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繁榮的商品經濟,宋朝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也導致宋朝社會有着與以往朝代不同的盛況,其中變化最大的就是城市格局,可以説宋朝的城市格局和商品經濟是相互改變、相互成就的。
宋太祖趙匡胤是接受了後周柴氏王朝的禪讓並建立了宋朝,因此宋朝繼承下來的是完整的國家框架,而且宋太祖趙匡胤吸取後周朝滅亡的教訓,重文抑武,所以在宋朝三百多年間,很少有舉兵反叛的情況出現,社會一直都是相對穩定,這也是宋朝經濟發展迅速的一個原因。
同時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家,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程度也都屬於世界前列。我們今天就從四個方面來論述一下宋朝經濟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
一、宋代經濟對城市職能的改變
宋朝的巨大改革之一就是廢除了坊市制度和宵禁,宋朝的市場也由此空前的繁盛,運營時間也從規定時間變成了全天。
哪怕是到了半夜,集市上也是燈紅酒綠,這不僅僅打破了商品經濟的地域限制,更是讓市場變的更加自由開放,極大的促進了自由貿易的發展,“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空虛之屋,每日凌晨,兩街巷門上行百市,買賣熱鬧”由此可見宋朝時期商品經濟的繁榮。
自從宋朝坊市制度的廢除,中國古代的城市職能和性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城市的職能就從政治中心慢慢發展成了經濟和文化中心,城市更是成為居民活動的中心,並且擁有越來越多的生活色彩,這也導致很多城市由於自己的獨特優勢,發展成了集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為一體的核心大城。
根據古代文獻,宋朝的行業數量也是遠遠超過以前歷朝歷代,這些行業集中在城市的市場或分佈在街坊。而一些城市和一些小縣城的核心職能也逐漸由政治職能變成經濟職能,宋朝經濟職能的比例也越來越大。
而各個地區的經濟型中心城市也空前繁華,有些經濟型中心城市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過城市的範圍。但也正是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宋朝加收的商業税成為宋朝主要的一項財政收入。宋朝繁華的商品經濟使城市的格局發生變化,快速發展。
由此產生的經濟中心型城市也帶給宋朝很大的經濟發展,對宋朝的城市影響很大打破了原來的坊市制度,由封閉變為開放,並且這種由經濟發展形成的格局也促使商品經濟。
二、被宋朝經濟改變的城市規劃
1、宋朝前歷朝歷代城市規劃
在西漢時期,宮殿區以外的地方一般稱為“裏”,而到了唐朝則被稱作“坊”,坊的四周有坊牆、坊門等等,坊門有專門的人掌握鑰匙,坊內由巷和曲組成,這主要是百姓居住的地方,也是政府對民眾監禁和徵役的手段。
“市”為一個城市的商業區,可以在其中交易物品,市的四周有牆和門,還有專門的官員來掌管市的運營和開放、關閉。並且市和坊之間還有牆壁相隔,這種制度雖然保證了百姓的安全,幫助政府的監管和徵役,但是束縛了商業的發展。
在唐代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是使用坊市制度來加強城市管理,就是居民住的地方“坊”和商品販賣的市場“市”分割開來,以前的朝代街道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街道,在古代住的地方是不能擺商品去賣的,只能去專門賣東西的地方去賣,這也是對於商品經濟的一個很大的限制。
2、被打破的封建制度
隨着宋朝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坊市制度不能適應宋朝逐漸擴大的人口和強大的購買力。首先就是一些權貴沿街賣貨破壞規則,導致街道狹窄,但這種現象屢禁不止,哪怕皇帝下了詔書也沒有辦法禁止。
於是宋仁帝登基後看到這種現象,乾脆允許居民沿路販賣物品,自此街坊分割制度破裂,宋朝的街坊混為一體,城市的規劃佈局由封閉轉為開放。
3、“草市”的影響和發展
隨着城市格局的開放,宋朝商品經濟也得到進一步發展,為此很多“草市”圍繞着城市或縣城建立,在城外甚至還有很多羣眾在圍繞着這些“草市”居住。
而這些城外的商業區隨着發展也逐漸超過了“草市”的範圍,於是很多城外集市直接就跳過草字稱其為市,有些“草市”甚至發展的與城內集市規模一般大小,其中商鋪林立,商業貿易繁華,購買的人也很多,綿延數里,有想買東西的人只需要逛完這個“草市”就可以買到,貨物無所不賣。
隨着這些集市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圍繞着它生活,城外生活的人也越來越多,根據史料記載“城外居民,三倍於城中”。兩宋時期,隨着環城集市貿易越來越繁華,城市以外的集市也成為最繁華的貿易區和居民生活區,城市空間也逐漸向外延伸。
對於這些在城市外生活的人,宋朝是將其一併管理的。在北宋時期,環繞城市的生活區被納入了京城市區的體系,並建立了城廂體制,專門委任京官進行管理。不僅如此,朝廷還將這種管理體系推向全國,眾多有城外市集的城市都有相應的廂官來管理。
4、城市的發展和擴大
隨着環城草市的不斷擴大,城市廂坊向外擴張,城市空間擴大了好多倍,在南宋期間,福建某城城外的户口甚至多於城內十倍,城內只有三坊,而城外則有十五坊。
因此以城外草市為中心,推動城外廂坊的發展是宋朝獨有的城市發展體系,並且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這樣不僅僅擴大了城市的規模和範圍,還讓宋朝的城市格局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模式。
這在古代城市規劃上具有跨時代的意義,這種城市規劃,加強了古代城市發展的基礎,並且在以後的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的都是這種城市規劃,並且沒有什麼突破和根本性的變化。
三、宋朝經濟對城市築城技術的改變
作為城市居民安全保障的城牆,在宋朝期間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古代版築技術,使城牆變成地面建築,並且隨着工具的進步,城牆表面的夯層也越來越厚。
但是到了宋朝,開始出現包磚及用磚砌,宋朝在一些比較重要的城池或防禦的重點地段使用包磚來加強厚度以防止敵人攻城,而且在接下來的幾個朝代,都繼承了宋朝的築城技術。到了明朝磚砌的更加普遍,有的城牆還會用二者相加的方法來加固。
宋朝通常將這種技術用在內城和外城上,由於火藥的發明和戰爭的應用讓城牆和城門出現了不一樣的形式,磚拱劵門代替了原來形式簡單的城門,城牆為了應對更強烈、更復雜的戰爭也逐漸演化出二重城、甕城等等。
宋朝的經濟發展使君主有財力去修建更好的城池,這讓城市的水平更上一層樓。
四、城鎮數量增多和人口的遷移
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僅僅讓城市人口增多,還湧現出一批新型城鎮,城市的數量不斷增加,中小商業型城鎮更是遍佈全國。
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商業的發展意味着居民的激增,人口的增多不僅僅意味着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代表着很多人放棄小農經濟從農村來到鄉鎮,因為商業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發展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
在宋朝農村人拋棄農田來城市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當時的商業經濟帶來的豐厚利潤,誘惑人將身上的一些錢投入商業,很多街邊吆喝販賣物品的人往往就是農民,他們大部分都從事着這些工商服務業。
隨着城市人口激增,工商業從事者也越來越多,城市居民的成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朝原來的城市屬於政治中心和軍事中心,主要的人都是官史和軍人、士官、地主等等,但是隨着坊市制的打破,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城市,城中的固定工商店鋪也越來越多,城市中的居民成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因此宋朝政府不得不將城市中的非農村户口的人單獨列户籍,而這些人主要是工商業的從事者。這一情況的出現代表着宋朝的城市核心面貌已經轉變,這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
商品經濟和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互為表裏,相輔相成
宋朝隨着農村人口的湧入,城市人口激增,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文化思想革新進步,城市格局變化明顯,這也是宋朝社會快速進步的重要表現。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宋朝城市的發展模式和主導功能,城市成為信息和商業的匯聚地,城市也逐漸擁有多個職能,是一片地區的政治中心、軍事中心、商業中心和文化中心。並且打破了禁錮經濟發展多年的坊市制度,讓城市格局和商品經濟相互促進發展,城市規模隨着人口的湧入越來越大,城外廂坊和新型城鎮的數量激增,農村人口越來越多從事工商業,這給宋朝的經濟帶來莫大的好處,也代表宋朝商品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商品經濟的繁榮為宋朝城市的發展奠定了紮實的物質基礎,並且從各方面影響城市的發展,讓城市的格局更繁榮,讓人民生活更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