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疫情在未來肯定被牢牢銘記,我們日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將受到影響。中國的汽車市場也在這幾年悄然發生了改變,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中國國產品牌汽車逐漸擺脱“模仿”的標籤,代表本土文化,逐漸被大眾所接受,尤其城市當中的年輕人,更喜歡有本土文化元素的汽車。
在SUV領域,自主品牌優勢非常明顯,本土汽車品牌逐漸被認可。比如比亞迪宋,在疫情期間,首周銷量突破3000台,3月份銷量排行榜當中更是拿下季軍的好成績,這在以往新車榜上是非常少見的。雖然比亞迪宋新版SUV,是在經典版本基礎上優化的,但是價格的下調,還是讓人們看到這輛車的高性價比。
國產車能獲得市場認可經歷了一段非常艱辛的歷程,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利用市場換取技術的方式,開啓汽車行業的遠征之路。整個汽車行業遵循着貿-工-技的發展模式,也就是先從貿易做起,之後在做汽車製造,最後做品牌。可是很多企業在汽車貿易高額利潤中無法自拔,而沒有走向自研的道路,從而消失在汽車發展的洪流當中。
在1985年海南出現大量的進口小汽車,車型繁多,而且價格低廉,購車手續也非常簡單。車型不但有日本馬自達、皇冠,還有羅馬尼亞的達契亞,甚至還有各種麪包車、大貨車等。於是全國人民湧向海南,從事境外車輛的銷售,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在海南從事汽車貿易的公司多達800餘家。
參與其中的不僅有大量的民營企業,還有很多銀行,只要對所購置汽車審批文件進行抵押,就可以獲得貸款,甚至很多銀行直接入股這些汽車貿易公司。在海南,無論是政府還是公司,從領導到百姓,每個人都在談汽車審批文件,汽車的價格以及汽車市場等,甚至很多幼兒園都要拿汽車審批文件,做汽車生意。
1988年《海南經濟發展戰略》出台,要求由“倒賣汽車”向“生產汽車”轉型,當時海南還購買了整條福特生產線,為汽車工業製造拉開序幕。
1994年,中國第一部關於汽車發展規劃的政策出台,明確了以轎車為主的汽車發展方向,首次提出了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而且對合資車也有了明確的要求,從此開啓了汽車製造的歷史。
當時佈局了“三大三小”的戰略,即國家只允許一汽、二汽、上汽這三家大型製造企業,以及北京、天津、廣州三家小企業進行試點生產,不再批准任何其他的生產點。圍繞汽車生產上,支持大項目,嚴禁小項目上馬。由於大項目短期內解決不了市場旺盛的需求,地方上有很多小企業就在此時誕生,包括天津的大發、長安、五菱等。
1991年,中國成立了汽車工業最大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之後1997年,又成立了中美合資的上海通用;1998年,廣州本田成立。外資品牌投資中國市場成為汽車行業的主題詞。在產業政策的保護下,汽車依然是暴利行業,自主研發以及核心技術成為空談,外企的大規模投資,依然沒有改變工業製造的特性,並沒有發生技術上的轉移。
外資品牌通過合資的方式在各地跑馬圈地,全球品牌在中國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饕餮盛宴,在20世紀90年代,哪怕你投入一家上千萬的4S店,不到一年的時間,都能夠收回成本,更不用説那些跨國汽車企業了,每家都是盆滿缽滿。
“市場換技術”成為既得利益者不勞而獲的藉口,真正想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卻被擋在了市場的門外。中國的汽車製造,技術上被遏制,自主研發能力嚴重受限於設備、材料等因素,這種局面肯定是有悖於政策初衷的。
這種被動的局面直至2001年才被打破,因為這一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第143個成員國。在汽車、金融、電信等既得利益者看來,這無疑意味着“狼來了”,以後再也沒有到嘴邊的肥肉了。
其實中國能加入WTO是非常幸運的,因為1999年發生了中國駐南斯拉夫被轟炸的事件,國內出現了巨大的反美情緒。之後又趕上了9·11事件,整個外部環境得到改善,都為中國融入世界提供了契機。
2000年以前,一輛桑塔納2000的價格在十六七萬,要知道當時北京市樓房的均價在5700元/平米,兩輛桑塔納就能夠在北京買一套大房子。同等性能車輛別克君威是美國的2.4倍,豐田花冠是日本的2.8倍。
加入WTO後,中國汽車關税由之前的150?調到80?同時還開放了民營資本造車,這為民營汽車企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個大背景下,2003年比亞迪組建了比亞迪汽車公司,從而開啓了自主品牌的研發、生產的道路。
上文介紹那麼多,無非想讓讀者有個大致印象,封閉的暴利保護非但沒有讓中國汽車產業從“工”(製造)轉向,“技”(技術),反而讓那些合資企業享受市場紅利,不思進取。當然也有外資對技術的保密,基礎條件薄弱等條件的限制。
比亞迪也是在這個大環境下誕生的,早期也是從代工企業開始的。從一開始,比亞迪把目光聚焦到技術含量高,利潤最豐厚的電芯行業,事後證明,這種“工”“技”相結合的道路是正確的。
剛好也趕上日本宣佈本土不再生產鎳鎘電池,這勢必會引起鎳鎘電池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比亞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黃金髮展時期。當時日本產線非常昂貴,自動化程度也非常高,後來比亞迪分拆產線,利用人力替代價格昂貴的在自動化設備,因此上千萬的產線只花費不到100萬。
利用成本的優勢,比亞迪迅速佔領了市場。之後通過不斷優化生產工藝,並集中精力做研發,讓比亞迪取代三洋,成為無繩電話最大電池供應商。到了1997年,比亞迪的鎳鎘電池銷量已經突破1.5億塊,排名世界第四。
隨着中國加入WTO,對民營企業造車政策的放寬,比亞迪進入汽車製造領域。這種跨越是非常難的,任何企業的發展對原有路徑是非常依賴的,何況當時比亞迪二次充電市場增長速度超過80?而當時汽車市場增長速度只有5?這無疑需要企業家的膽識與魄力,比亞迪看到了未來出行對新能源汽車的巨大需求。
2008年,比亞迪推出了首款混合動力的新能源汽車,之後3年,連續斬獲了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冠軍。國家出台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不成熟,激發客户的需求。
比亞迪在擺脱早期先仿再研發的模式後,開始逐步進入“技”的階段,大量的電子新技術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如ABS剎車系統,BIVT發動機技術等,而且實現了70?部件的內部生產。
近幾年,比亞迪宋與國際頂尖設計大師沃爾夫岡·約瑟夫·艾格合作,後者曾經是阿爾法·羅米歐著名設計師,曾負責奧迪和蘭博基尼兩個品牌的設計,現在奧迪柵格立體化設計,均出自他手。艾格和他團隊的到來,可以感受到比亞迪在調校水平的進步,外觀上也給人驚豔的感覺,整車“龍鬚”線條設計,不但擺脱國產車“模仿”的詬病,同時也引領了汽車行業的中國風。
文化弱化或不自信,這是自主品牌長期以來得不到消費市場認同和社會共鳴的原因之一。即便是現在部分自主品牌開始揚眉吐氣,有了叫板合資品牌的資本,但在賦予產品的意義和文化表達上還是不夠自信,需要藉助外力來張揚,而不是來自產品本身的文化輸出。
過去我們不但拷貝外來的技術,甚至文化上也擺脱不了歐洲思維。成熟的市場肯定是多元的,不再是對外來品牌的盲目跟風。隨着特斯拉進入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造車新勢力依然沒有成長起來,唯一能和特斯拉抗衡的只有比亞迪,希望未來國產品牌,在自主研發道路上能夠實現突破。
歐美汽車行業已經發展上百年,中國短時間內是很難超越,但是如果是新的賽道,比如電動汽車,未來還是有希望的。可是像特斯拉這種動輒30萬的價格,普通百姓依然還是望而興嘆。未來我們當然希望比亞迪獲得更多的突破,像比亞迪宋一樣,用最低價格造出年輕人能夠負擔起的電動車,為國產品牌的崛起貢獻一份力量。
這次比亞迪宋9萬元的指導價,確實拉低了SUV車型的價格底線,讓很多城市當中年輕人,直接跨越小型汽車,一步到位擁有一輛寬敞的SUV。新一代年輕人不像上一代消費者,對於自主品牌不夠自信,他們所看重的是性能與價格,如果在審美上滿足消費心理,就會獲得銷量上的增長。
中國曾經是自行車王國,現在是世界公認的汽車大國。目前我們國家擁有駕駛證數量超過3億人,世界第一,同時汽車銷量也是連續多年世界第一。中國既是汽車生產大國,又是汽車消費的大國,未來的汽車新文化肯定會在中國孕育並誕生,就像很多國貨品牌一樣,一定會走向世界,引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