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強勢的後周在多年征討中令各方臣服後,發起了和遼國的河北之戰,意在奪回燕雲十六州,解除契丹人對後周北境的威脅,此戰,柴榮親征,42天收三關三州,威震遼國,遼軍只能重兵補防於幽州一線,直到周世宗柴榮在此次征伐後重病離世,遼國在燕雲之地才算是解除了警戒。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可以説在後周以及北宋初期,中原王朝和遼國的征戰中,柴榮主導的河北之戰,對遼國燕雲之地的威懾力最大,因為當時的遼國朝堂以及留守燕雲之地的部隊都缺乏應對之策,後來宋太宗的兩次大規模北伐,雖然聲勢浩大,宋軍精鋭雲集,但是遼國擁有後發先至的反擊能力,北宋都是無功而返。那麼後周的這次軍事行動因何可以震懾遼國,燕雲之地有易主之勢呢?

後周立國要比遼國晚了大約半個世紀,遼國崛起於907年,於916年正式立國,當時是叫契丹國,而後周則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箇中原政權,立國於951年,947年遼太宗一度攻入開封,滅了後晉,曾短暫同時中原部分地區,後周繼承的就是後晉被滅的混亂局面(後漢立國不到四年,談不上改變局勢)。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而佔據燕雲十六州的遼國可謂是擁有這主動權,進可以此地為跳板,後周北境沒有險要地形可以阻擋契丹騎兵突襲,退可以此地組建防禦線,遏制周軍北進的能力。所以柴榮也是勢必要奪回這戰略要地。

機會也是出現了,那就是遼國出現了一個奇葩皇帝,遼穆宗,嗜酒好殺,“

荒耽於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而嗜殺不已

”,這位帝王最後也是被身邊的近侍所殺。

遼穆宗殘忍殺害近侍還沒什麼,畢竟這件事對遼國的影響不大,但是他嗜酒不理朝政就有問題了,而且為他在位前半段,可謂是遼國統治的動盪期,多有反叛事情發生。

《遼史.穆宗本紀》 (應歷二年)六月壬辰,國舅政事令蕭眉古得、宣政殿學士李等謀南奔,事覺,詔暴其罪……秋七月乙亥,政事令婁國、林牙敵烈、侍中神都、郎君海里等謀亂就執。(應歷三年)李鬍子宛、郎君嵇幹、敵烈謀反,事覺,辭逮太平王罨撒葛、林牙華割、郎君新羅等,皆執之。(應歷九年)冬十二月戊寅,還上京。庚辰,王子敵烈、前宣徽使海思及蕭達乾等謀反,事覺,鞫之。

遼應歷九年就是959年,但是這次遼國內部叛亂髮生在於後周的河北之戰後,但是這更能説明一件事情,那就是遼國內部對於遼穆宗這位帝王很是不滿。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柴榮正是抓住了遼國被遼穆宗弄得出現動盪表現的時機,必然無法大舉南下,支援燕雲之地,這也是後周奪回燕雲地區的窗口期。

實際戰爭過程中也能夠看出來,那就是周軍大舉北上的時候,遼穆宗只是讓燕雲之地的留守部隊抵禦周軍,並沒有派出援軍,戰況不利的時候,遼國還是沒有派遣援軍,而是讓北漢出兵,牽制周軍。

所以説後周和遼國的河北之戰,堪稱是柴榮所率的主力精鋭部隊和遼國地方留守部隊之間的戰爭,加之燕雲之地的百姓多少是支持後周的,戰局也是極為有利於後周。

相比於遼國內部動盪,後周則是正處於國力巔峯期,自從柴榮繼位後,後周戰事就不不斷,柴榮繼位之初就率軍親征,於高平之戰擊退了北漢遼國聯軍,為後周奠定了生存的基礎。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而後在西線奪取了秦、鳳、成、階四州,成功壓制後蜀向關中擴張的能力,東線又三次大舉討伐南唐,迫使南唐臣服。

《新五代史.周本紀》(顯德五年)克淮南十有四州,以江為界。

丟了江淮之地,南唐李璟不僅去了帝號,對南唐影響最大的是,沒有了江淮之地的遮蔽,李璟只能灰溜溜的遷都,從今天的南京遷到了江西南昌,同時還有給後周高額的歲貢,曾經割據南方最強勢的割據政權已經淪為後周的一個“小弟”了。

至此後周在軍事上取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各方勢力都不敢主動招惹後周,而這也是柴榮決定先行奪回燕雲十六州的計劃,而不是繼續向南擴張,先行統一南方再圖後舉。

因為當時唯一可以後周在軍事上抗衡的只有一個國家,那就是遼國,在後周大舉南下的時候,難保遼國不會趁機偷襲後周,而奪回燕雲之地,是後周擁有穩固北部邊境的根本,所以在顯德六年四月,柴榮也是不在等待了,事實了精準的“切割計劃”。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為什麼説是“切割計劃”呢?當時的後周尚無和遼國全面開戰的能力,要是強行奪回燕雲十六州的所有疆域,勢必是兩國國家的全面對抗,後周也尚未做好全面的準備,不過可以暫時實行步步蠶食的計劃。

根據燕雲十六州的地形,可以明顯看到,幽州以南的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相對突出,成為一個突出部,周圍被後周的疆域所包圍,所以説,柴榮此次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先拿下瀛州、莫州,之後再根據實際情況,臨時決定下一步的計劃。要知道當時柴榮是想一鼓作氣拿下幽州的,但是將領們大多反對,顯然幽州不是此次周軍的原定計劃當中。

《宋史.韓通傳》六年春,詔通河北按行河堤,因發徐、宿、宋、單等州民浚汴渠數百里。

在周軍大舉北上前,柴榮讓韓通去滄州疏通河道,為周軍水師北上打下前進基礎,而此時的周軍水師顯然是在和南唐戰爭中崛起的水師,柴榮以南唐降兵為基礎,打造了實力強悍的後周水師,這也是北宋滅南唐的一大助力。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而面對後周大規模的備戰行動,遼國的反應是相對平淡的。遼穆宗只是讓留守燕雲之地的蕭思温自行備戰,遼穆宗曾對蕭思温説過,“

敵來,則與統軍司並兵拒之;敵去,則務農作,勿勞士馬

”,簡單來説就是讓蕭思温自行應對,當然這也是給足了蕭思温權力。

但問題就是蕭思温這個人最多是能夠維繫平穩的局面,並無大才,尤其是在戰事發生時,他完全不是一名合格的統帥。

《遼史.蕭思温傳》思温在軍中,握修邊幅,僚佐皆言非將帥才。尋為南京留守。周人攻揚州,上遣思温躡其後,憚暑不敢進,撥緣邊數城而還。

蕭思温被當時的下屬認為是沒有將帥之才,當初後周大舉南下伐唐的時候,他受命襲擾後周,但即便後周大軍深陷南部戰場,即便柴榮在北部留有部隊預防遼軍南下,但是必須承認的是,後周無法在兩線發動大規模戰爭,蕭思温是有機會蠶食後周北部邊境的,最差干擾下柴榮的決策,減輕南唐的壓力也是可以的,只是蕭思温能力太差,幾乎是坐看後周和南唐的大戲。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而在柴榮率部大舉北上的時候,屢屢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但是蕭思温完全沒有應對之策,歷史記載是,“

思温不知計所出,但云車駕旦夕至;麾下士奮躍請戰,不從

”,堪稱“以不變應萬變”,不知道如何抵禦周軍的進攻,手下人想要出戰,都被他摁下了,顯然遼軍在燕雲之地留有的主力部隊應該並未出現在柴榮主力進攻的突出部,即瀛州、莫州等地,這也是周軍可以快速奪取瀛州、莫州等地的一個原因。

為何遼穆宗要用蕭思温這個棒槌,其實這也是無奈的選擇,遼穆宗時期遼國內部動盪,不服從他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他用人的準則顯然不是首要看才能,而是看是否聽話,蕭思温顯然是一個無大才但是聽話的人,這就夠了。

畢竟統領燕雲之地,但凡有些野心,可能發生割據自立的情況,沒準出現了一個遼國版的石敬瑭,割據燕雲十六州依附於後周,遼穆宗時期的叛亂太過頻繁,那麼在燕雲之地,這麼要緊的地盤,他自然是用一個放心的人,而無統帥之能的蕭思温,恰恰有利於柴榮的北進計劃。

《宋史.孫行友傳》周太祖北征,行友道獻俘馘人馬以求見,且請自效,乃厚加賜予,留之軍門.....乃移方諫鎮華州,以行友為定州留後。

周軍的佈置是,孫行友屯兵於定州,預防周軍北進時,北漢出兵襲擾後路,柴榮親征率主力部隊出滄州,沿河北上,快速深入遼境。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這裏要再提一點,周軍應該採取了相對保密的計劃,韓通雖然大規模徵調民力,疏通河道,遼國一方已經預料到後周要發動攻勢了,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行動,沒人知道。

《資治通鑑.後周紀五》河北州縣非車駕所過,民間皆不之知。

可見後周對於柴榮親征這件事是不知道的,只不過是柴榮率部經過的州縣知道,這個想隱瞞也隱瞞不了,而遼國必然缺乏對周軍調動的信息,所以本來就準備不足,加上一個無能統帥的遼軍,面對周軍的突然進攻,快速落敗。

《新五代史.周本紀》夏四月壬辰,取乾寧軍。辛丑,取益津關,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以為雄州。五月乙巳朔,取瀛州。甲戌,至自雄州。

柴榮率部由滄州北上,先取乾寧軍(今河北青縣),而後繼續北上,拿下獨流口(今天津靜海北),之後周軍回師西進,從周軍的行軍路線上就可以看出來,是把切斷了瀛州、莫州和幽州等地的聯繫,後周從遼國身上切下了“一塊肉”。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而準備不足的遼國顯然無力馳援為切割圍攻的瀛州、莫州等地,加之各地守將不戰而降,這使得周軍可以在40余天,在沒有付出一定代價的情況下,接連攻克益津關(今河北霸縣),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西南)、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信安鎮)及莫、瀛二州。

遼國一時是很懵的,連已經孱弱的小弟北漢也拉上了,遼穆宗讓北漢出兵襲擾周軍後路,以減弱周軍犀利的攻勢。

局勢發展到這個時候,主動權暫時在後周手中,當時柴榮有意趁機直取幽州,但是將領們不同意,眾人認為,“

今虜騎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

如果戰事持續,遼國增兵是必然,而且留守燕雲之地的遼軍主力在蕭思温的統領下,可以説是坐視周軍四處攻城,也就是説,遼軍精鋭尚在,周軍大多數是步兵,周軍將領的但心也是正常的,畢竟在之前柴榮也犯過類似的的錯誤。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柴榮繼位之初,北漢遼國聯軍南下,高平之戰,柴榮親征獲勝後,也是趁機繼續北上圍攻太原的,但是攻城無果,抵禦遼軍的周軍也大敗,這的確是柴榮過於激進的打法造成了後果。

那麼此時周軍繼續北上,局勢會如何呢?這個沒人知道了,畢竟戰場之上影響戰局的因素很多,沒準周軍會敗於幽州城下,沒準柴榮率部又打了一次打勝仗,一舉拿下幽州,但這隻能是各種猜測了。

當時柴榮是力排眾議,推行繼續北上的計劃,劉重進率部攻下固安,可是之後發生了大家知道的事情,柴榮病重,周軍只能撤軍了。

《遼史.蕭思温傳》是年,聞周喪,燕民始安,乃班師

。而遼國在燕雲之地的壓力也就很快消失了。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總的來説,後周世宗柴榮發動河北之戰,意在逐步蠶食,奪回燕雲之地,後周和遼國在兩位不同君主的帶領下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可以説,遼國缺乏戰前準備,而後周準備充分,加之突然襲擊,得以快速分割包圍瀛州、莫州等地,遼軍幾乎沒有反應的時間,後周相對容易的完成了戰前計劃,但是在攻取幽州前,柴榮病重,此次周軍的軍事行動只能告一段落了。

至於如果當時柴榮沒有病重,周軍大舉進攻幽州能否成功,我個人認為,周軍並沒有太大的把握,畢竟遼軍騎兵主力尚未參戰,如果遼軍還是蕭思温這樣的無能之人統領,周軍是有機會的。

但是遼軍若換一位有經驗的統帥,那結果就未可知了,遼軍可以採取打北宋的策略,也就是固守堅城,讓周軍陷入疲憊的攻城戰,與此同時主力騎兵大肆襲擾周軍糧道,這麼打百試百靈,後來北宋面對遼軍此種戰術也是沒有太多辦法,而這也是後周和遼國的不同之處,相對來説,駐守燕雲之地的遼軍不存在後路被切斷的問題,但是周軍有這個隱患的。

參考資料《新五代史.周本紀》《新五代史.東漢世家》《宋史.孫行友傳》《宋史.韓通傳》《宋史.李重進傳》《遼史.穆宗本紀》《遼史.蕭思温傳》《契丹國志》《資治通鑑.後周紀五》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353 字。

轉載請註明: 柴榮伐遼實施“切割計劃”,42天下三關三州,但進取幽州存在隱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