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國家實力強盛,百姓富足,於是漢武帝時,任用大將軍衞青和霍去病展開反攻,其中尤以霍去病功勞最高。
自秦朝統一以來,中國外部的威脅主要就是北方的匈奴,匈奴也可稱為中國古代一個勁敵,故秦始皇修復和新建了長城,以抵禦匈奴的威脅。到了西漢初期,各種外部勢力錯綜複雜,每一個勢力都有可能顛覆新政權,而其中最大的威脅便是匈奴。
圖為漢初疆域
匈奴的騎兵優勢
匈奴沒有嚴格的君臣關係,沒有複雜的社會制度,草原上的第一位雄主“莫頓單于”便發明了“鳴謫響箭”,誅殺了父親,繼承了部落,趁着中原處於秦末漢初的戰事紛起的時機,統一整個北方草原部落,佔領河套地區。
圖為莫頓單于帶兵作戰
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優勢主要體現在全民皆兵,自孩童開始習射獵,三歲能開弓,五歲能上馬。所有成年男子皆為兵士,平時打獵,戰時衝鋒陷陣,據統計匈奴人口最多時僅150萬人,而兵力最少的時候“控弦之士三十萬”,由此可見匈奴全民皆兵的普及程度。
匈奴兵種都是騎兵,中原王朝士兵是農民出身,多為步兵,還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的供應繁雜也造成了極大的後勤負擔。匈奴則天生騎馬射箭,戰時帶着三匹馬,即戰馬、走馬、馱馬,平時騎走馬,戰時用戰馬,物資則使用馱馬揹負。戰鬥的時候,匈奴騎兵輕裝上陣,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這讓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極為頭疼,所以中原王朝對草原民族很少發生殲滅戰,多為擊潰。
西漢初期和親
西漢初期,國力尚未恢復,公元前200年,莫頓單于率40萬騎兵南下,漢高祖劉邦率32萬軍隊迎戰,多為步兵。結果被匈奴圍困在平登白登山,史稱“白登之圍”,最後在謀士陳平的建議下,賄賂莫頓單于王后,最後單于退兵,才解了“白登之圍”。
圖為白登之圍示意
眼見於此,漢朝只好採取“和親”政策,將公主嫁給單于,還要陪送糧食、金銀、物資等。雖説和親有時也能管點用,不過匈奴可是忘君臣、略婚宦的,匈奴的威脅隨時都會發生。
漢武帝積極進攻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17歲率八百騎兵深入大漠,斬殺匈奴兩千餘人,封“冠軍侯”。19歲時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斬殺河西匈奴近10萬人,拿下祁連山。21歲時率5萬大軍,深入大漠兩千餘里,斬殺匈奴七萬餘人,此戰史稱“漠北之戰”,一戰定江山,霍去病也封狼居胥。
圖為西漢軍隊
河西之戰後,中原王朝第一次取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也因此才有了絲綢之路的開闢。匈奴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只好遠徙漠北,併發生內部矛盾,混戰不斷,也分為南、北匈奴兩部,暫時減輕了對中原王朝的壓力。
繼續和親
漢元帝時,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漢朝繼續施行“和親”政策,緩和雙方矛盾。宮女王昭君接受了和親的任務,前往匈奴,史稱“昭君出塞”。
圖為昭君出塞
王昭君在匈奴呆了40餘年,大大促進了雙方的關係,使得漢匈關係密切,互市興旺,文化往來頻繁。特別是互市的開通,匈奴攻打中原,多是搶劫物資錢財,無力統治,互市的開通使得中原的鐵器、絲綢、瓷器進入匈奴,而匈奴也通過皮毛、馬屁的交易獲利頗豐。漢匈友好40餘年,當然這是在漢武帝時軍威極盛的基礎上。
匈奴最終的歸宿
南匈奴與漢朝友好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雙方逐漸融合,基本被漢族文化同化。
北匈奴一直以來仍威脅着中原王朝,直到東漢時期,竇固、竇憲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在中國史書上,最後一次對匈奴有記載的是公元119年,隨後北匈奴往西遷徙,公元5世紀的時候層出現了一個匈奴國王——阿提拉大王,令歐洲大亂,最後匈奴定居在了匈牙利地區。
匈奴是對中原王朝產生威脅的第一個強敵,讓漢王朝存在着隨時滅國的危機,但也正因為匈奴的強大,才激發了漢王朝的強大基因,才有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樣的聲音,這個聲音來自於對國家實力、軍事實力的絕對自信。歷史總是在證明着,敵人要麼讓你強大,要麼讓你滅亡,而華夏民族也一次次證明着,我們不會滅亡,我們只會越來越強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