。荷蘭人在台灣蔗糖貿易中獲利豐厚,到1650年荷蘭人出口蔗糖達到4000噸,獲利30萬荷蘭盾。蔗糖的貿易的豐厚利潤也吸引了抗清領袖鄭成功,鄭成功在廈門島被清軍短暫攻佔後喪失了白銀200多萬兩,清朝還下達了禁海令鄭氏集團本身的地盤非常狹小又不能和往常一樣得到內陸的生絲進行海外貿易,頓時陷入困頓之中。
▲鄭成功
1662年鄭成功率領2萬多名士兵收復台灣,這既是維護中國的主權的戰爭也是搶奪蔗糖資源的戰爭。荷蘭人在台灣的武裝力量是400多名陸軍,自然在野戰中不敵鄭成功的大軍。但憑藉着稜堡的作用荷蘭人還是堅持了數月時間,圍城期間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試圖救援也遭到了失敗,最後不得不投降。鄭成功佔領台灣後一方面組織軍民屯田生產,一方面大力扶持蔗糖生產、壟斷蔗糖貿易。台灣是中日貿易的重要中轉站,而日本的糖價卻高的離譜,一斤中國出產的優質蔗糖在日本的售價是500文,500文銅錢在江户時代大部分時期都可以換來足足一石大米,一斤白糖是職業工匠10天的收入和農夫接近一個月的收入,摺合現在物價相當於上千元人民幣一斤。
明清時期中國的蔗糖價格摺合現在的人民幣是20到30元之間,和日本之間存在着幾十倍的差價,鄭氏集團利用糖換取日本的銅鑄造銅錢,支持着南明的半壁江山。鄭成功佔據台灣後就把蔗糖貿易當成是自己政權維持生存的第一要務,每年鄭氏集團都要數十艘各種船隻前往日本進行蔗糖貿易。根據日本的記錄從1648年到1683年36年來鄭氏集團開往日本的糖船20艘以下的只有1年,20艘到29艘船隻規模的年份是11年,30到39艘船9年,40到49艘糖船的年份是7年,50艘以上糖船的年份是8年,平均每年31艘,運送蔗糖的數量是每年至少18000噸。蔗糖換取的財富支持着鄭氏集團長期和清朝對抗,也讓日本和滿清眼紅不已。
鄭氏集團交易的對象是德川幕府,德川幕府的死對頭每年過年都不忘“討幕”的薩摩藩也不想讓德川幕府獨吞蔗糖暴利,薩摩藩將擴張的目標對準了琉球。琉球就是現在的日本沖繩,當時人口稀少,武裝力量薄弱,但卻是種植甘蔗的好地方,海軍力量雄厚的薩摩藩用戰爭將琉球變成了自己的屬地。琉球出產的蔗糖成了薩摩藩的經濟支柱,薩摩藩的製糖工藝並不先進,他們製作的蔗糖顏色發黑,賣相很不好,但價格也相對便宜很快擠佔了日本的低端市場。
為了削弱薩摩藩的經濟勢力德川幕府的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在日本大力推廣甘蔗種植,就像赫魯曉夫的玉米推廣計劃一樣這個無視日本自然條件的計劃在日本大部分地區遭到了失敗,日本只在贊岐、阿波等少數地區研製成功了所謂的“和三盆”精製白糖,低端市場依舊是薩摩藩粗製黑糖的天下。薩摩藩利用自己在琉球島的蔗糖專賣權,頑強的抵抗了歷代德川將軍的各種明槍暗箭,終於在明治維新時達成了兩百六十多年的復仇夙願。
本文經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權發佈,作者原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