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會時期,打仗必定會造成人員傷亡,而損失最慘重的戰爭莫過於攻城之戰。一方憑藉高牆進行防守,另一方用盡手段不斷進攻。在大多數的古代城牆上,我們會發現一種極具防禦效果的馬面,但為何兩個馬面竟相聚150米呢?原來,這是因為一種武器決定的: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攻城戰”是發生在城池守衞者和進攻者之間的戰爭。我國古代著名的城池攻防戰爭有很多,比如:睢陽保衞戰。在這場戰爭中,安祿山手下的部將尹子琪率領十幾萬精兵想要佔領淮陽城,但無奈張巡拼命抵抗,雙方損失極為慘重。
城池攻防戰中,攻守方各佔優勢,但想要取得最終的勝利,我們還得看雙方會採用什麼戰術,而見招猜招才是必勝的秘籍。
敵軍兵臨城下,準備發起進攻後,城上的守方會變得比較被動,他們需要根據敵軍的戰略,快速進行佈局。在這個時候,守方並不能準確獲得敵軍的具體信息,士兵們稍微露頭,就有可能被城下的敵人亂箭射死。
現存的古城很多,而城牆每隔150米左右的距離就會出現突出的矩形墩台。看到這樣的設計,很多讀者會比較疑惑,這樣的設計究竟對守城一方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