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秋婷瑞典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9日上午11時45分(北京時間9日17時45分),2017年諾貝爾獎中的最後一個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塵埃落定,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折桂。

  這是瑞典諾貝爾評委會第四次將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行為經濟學家,前三位也皆是美國人,分別是加里·貝克爾、喬治·阿克爾羅夫以及丹尼爾·卡尼曼。行為經濟學是一門試圖將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標準經濟學理論的科學,以期使經濟學更符合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律,並正逐漸成為當代西方經濟學研究的熱點領域。

  這位現年72歲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州,被公認為是經濟學與心理學交叉領域的開疆闢土者,也曾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座上賓。2002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名行為經濟學家卡內曼甚至將自己的獲獎歸功於塞勒,稱他是“首位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開創了行為經濟學”的學者。他是反常行為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也被認為是傳統主流經濟學的反叛者。

  1967年,塞勒獲得凱斯西儲大學學士學位,並分別於1970和1974年,獲羅徹斯特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和哲學博士學位。他先後執教於美國羅徹斯特大學和康奈爾大學,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學商業研究生院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決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時兼職於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

  “反常”的經濟學研究

  塞勒的經濟學 理論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常常有着緊密的聯繫。比如,人們會把辛苦賺的錢存起來,但若是一筆意外之財,則很快就會花掉。這是因為人在頭腦中為兩類錢建立了不同的賬户,並由此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消費觀念。基於此類生活現象,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提出了“心理賬户”概念。也就是根據錢的來源不同,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預期,並在將這些錢劃分到不同賬户中。

  區別於遵循“假説-檢驗”研究模式的傳統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喜歡從反常的生活現象中尋找經濟學的原理。他細心觀察生活中人們反常的行為方式,蒐集鮮活的例子,並以此為入口,揭開行為經濟學的深層奧秘。

  他曾從一盤腰果聯想到荷馬史詩中的經濟活動原理,還曾將從朋友節食的失敗中看到人類經濟抉擇時的雙面性——充滿理性的“計劃者”與急功近利的“行動者”。他曾自我評價道:“我不是無趣的經濟學家。”讀者閲讀他的書時,並不會因為抽象的理論而與經濟學產生距離感。他喜歡以講故事的方式,將深奧的經濟學原理娓娓道來。這一點可以從塞勒反常行為研究的代表作《錯誤的行為》中得到論證,這本書寫作手法通俗易懂,更像是一本學術回憶錄,而非經濟學研究專著。

  傳統經濟學的反叛者

  許多人將塞勒視為傳統經濟學理論的反叛者,塞勒對反常行為的研究常常衝擊了傳統的經濟學基本假設。傳統的經濟學慣常於將人假想為理性的經濟人。然而,塞勒則在對日常生活反常現象的觀察中發現,人既不完全自利,也不完全自私,只是個非完全理性的個體。

  傳統經濟學家往往依靠理想化假設得出的研究結論,卻與許多經驗事實相悖。塞勒則主張從日常行為角度入手,對經濟學理論進行反思。他還呼籲經濟學家們在研究中加入心理學的思考維度,從理想化的假設中解脱出來。

  主流經濟學理論被反常行為所衝擊,部分舊的經濟學理論甚至被創新的經濟學理論取代,而塞勒則加速了這一進程。也正因此,他的行為經濟學在最開始時遭到了主流經濟學界的猛烈抨擊,但塞勒憑藉着紮實的經驗研究和大膽的理論創新,逐漸獲得了經濟學界的普遍認可。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結果公佈後,塞勒接受了電話採訪,當被問及將如何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獎金時,這位研究了一輩子反常行為的經濟學者幽默地説:“我會盡最大努力,用非理性的方式把錢花光。”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物理學家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基普·索恩(Kip 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以表彰他們因構思和設計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台 LIGO,對直接探測引力波做出傑出貢獻,榮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13億年前,有兩顆質量分別為29和36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在宇宙深空處不期而遇,它們相互旋繞,慢慢靠近,最終合併成一個62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在不到一秒的時間裏,這次的合併將大約3倍的太陽質量轉換成了“引力波”向外輻射,其峯值功率要比可觀測宇宙中所有恆星釋放出來的能量之和還高上幾十倍!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那個時候,雖然生命早已在地球上萌發孕育,但“黑洞”和“引力波”還只是屬於宇宙能夠讀懂的語言。

  在接下來的漫長歲月中,由於暗能量的作用,宇宙不斷地在加速膨脹着。而地球則陸續地經歷了成冰紀時期、寒武紀大爆發、陸生植物的生長、三疊紀滅絕事件、統治中生代的恐龍的毀滅、乍得沙赫人的出現,第一批人類大舉離開非洲、霍比特人的消失、文字的發明……

  在最近的幾千年中,人類的思維不僅僅只停留在自己眼前的這片土地,每當他們抬頭仰望星空時,心中便充滿了敬畏、好奇和困惑。之後,在這個藍色星球上出現了許多宇宙探索者,托勒密、第谷、開普勒、哥白尼、伽利略、卡西尼、惠更斯、牛頓、哈雷….. 他們觀測、總結、推導,一次又一次的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但是,13億年前輻射出的“引力波”,依舊孤寂地在廣漠的空間中以光速傳播着。沒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直到1879年,一個小孩在德國烏爾姆的一户尋常人家裏出生了,誰也料想不到,物理學的進程將被他徹底改寫。對,他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 年輕時候的愛因斯坦。

  他發現了光電效應,解釋了布朗運動,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寫下了E=mc²。那年他才26歲,一個專利局的職員,卻撼動了整個物理學界。1905年,被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蹟年。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得意洋洋,而是繼續探索更加艱深的難題。

  十年後,愛因斯坦的成就達到了巔峯,他發表了廣義相對論,徹底地改寫了牛頓的引力理論,將引力、彎曲的時空、物質和能量聯繫在一起。1916年,在廣義相對論發表不久後,卡爾·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第一個找到了愛因斯坦場方程的一個解,在理論上預言了“黑洞”的可能性。“黑洞”像是宇宙中的一頭引力怪獸,甚至連光一旦落入都無法逃脱。但那時並沒有人相信“黑洞”這樣的天體存在於宇宙之中,

  同樣是在1916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中找到了波的解,從而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從此,引力波也屬於人類的語言。引力波經常形象的被稱為時空的“漣漪”,就如同石頭被丟進水裏產生的波紋一樣。而它的本質其實是時空曲率的波動。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設想一下,在遙遠的深空中,如果有致密的星體碰撞合併,在過程中就會對周圍的時空產生劇烈擾動,扭曲時空的波動會以光速向外傳播出去。這便是發生在13億年前的那次“黑洞”合併事件。但即使這些波動能夠抵達地球,也將是非常非常微弱的,以至於愛因斯坦自己都認為引力波不可能被實驗儀器所探測到。

  愛因斯坦並不認為我們可以探測到引力波,因為引力波實在是太微弱了。多微弱?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公式,引力波的強度由無量綱量h表示,代表了引力波引起的時空扭曲和平直時空度規之比。h也被稱為應變,它定義為: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公式中的M代表黑洞的質量,r代表距離,如果我們把一些相關的數字代進去就會得到一個極小的應變:10-21!儘管在黑洞合併時釋放出的引力波強度是如此之大,但是經過十幾億年的傳播,當它抵達地球時,造成的空間畸變不超過10-14米。

  到了1930年代,錢德拉塞卡、托爾曼、奧本海默和沃克爾夫認為,如果有大量的物質聚集在一起,它們最終將不可避免地坍縮成為“黑洞”。愛因斯坦本人對“黑洞”的存在一直都持懷疑的態度。但他對引力波和“黑洞”的存疑並沒有阻止其他人的研究熱情。

  到了1950年代,物理學家約瑟夫·韋伯(Joseph Weber)邁出了第一步,他認為直接探測引力波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他的最終設計被稱為共振棒探測器,由一個長度兩米的圓柱形鋁棒組成。當引力波經過探測器時,鋁棒的兩端會交錯地收縮和拉伸,如果引力波的頻率和鋁棒設計的頻率一致,鋁棒會發生共振。但韋伯的設計有一個嚴重的侷限性:共振棒太短了,只有兩米。例如,強度10-21的引力波在這個長度上的應變量(2×10-21米)實在太小,要探測到如此小的長度變化在那個時代簡直是天方夜譚。韋伯雖然沒有探測到引力波,但卻引領了潮流,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探測引力波的隊伍。

  1960年代,發生了很多激動人心的事情。來自新西蘭的物理學家羅伊·克爾(Roy Kerr)找到了一個能用來描述旋轉“黑洞”的更廣義的史瓦西度規,它描述了坍縮恆星的最終態——它們總是具有非零的角動量。 在天文學領域,有著名的四大發現:微波背景輻射、類星體、星際分子和脈衝星。其中脈衝星是一種旋轉的中子星,會發出週期性的射電信號。1967年,發現脈衝星的同年,約翰·惠勒(John Wheeler)在紐約的一次講座中,正式提出了黑洞一詞,一下子使黑洞成為了科學家、科幻家、媒體最喜歡的概念。在黑洞的研究熱潮中,年輕的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強勢加入。

  1970年代,對黑洞的研究熱情進入了狂熱時代,無論是在理論或觀測上都有着許多實質性的突破。例如,霍金提出了面積定理,即如果有兩個黑洞合併,其總的視界面積是不可能減少的。面積定理的一個重要的結果是,合併黑洞輻射出的引力波的能量有一個上限。同時,霍金利用量子力學研究了黑洞鄰近的粒子行為後宣佈黑洞具有温度,就像所有具有温度的物體一樣,黑洞也能產生輻射!這種現象被稱為霍金輻射。自此,霍金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熱力學聯繫在了一起。

  除了黑洞的研究外,在1974年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泰勒(Joseph Taylor)和赫爾斯(Russell Hulse)發現了兩個中子星組成的互相旋繞的雙星系統。其中一顆是脈衝星,利用它精確的週期性脈衝信號,他們計算出了該雙星系統繞其質心公轉時它們的軌道半長軸以及週期。由於引力波會帶走能量,所以軌道半徑和週期也會變短,理論和觀測精確的符合了,從而間接地證實了引力波的存在。泰勒和赫爾斯也因此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問題是,我們還沒有直接地探測到引力波。

  另一方面,曾經為愛而輟學的雷納·韋斯(Rainer Weiss)回到了麻省理工,並在70年代開始着手設計引力波探測器。他在偶然中發現了韋伯的工作,但他並沒有跟韋伯做一樣的實驗,而是有了一個更妙的想法:利用一個叫做干涉儀的 L 型儀器來探測引力波。這個設備可以分離激光束,把兩束激光往相互垂直的探測器臂傳播。光束會在臂的末端反射回來。

  如果兩臂的長度完全一樣,那麼激光通過的路程就會完全相同,因此他們再次相遇時就會彼此相消。但是如果引力波穿過時,韋斯相信探測器臂會被拉伸,那麼兩束光經過的路程不再相同,它們再次相遇時就不會完全相消,而是在探測器出產生一個信號。科學家的目的就是探測這一信號。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 LIGO的實驗裝置。

  雖然利用干涉儀探測引力波的想法在那個時候已經有所流傳,但是韋斯是第一個意識到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巨大的干涉儀,兩個探測器臂的長度至少需要2英里長。他也是第一個提出如何處理其它來源的噪聲,以免這些噪聲淹沒了引力波的信號。

  在韋斯設計引力波探測器的生涯中,跟另外兩位物理學家合作緊密,他們分別是羅納德·德雷弗(Ronald Drever)和基普·索恩(Kip Thorne)。在韋斯發展探測器的同時,索恩則開始和德雷弗共事,德雷弗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開始建立了自己的探測器原型。德雷弗最終搬去加州理工,與韋斯、索恩形成了三巨頭,共同克服了許多技術上的難題。最終的設計結果便是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1994年,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開始擔任LIGO的項目主管,將一個只有40人的小團隊轉化成了涉及眾多成員並且依賴大規模設備的大科學,最終使引力波探測成為可能。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 LIGO是一個L型的探測器,兩個互相垂直的長臂,長為4000米。其工作原理是將一束激光被分成兩束,並沿着兩臂傳播。在兩臂的末端設有反射器鏡,激光遇到反射鏡後返回到分束器。我們看到當兩束激光返回分束器的時候,光的波長是相等的,兩束光相遇時發生干涉,並完全抵消,也就是相消干涉。所以,我們可以預期在實驗裝置中的光子探測器不會看到任何的光。但是,如果這個時候引力波出現,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引力波會使時空扭曲,這就意味着,兩臂的長度將受到影響,一個臂會輕微長於另一個臂。有節奏的對兩臂拉昇和擠壓會持續到引力波完全通過。如果兩臂不再等長,當激光返回分光束並進行干涉的時候它們不再完全相消。那麼光子探測器就會記錄到干涉圖樣。但是這樣的變化是非常小的,這也正是為何引力波如此難以被探測到。

  在1990年代,世界各地都開始興建大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探測器,美國、意大利、德國、日本紛紛加入探測引力波的行列。

  步入千禧年以來,所有的探測器共同進行了十年多的觀測,但一無所獲。之後,位於美國Livingston臂長為4千米的LIGO(L1)和Hanford臂長為的 4 千米的 LIGO(H1)經歷了幾年的重大改造和升級,大幅提升了靈敏度,並於2015年重新投入觀測。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5年9月14日,命中註定的相遇終於到來。發生在13億年前的雙黑洞合併輻射出的引力波,在經歷瞭如此漫長的歲月後,率先抵達到L1,7毫秒後到達H1。這次的事件被稱為GW150914(GW代表引力波,後面數字代表年月日),顯著性高達5.1倍標準差。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終於得以回報。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引力波是廣義相對論實驗驗證中缺失的最後一塊“拼圖”。100年後,愛因斯坦的理論再次被完美地驗證了:引力波的確存在!它的發現也證明了時空是動態的不再只是停留在理論層面。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引力波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天文時代,在不依賴天文望遠鏡的情況下,我們可以觀測黑洞、中子星,以及宇宙中另外一些不可見的物體。它為人類探索宇宙打開了一扇新窗口。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如果有人懷疑此次數據的可靠性,那麼2015年12月26日,LIGO再一次觀測到了一對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足以打消大多數人的疑慮。這次的事件(GW151226)被LIGO的研究人員親切的稱為“來自愛因斯坦的聖誕禮物”。GW151226由兩個質量分別為14.2和7.5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產生。此次的發現或許暗示着宇宙中恆星質量雙黑洞系統的數量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多。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年5月31日,LIGO團隊召開了一次秘密的電話會議,宣佈升級後的LIGO(aLIGO)再一次探測到了雙黑洞合併輻射出的引力波事件:GW170104。之所以選擇電話會議,表明了引力波探測事件的日常化,隨着探測器靈敏度不斷提升,未來將會觀測到更多類似的事件。此次發現最大的驚喜在於最終合併黑洞的質量為49個太陽質量。過去,我們認為宇宙中很難產生高於20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然而這次的發現再次確認了高質量黑洞的存在。此外,通過此次引力波事件,科學家不僅對黑洞的自轉做出了限制,也幫助我們對雙黑洞的形成機制做出了限制。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雖然LIGO成功地的探測到三次確鑿的引力波事件,但我們目前對引力波的定位能力還是很差。幸運的是,2017年升級後的室女座引力波天文台Virgo(位於意大利)也加入了探測的行列。2017年8月14日,一個短暫的引力波信號(GW170814)被升級後的LIGO和Virgo記錄到。這是首次由三台探測器合作探測到的確鑿引力波信號。其亮點在於通過三點定位原理觀測引力波的方波要比以往在精度上提升10倍,有助於更好的定位信號的來源。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些探測器已經四次成功地探測到我們宇宙的震動,還有更多的發現值得被期待。印度和日本現在也在建造新的引力波探測器。通過幾個所處位置相距甚遠的實驗,研究員應能更精確地識別這些信號都來自哪裏。然後可以通過使用光學望遠鏡、X射線望遠鏡或各種其他類型的望遠鏡來研究觀察到的引力波。

  目前為止,所有的電磁輻射和粒子,比如宇宙射線或中微子,已經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關於宇宙的知識。然而,引力波是證明時空自身的漣漪的最直接證據。這為我們揭露的是一個全新也全然不同的未知世界。還有更多的發現正等待着那些已經成功捕獲引力波,並努力破解它們所含的信息的人。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微風吹拂”:最佩服的是科學家,帶領人類走向巔峯

  網友“豬我要吃奶”:666,真的佩服那些開荒者

  (2017-10-03)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017諾貝爾和平獎按計劃將於明天(6號)在奧斯陸公佈。它由挪威議會任命的一個專家小組選出,共有318位已知和報道的候選人。

  除了勝利者之外,提名者的名字在50年的時間裏都是保密的,但是提名者——包括前獲獎者、政治家和學者——經常公開他們的候選人。虛假報告也很常見。

  今年或多或少的提名 - 傳聞的和證實的,包括“白頭盔”、穆罕默德•賈瓦德•扎裏夫(伊朗外交部長)和費德麗卡•莫格里尼(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教皇弗朗西斯 、普京和特朗普等等。

  英國BBC英文網站5日公佈了一批人們猜測的入圍人員名單。挪威的和平研究機構奧斯陸每年都會擬定一份入圍名單,而博彩市場已經鎖定了少數的領跑者。

  “白頭盔”和他們的頭頭雷德薩利赫

  “白頭盔”正式名稱為敍利亞民防,近年來多次提名。它在一個被長達6年的戰爭蹂躪的國家中幫助平民“努力非凡”,它獲獎將是“很受歡迎的”。該獎項承認在殘酷的軍事打擊和極端危險的情況下,至關重要的人道主義工作和社會團結。

  穆罕默德•賈瓦德•扎裏夫和費德麗卡•莫格里尼

  伊朗外交部長和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被認為是伊朗核協議的有力競爭者。隨着美國和半島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加劇,陪審團可能會選擇支持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努力,以限制核武器的發展和擴散。目前,特朗普稱這是一種“尷尬”。美國前國務卿約翰克里也是談判的關鍵人員,但諾貝爾委員會可能熱衷於強調國際社會對該協議的廣泛支持。

  杜倫達

  杜倫達現在在德國自行流亡,是世俗,共和主義的土耳其日報的專欄作家和總編輯。土耳其日報幾名工作人員面臨着謀殺恐怖主義的指控。 他的獲獎,將是對總統阿奇多•埃爾多安鎮壓新聞自由的象徵性打擊。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

  過去曾贏得過兩次諾貝爾和平獎,但自1981年以來沒有獲得過任何諾貝爾和平獎,陪審團可能會覺得在菲利波•格蘭德領導下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近年來,該機構對敍利亞內戰、歐洲難民危機以及逃離緬甸的穆斯林羅辛亞人做出了回應。據報道,黙克爾決定開放德國邊境接收100多萬難民和移民,也被提名。

  教皇弗朗西斯

  今年至少一家博彩公司的寵兒。教皇方濟各從未獲得過諾貝爾和平獎,但方濟各在難民、貧困、社會公正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將被廣泛認為是熱門人選。據報道,他今年被一名挪威國會議員提名為“他是少有的支持唐納德特朗普的人之一”。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

  自特朗普的就職典禮以來,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一直表現得尤為活躍,對美國總統的更具爭議性的決定提出了不斷的法律挑戰,包括他的旅行禁令和禁止跨性別軍事人員的禁令。它將特朗普描述為“一個人的憲法危機”。

  如何看

  全世界都知道,諾貝爾獎項中,最不值錢的是和平獎,最有爭議的也是和平獎,深深打上西方價值觀烙印的同樣還是和平獎。

  緬甸實際的統治者昂山素季曾被西方捧為“自由女神”,並因她與緬甸軍政府長期抗爭並被軟禁而獲諾貝爾和平獎。今年因羅興亞難民危機,她被西方媒體批得體無完膚,而且要求剝奪她的諾貝爾和平獎頭銜的呼聲不斷。

  俄羅斯國防部9月28日否認其飛機上週在敍利亞伊德利卜省空襲,造成150多名平民死亡的説法,稱俄羅斯飛機不針對平民地區。這些指控是由有爭議的白頭盔組織提出的。時常被西方媒體稱讚“白頭盔”小組,描繪成在幫助陷入戰區的平民的過程中勇敢的救援人員,但一直有着歷史爭議。批評人士説,該組織只不過是一個外國的宣傳機構,從事推翻大馬士革政府的行動。

  目前,敍利亞戰爭正進入白熱化,美國不推翻巴沙爾政權決不會罷休。而“白頭盔”這個騙子,正好迎合了西方的價值取向,成為抹黑敍利亞政府的普京的工具。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白頭盔”最有可能當選。

  不信的話,我們也可以打賭。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中國馳名商標”:諾貝爾和平獎是最沒有公信力的諾貝爾獎。

  (2017-10-05)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是Sheldon的第59篇漫畫,所有圖片大約2MB。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1 亨德森讓它們穿衣服

  注:亨德森留下蛋白質分子(視紫紅質)原有的細胞膜不是為了保護它們,是為了固定它們的方向,相當於腳手架的作用。本文因情節需要做了改編。

  嚴格地説,細胞膜不是裹在視紫紅質外面的一層,而是視紫紅質“插入”到了相對而言很厚的細胞膜中間,被膜固定成整齊的姿態,因此很容易成像。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2 弗蘭克讓它們脱光

  脱掉細胞膜後,蛋白質分子會東倒西歪,無法拍出正常的無碼高清大圖。

  由於生物分子的姿勢亂了,電子顯微鏡分析不出它們的三維結構,最後只拍出了一堆2D投影。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於是,弗蘭克發明了一個非常厲害的數學方法,用電腦程序實現了給蛋白質分子拍3D裸照。

  3 杜波謝發明了不結冰的水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於是,分子生物學教授亨德森、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物理學教授弗蘭克和生物物理學教授杜波謝,由於發明了“測定溶液中生物分子的高分辨率結構的低温電子顯微鏡”,而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附錄一

  諾貝爾化學獎為什麼又叫做理綜獎?看一下化學所處的位置就知道了,這真是前有追兵後有堵截啊!(原圖作者Max Tegmark)

  附錄二

  玻璃化的水不是指擦玻璃的水,而是指水變成了一種固體,但是沒有結冰。

  在常温下,水是液態,水裏的分子都是隨機排列的。

  2.在低温下,水會結冰,水分子會按照一定規則整齊地排列。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3.所謂玻璃水,就是利用特殊的技術給水降温,讓水變成了固體,但是水分子的排列還是亂亂的。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4.我們來對比一下,左邊是結了冰的腎,右邊是低温玻璃化的腎。

  厲害不厲害?

  附錄三

  關於顯微鏡的笑話~

  PS:美編原創

  美指:牛貓

  繪製:賞鑑

  排版:胡豆

  鳴謝:Ent

  如在其他平台看到此文章被盜用,請告訴我們(文章版權保護服務由維權騎士提供)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晴天一個大霹靂”:牛逼了 不愧是諾貝爾獎

  網友“陳遠蘭”:神馬玩意???

  網友“佛慧”:講道理,雖然沒完全懂,但感覺好高端

  網友“我會發光”:好厲害

  網友“大風揚塵”:

  網友“一撇驚鴻--烽火連城”:簡單易懂

  網友“狼行天下”:鬼畜圖

  網友“D”:有幾處講錯了。之所以用玻璃水是可以提供平均背景。還有就是把電子束能量減弱了不至於使生物體死亡。還有用水是防止生物在真空下失水降解死亡,並不是起到防止電子束能量的作用。

  網友“mosheh”:好爛的漫畫

  網友“深度”:呵呵

  (2017-10-04)


  2017諾貝爾獎公佈!三位獲獎者用30年的努力證明熬夜就是慢性自殺

  2017-10-04

  文小叔説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1

  10月2號晚上,一則重磅消息攪動了全球,3位美國科學家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獲得了生理學、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

  小夥伴們可能會疑問了,這個諾貝爾獎太高大上了,誰獲獎與自己半毛錢關係都沒有,文小叔你咋這麼激動呢?

  是的,文小叔很開心,為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醫文化得到認可證實而開心。

  咋一看,似乎與我們毫無關係,可是當小夥伴們弄明白了三位美國科學家為何而獲獎時,你們就會恍然大悟了。

  三位科學家獲獎成果是:生物鐘。

  三位科學家嘔心泣血用三十年的研究成果告訴全人類:天地萬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生物鐘;天地萬物都必須順應自己的生物鐘;天地萬物如果違背自己的生物鐘就會遭到懲罰。

  文小叔再用通俗的語言為小夥伴們解釋一下:花兒有自己的生物鐘,該開花的時候就開花,該凋謝的時候凋謝;草兒有自己的生物鐘,該發芽的時候發芽,該枯萎的時候枯萎;樹木有自己的生物鐘,該生長的時候生長,該落葉的時候落葉;動物有自己的生物鐘,該冬眠的時候冬眠,該出洞的時候出洞……

  人類呢?更有自己的生物鐘。該起牀的時候起牀,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如果顛倒錯亂了你的生物鐘,你就會得病。

  然而,現在的人大部分都是在顛倒生物鐘:該睡覺的時候玩得不亦樂乎,該起牀的時候卻睡得死氣沉沉的,該吃飯的時候又在工作……

  三位科學家用三十年的努力證明:熬夜是不對的,熬夜是最嚴重的慢性自殺行為。

  然而,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就説的明明白白:春天我們要養生,夏天我們要養長,秋天我們要養收,冬天我們要養藏。春天要早睡早起,夏天要晚睡早起,秋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

  無論你多晚睡都不要超過晚上十一點。超過就是熬夜。

  這,就是人類的生物鐘。

  小夥伴們,我們不應該為老祖宗的智慧而開心嗎?

  那些對熬夜不以為然,認為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熬夜會傷害身體,現在“生物鐘”獲得了諾貝爾獎,他們該心服口服了吧。

  2

  就在不久前,微博好友失聯事件刷爆了朋友圈,以黑馬的姿勢上了微博熱搜榜。

  事件説的是一位90後的女孩突然在微博失蹤,微博好友發了很多消息都石沉大海。九天後,女孩現身微博,以劫後餘生的筆調坦誠了她的經歷:九天前因為熬夜突發腦溢血,那一刻真以為要與這個世界做永久告別了,不幸中的萬幸,她被搶救了過來。

  多麼恐怖的一件事情!腦溢血本應該發生在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可這位女孩才二十來歲啊!這,就是熬夜的後果。

  醒來的那一刻起,女孩就暗暗發誓:餘生要好好愛自己,再也不熬夜了。

  3

  可是,這個世上有太多的人跳進熬夜的大坑不願意爬出來。

  就在微博女孩失聯事件發生後不久,重慶的一位小夥伴發微信給文小叔,熬夜後吃什麼可以補回來?

  文小叔反問,為何要熬夜呢?

  她説,我身體不好,比較注重養生,不喜歡熬夜。但我的男朋友喜歡熬夜,經常熬夜,死性不改,説了很多次,也吵了很多次,兩個人根本睡不到一塊,我的失眠質量也嚴重受到影響。可以説,我是因為男朋友被動熬夜的,那種感覺比主動熬夜更加難受。

  文小叔説,這樣的男朋友要來作甚?

  她表示無奈。文小叔也不再相勸,畢竟感情的事一兩句話也説不清楚。文小叔給她開了一些滋陰的食療方。其實,偶爾熬夜無需吃什麼身體會自動修復。但若長期熬夜吃什麼也沒有用的。

  4

  短短時間內,發生了三件事:微博女孩失聯;重慶小夥伴向文小叔尋求幫助;諾貝爾獎公佈。

  這三件事有大有小,有全球性的,有全國的,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主題:熬夜。

  這意味着什麼?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個聲音告訴文小叔,趕緊寫一篇熬夜的文章,告訴小夥伴們無論為了誰都不要再熬夜了。

  5

  熬夜,對我們的身體到底有多大的傷害?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熬夜是對全身心毀滅性的打擊。

  天地萬物都有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熬夜首先傷的是陰。

  陰是什麼?陰就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我們身體必需的所有陰液的總稱,腦髓是陰,眼淚是陰,唾液是陰,骨髓是陰,血液是陰,精液也是陰等等。

  傷了陰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陰虛則內熱,陰虛則火旺,所有的乾燥症都是傷陰的結果,比如眼睛乾澀、口乾舌燥、鼻子乾燥、頭髮枯燥等等。這還是表面的,五臟六腑呢?五臟六腑傷了陰之後又有什麼後果?一半的功能都會出問題!

  陰和陽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陽中有陰,陰中有陽。陰虛日久必然就會導致陽虛,最後陰陽兩虛。陰陽平衡百病消,熬夜先傷了陰,最後又傷了陽,陰陽都傷了,你離八寶山不遠了。

  有了太陽,為什麼還要有月亮?為什麼花只開一季?為什麼樹葉會在秋天飄落?

  如果你真正懂得了這些,你就會明白為什麼不能熬夜。

  從五臟六腑角度上來説,熬夜首先傷的是肝。

  專家説,沒有任何數據表明熬夜會傷害肝臟,是的,因為專家只把目光盯在肝臟上。肝臟怎麼可能這麼快就會發生變化呢?而一旦你檢查出來肝臟發生變化就已經晚了。

  中醫不依賴數據,中醫相信人自身的感覺。熬夜第二天起來後眼睛發紅、耳鳴、兩脅脹痛、頭暈頭痛、易怒、月經不調,這些都是肝的問題啊!熬夜不傷肝傷什麼?

  經常熬夜的人最容易得的病是什麼?肝炎,肝纖維化,肝腹水,最後肝癌!

  古人最講究子午覺。最佳的睡覺時間在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三點,這四個小時恰恰是膽經和肝經當令的時候。遺憾的是,熬夜的人通常都在凌晨三點以後才慵懶地上牀。

  肝是百病之源,肝不好身體上其他毛病都會來找你,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遲早的事。

  肝腎同源。肝不好,腎也好不到哪裏去。肝木克脾土,肝不好,脾也跟着不好。先天之本腎不好,後天之本脾也不好,肝也傷了,其他臟腑心臟、肺臟還能好到哪裏去?

  五臟六腑是一個緊密相連的系統,沒有哪個臟腑能夠獨善其身的。

  五臟六腑都不好了,你的身體還能好到哪裏去?最終的結果不就是百病叢生,拖着痛苦不堪的軀體苟延殘喘嗎?

  可見,熬夜對身體的危害是毀滅性的,是全面性的,是任何靈丹妙藥也挽救不了的。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6

  在某一個清明的早晨,你問一下自己,熬夜你到底得到了什麼?

  如果你為了他人的安全而熬夜,如果你為了他人的光明而熬夜,如果你為了他人的快樂而熬夜,如果你為了社會的進步而熬夜……

  那麼,你這是奉獻,你這是犧牲,我們只有佩服。

  然而——

  大多數人的熬夜不過是蜷縮在沙發裏看無聊的肥皂劇;

  大多數人的熬夜不過是在電腦上玩虛無縹緲的網絡遊戲;

  大多數人的熬夜不過是在手機上刷着朋友圈;

  大多數人的熬夜不過是觥籌交錯,花天酒地;

  大多數人的熬夜不過是在KTV裏嗨翻到天明;

  大多數人熬夜不知道做什麼只是習慣性熬夜……

  這樣的熬夜到底有何意義?有何意義?

  2017諾貝爾獎公佈,三位獲獎者用30年的努力證明熬夜就是慢性自殺。你,還要繼續熬夜下去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淡灬啶╮ |”:無聊的研究還能得獎?

  網友“XX”:美利堅,人類科學的先鋒

  網友“極度深寒”:這個可以得文學獎

  網友“一弦七品”:初一到高三是熬夜高峯期

  網友“卜二一大木”:原來三點之前不算熬夜啊,太好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327 字。

轉載請註明: “反常”學者理查德·塞勒獲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