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我和我的5年》開欄語
全國“兩會”啓幕,“十四五”打開,一些事關你我的民生大事即將如約而至。
與以往歷次五年規劃建議文件相比,“十四五”建議關於民生社會領域的內容最多。“十四五”建議提出的12個方面重大任務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這部分內容所佔的篇幅也最大。這是“十四五”建議的一個突出亮點,這一亮點的出現也在情理之中:隨着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完成,“奔小康”將逐步成為歷史性概念,而“共同富裕”,則理所當然成為“十四五”民生篇章關鍵詞。
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以前我們談民生質量,如今我們談生活品質。從“質量”到“品質”,內涵和外延都要豐富得多。在“品質”的映照下,“生活”這個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詞彙,不僅閃耀生動的具象色彩,也極具形而上的力量。
關注“生活”,聚焦“品質”,紅星新聞推出《觀潮:我和我的5年》“全國兩會”系列評論,每期邀請三位評論員縱論社會關切的民生熱點:延遲退休鐵板釘釘,不同人羣如何實現退休公平?中等收入羣體要擴大,收入如何增加?如何培植消費新勢力?如何施行“包容性”生育政策?
在“十四五”日漸清晰的民生掛曆裏,一眼望去,人人都能迅速與個體休慼相關的印記接上“暗號”。而每一個個體微觀的利益取向,將匯聚成打開下一步中國高質量發展空間的澎湃動力。
醖釀多年後,“延遲退休”這隻靴子終於落地。“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2月26日,人社部召開新聞發佈會,官宣“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方案”已在路上。可以預見,這將是今年全國兩會上的熱點議題之一。
一個重大政策的實施,勢必對社會產生一系列深遠影響。“延遲退休”聚焦大眾關切,有贊成,也有焦慮:會影響年輕人就業嗎?退休接趟帶娃模式一旦打破會影響生育意願嗎?不同崗位、不同工種如何體現退休公平?養老金是否會有所調整?
回應關切,直面焦慮,找出最大公約數,才能確保“延遲退休”政策走穩。
↑資料圖 來源:IC Photo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相當複雜,通常來説,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直接的就業競爭關係並不特別明顯,因而延退人員搶年輕人飯碗的情況,總體上也不會顯著。
延退人員搶年輕人飯碗?大概率不會出現
□熊志(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有人擔心,延遲退休政策落地之後,這批原本適齡退休人員所佔據的勞動崗位,將無法及時騰退出來,隨着勞動人口總量的提升,就業壓力以及失業率會有所增加。
這種擔心實屬多慮。首先,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相當複雜,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説,他們的就業領域和崗位,跟老年人有着很大的區別。通常來説,二者之間直接的就業競爭關係不是特別明顯,延退人員搶年輕人飯碗的情況,總體上也不會顯著。
事實上,隨着出生人口的下跌,早在2010年前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就出現了負增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2019年就稱,“劉易斯拐點”已到來,這意味着勞動力從過剩走向短缺。
現在很多年輕人覺得找工作難,這種就業困難,更多是一種結構性困境,其對應的另一面是很多企業招不到人。延遲退休的政策初衷,也是因在老齡化背景下,沿用現在的勞動年齡安排,今後將出現適齡就業人口減少的問題,而享受養老金待遇人數的增加,會放大就業人口的供養壓力。
以往很多人覺得,技術的進步,會造成更大的失業,比如網購影響實體經濟就業等,現實卻並非如此。像外賣、快遞等新職業的出現,釋放了更多的就業崗位,擴大了就業空間。
這意味着,未來隨着技術和商業模式的不斷迭代,在生產率提高的同時,還會有一批全新的職業出現。在延遲退休增加就業人員總數的前提下,這也會創造就業崗位的新增量。
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延遲退休也沒有造成更大範圍的失業。數據顯示,美國的平均退休年齡在67歲,而過去20年的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另外像在日本,一些老人六七十歲還在開出租車,在延遲退休的國家,類似就業現象已經成了常態。
其實相較於延遲退休,對就業壓力影響更大的因素,是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等等,因此更值得關心的是,如何保證經濟平穩運轉,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延遲退休必然對當下隔代育兒模式帶來衝擊,“誰來帶孩子”既涉及家庭事務,也關係到社會發展,社會服務應及時填補空白。
及時做好“隔代育兒”的替代方案
□土土絨(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隨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和老齡化的加劇,延遲退休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現代人在五六十歲的年紀,精力仍然比較旺盛,此時退休,確實可以説是一種勞動力資源的浪費。
但是,也應該注意到,很多老年人“退”了不一定“休”。在中國目前以家庭為主的育兒模式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成為撫育幼兒的重要力量。年輕的父母們忙於工作,無法照料孩子,那麼由老一輩接手就成了既放心可靠、又順其自然的事。
在過去,這項工作往往被看作“家務事”,沒有受到太多重視。因此老年人幫年輕人撫育孩子而付出的勞動,似乎就“隱藏”在了日常生活中。需要認清的是,撫育幼兒是一項極其重要、又非常繁重的任務,不可忽視。在精細化育兒的當下,“誰來帶孩子”更是成為一個重要話題,既涉及家庭事務,也關係到社會發展。延遲退休必然對當下隔代育兒模式帶來衝擊。
而在很多家庭中,五六十歲的老年人不光要幫下一代看護孩子,還很有可能承擔着照顧上一代老年人的任務。
因而,當這部分家庭勞動力資源因為延遲退休而轉移之後,就必然要求健全社會服務機制來填補空白。去年“兩會”期間,就提出要重點發展社區的養老托幼服務。這也是在延遲退休趨勢之下的必然選擇。
此外,延遲退休和隔代育兒並不是無法調和的矛盾,不妨考慮實際情況,給予勞動者一定的選擇權,制定更有彈性的配套政策。畢竟,無論是繼續留在崗位工作,還是為家庭撫育孩子,都是重要而有價值的勞動,都值得尊重。
↑資料圖 來源:圖蟲創意
温和的、漸進的推進節奏,體現了一種穩妥的改革方法論,能更有效降低負面效應,也有利於凝聚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漸進式”本身,將成為政策走穩的最好護航
□劉琴(紅星新聞評論員)
延遲退休已是鐵板釘釘。現在的普遍關注是政策如何走穩。畢竟這是已實施70年的退休制度力度最大的一次變革,牽涉範圍之廣,牽涉人數之眾,牽涉利益之複雜,都前所未有。
對此,人社部給出的辦法是,小步慢走,漸進到位。
從目前來看,漸進式推進延遲退休的確是綜合了各方面考量的一個理性選擇,不僅紓解了社會憂慮,也最大程度確保政策穩妥推進到位。
延遲退休從最早開始醖釀到如今靴子即將落地,已有約十年時間。期間歷經動議、專家的一家之言、各界的意見徵集、中央層面的各種表述,以及過程之中的暫時擱置。這種小心翼翼的“延遲式”推進姿態,使大眾對延遲退休的心理接受,有了一個較充分的準備期。
2013年,人民網曾就“延遲退休”做過一次問卷調查,其中近七成受訪者持反對態度。同一個時間段,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也做過同樣的調查,結果近94.5%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反對。時過境遷,今年2月26日,當人社部明確表示確定實施漸進式延遲退休,方案已在路上時,迎接“延遲退休”的社會心理承受力已經具備。
這當然和這8年來中國社會經濟環境的“硬件”提升分不開的,諸如大眾身體健康水平不斷提高,養老機制更加完善,現代服務業全面增強,就業更加充分,等等。但不得不説,提前若干年的準備,等於是向社會提供了一個漫長的心理緩衝期。
雖然現在“延遲退休”具體方案還未出台,但“漸進式”推進早已定調。之前,時任人社部部長曾舉例説:“如果5年以後你是60歲退休,政策施行以後,可能你是60歲零3個月退休;如果第二個人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歲零6個月退休。”或許最終方案距此不遠。這樣推算下來,全社會延遲退休最終實施到位將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各種配套足以跟上,也足以有實力解決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能確保個體明確感知延遲退休帶來的整體收益,也能盡最大可能對利益受損者進行識別和必要的補償,即使中途有所調整,也不會引起大的波動。
漸進式的推進節奏,體現了一種穩妥的改革方法論。相對於“一步到位”的激進式改革,温和的、漸進的改革方式,更能有效降低負面效應,也有利於凝聚全社會的最大公約數。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