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華網發了一篇時評《警惕新能源汽車浮誇炒作風》,直接點名批評廣汽埃安的快充、超長續航電池宣傳。
不太清楚這事情的,可以看之前的文章。
估計現在廣汽老闆的腦袋嗡嗡地響。新產品沒出來,一頓宣傳之後,不但股價沒搞上去,還捱了業內專家毒打,消費者羣嘲,官媒點名批評。本來品牌口碑就不高,這下更酸爽了。
廣汽今天股價跌了 3.62%,完全回到宣傳之前的位置。
不過今天大盤把大家全揍了一頓,所以廣汽跌的也不顯眼。
説廣汽冤,也冤。自己明明真的投入真金白銀研發了,申請了專利,結果在宣傳上用力過猛,用親身經歷完美演繹什麼叫「實力猛如虎,傳播二百五」。
廣汽的「超長續航、超級快充」電池,其實是兩種電池,兩種技術。
硅負極長續航電池:
能量密度離特斯拉今年準備量產的 4680 電池(能量密度 300wh/kg)還有小段距離,不過比目前 Model3 的 250wh/kg 要先進。
預計搭載現有的 Aion LX 車型,實現 150 度電及單體電芯 274wh/kg 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提高之後,像 Aion LX、S、V 這種車型的底盤下面有足夠的空間,可以鋪 150 度以上的電池組,實現 1000 公里的續航。
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
這個領先性比較大,不過要這麼快的充電速度,需要特殊充電樁。這種 450kw 大功率充電樁,巴斯巴公司已經研製出來,成本 30 多萬。
預計今年內搭載在廣汽埃安現有 Aion V 車型上,實現 500km 續航里程, 8 分鐘充電 80%的效 率(也就是 6C 快充),這種充電速度體驗堪比加油。
廣汽有這個技術實力嗎?
其實看來還真有。
只不過目前市場對廣汽有比較大的「認知偏差」導致。像比亞迪、特斯拉等車企,一樣都有自研電池和芯片等覆蓋中上游領域的技術,而且也得到市場的認可。
電池在新能源車中成本佔比 40%,出於成本和差異化考慮,投入人力財力去做研發是很正常的。廣汽電芯 100 多人團隊,3 年多時間,研發 2 款電池,研發強度比寧德時代投入一款電池的人數、時間更多,解決一個「工程學問題」並非天方夜譚。
這裏順帶提一下,什麼是「工程學問題」,就是技術路徑是確定的,就是時間問題,只要給足時間,就一定能解決。比如像芯片的 5 納米,3 納米研發,其實都屬於「工程學問題」。
廣汽從 2017 年開始佈局硅負極電池技術。近三年來,集團公司及其子公司早已在硅材料處理、負極材料、粘結劑、電解液、極片設計等方面申請並獲得多項專利,公開渠道也已經能查到 66 項發明及應用專利。
在去年 9 月份,廣汽集團內部孵化了「廣州巨灣」公司,就是專門負責石墨烯基超級快充電池的量產和應用項目,黃向東擔任新公司董事長。
黃向東是原廣汽集團副總經理、總工程師,也是廣汽研究院首任院長,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廣汽的實力有點被市場低估:
2011 年,國內第一次開發中重度混合動力汽車 AE;
2013 年,自主開發應用國內第一個車載互聯網 T-BOX;
2017 年,國內第一次推出純電專屬平台 GEP 和車型 GE3;
2018 年,國內第一個打造純電專屬汽車工廠;
2019 年,全球首次 NEDC 續航突破 650KM;
2020 年,首個量產 L3 級自動駕駛;全球率先量產應用 5G 技術
並且還將純電專屬平台技術反向輸出給廣汽豐田,打造出 iA5,説明其純電專屬平台 GEP2.0 也得到巨頭豐田的認同。
而已經建設安裝完的廣汽埃安超級充電樁,標明電流 600A,電壓 1000V,功率 450kW。對比特來電(功率多為 37.5kW 以及 60-120kW),特斯拉 V3 超充樁(250kW),廣汽的充電速度是其 2 倍有餘。
挺好一事,讓這宣傳給鬧的。
説一下今天的市場,其實也沒什麼好説的。漲多了就跌一下,把不堅定的籌碼給震出去,機構資金才能用比較低的價格掃貨,繼續抱團。
現在還看不到整體進入拐點的跡象,所以每一次大面積的調整,都是一次上車的機會。漲了幾十上百點,回調不到 5% 就擔心説要崩盤要變天的人,這種心態也別買什麼股票了。老老實實打工賺錢存銀行吧。
......
1、特斯拉正與三星電子合作,推出 5 納米完全自動駕駛芯片。使用了遠紫外(EUV)工藝,將於2021年第四季度實現量產。特斯拉宣稱,與上一代由英偉達硬件驅動的自動駕駛儀(Autopilot)相比,新芯片每秒的處理幀數提升了 21 倍,而功耗僅增加了一點點。
2、力帆股份完成破產重組,更名力帆科技,今天正式揭牌,並導入吉利科技集團旗下一款換電型純電動 B 級 MPV 車型,新車可以看做是吉利旗下楓葉 80V 換標車型,車輛 NEDC 續航里程為 400+/500+ gongli,電池採用可拆卸設計,在換電站進行電池更換僅需 1 分鐘。
3、2020 年四季度被最多基金增持的華友鈷業,擬非公開發行股票 3.42 億股,募集 60.18 億元。億緯鋰能計劃出資 3 億元,加上公司股東億緯控股 15 億元,共計 18 億元參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