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滿足中國人的口味。
文 丨 華商韜略 俞頜愷
過去10多年,高速成長的中國市場,以及中國人民對擁有一輛汽車的強烈渴望,讓外資品牌享受到饕餮盛宴,讓一眾缺乏核心能力的本土品牌都在風口上飛,讓中國成為全球車企緊抱的大腿。
但現在,中國人民再也不需要,更救不了那麼多的車了。
水土不服
新年伊始,從一隻大提琴箱偷渡回祖國後,身在黎巴嫩這座囹圄的卡洛斯·戈恩,依然有些“意難平”。
作為全球汽車業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卸任掌門人之前,他率領日產-雷諾-三菱聯盟於2018年達成銷量1036萬輛,名列汽車集團全球第三。
這個成績,不但將通用、現代等一眾巨頭甩在身後,還迎來了與大眾、豐田貼身搏殺的關鍵機會。
遭日方“清退”後,戈恩一手締造的聯盟,業績正在土崩瓦解:2019年,他見證了自己從破產邊緣挽救的日產汽車,銷量由565萬輛滑落到517萬輛;2020年,又見證了雷諾品牌乘用車,將徹底退出中國這一關鍵市場。
▲前日產-雷諾-三菱聯盟掌門人戈恩
2020年4月14日,東風股份一紙公告,宣佈與雷諾的7年“婚姻”走到終點。
如果情感意志可以左右企業進退,東風雷諾是不會作別中國的。
畢竟戈恩在任時,對中國市場幾乎事必親躬。
2016農曆小年,他千里迢迢跑到武漢跟東風董事長竺延風聚首,見證了雷諾在中國首家合資工廠竣工、首款合資車落地;擔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後,又六度走進北京高校,為聯盟招徠頂尖人才。
進軍中國,一直是戈恩的遠大抱負:“未來幾年,雷諾會將重心轉移至中國,無論建廠還是產品投放。”
但在2017年達到7.22萬輛的銷量頂峯後,東風雷諾轉身跌落。今年1-3月,銷量分別為586輛、24輛、53輛。
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一家4S店。
感情上,雷諾在中國本該受到歡迎。2月初,它還向武漢協和醫院交付了一批防靜電服、防化眼罩等防護用品。
這筆捐贈數額不大,但考慮到企業自身的慘狀,這是一次珍貴的捐贈:因坐落武漢,復工延期,其現金流幾乎停滯。
但情感對消費的帶動很有限,尤其對動輒幾十萬的汽車來説。
▲2015年廣州車展,東風雷諾請到紅極一時的范冰冰來站台
問題出在哪?
中國戰略的水土不服,或是關鍵。
2004年,雷諾就宣佈,要在2006年實現國產車型落地,但因為工廠選址、合資條件等細節分歧,這個項目竟然全面停滯。直至2016年實現國產化銷售,雷諾徹底錯過了中國汽車產業的“黃金十年”。
利益博弈,讓定價飽受爭議。中方認為,第一輛車定價不能太高,要用銷量打開市場;法方堅決反對,認為雷諾有實力高舉高打。
於是,雷諾“科雷嘉”以16-22萬的定價落了地。
但精明的中國消費者很快發現,與同出“CMF平台”的日產逍客比,兩者發動機、變速箱、車身尺寸相差無幾,價格卻要貴整整1萬塊。
憑什麼?
因為,法國人把雷諾定位為普通消費人買得起的豪華品牌,將其定義成“輕奢”概念。但在中國人看來,這簡直是“冤大頭”的代名詞。
東風雷諾French design & easy for life(法系設計和輕鬆生活)的宣傳語,不如“技術日產”簡單實際,賣點突出;一直藉以傍身的F1賽事,在中國也知者寥寥。
▲“法蘭西玫瑰”蘇菲瑪索為長安PSA旗下DS品牌代言
東風雷諾之前,標緻、雪鐵龍等法系品牌已步入下滑區間,PSA(標緻雪鐵龍)集團全球CEO唐唯實就曾坦言:“傳播方式和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理解確實有誤。”
此外,還有與中大型車潮流背道而馳的長安鈴木、除了法系浪漫別無他物的DS品牌、至今尚未擺脱暴發户標籤的捷豹路虎……
這些不能真正在中國市場本土化、難以克服文化鴻溝的合資品牌,要麼走向邊緣,要麼已經出局。
技術空殼
當創立於1899年的雷諾、1920年的鈴木撤出中國市場時,小眾車主還在扼腕嘆息,因為賽車、越野的百年技術,一直是他們心中的“白月光”。
但部分中國品牌搖搖欲墜時,看客們反倒風輕雲淡。畢竟,外資品牌還可以歸結於本土化戰略不當,但天時、地利、人和佔盡的中國品牌,只能歸結於不夠努力。
“良心企業”眾泰,就行走在暴雷的路上。
眾泰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用10萬塊人民幣,國外羣眾可買不到“途觀”、“途鋭”和“奧迪Q3”。
2017上海車展,眾泰展台引來保時捷CEO Oliver Blume參觀。當他站在SR9前,一張帶着“謎之微笑”的照片,登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
10.88萬元起的眾泰SR9,竟然與最低售價54.5萬元的保時捷Macan頗為相似。
▲保時捷CEO參觀眾泰汽車展台時“面露不解”
眾泰靠“借鑑”一戰成名,讓保時捷出離憤怒,並公開揚言,要把眾泰告上法庭。雖然最終不了了之,但保時捷依然撂下一句狠話:眾泰能抄襲外在,抄襲不了內涵。
結果,一語成讖。
2019年,眾泰預虧60至90億元,與前年盈利7.99億的表現大相徑庭;乘聯會銷量顯示,2019年眾泰僅售11.66萬輛,幾僅腰斬。
去年10月,網傳的“平安銀行展開內部風險排查”通知中,眾泰也赫然在列。
盈利時不升級技術,當排放標準由國五向國六切換時,直接導致產品斷供、新車難產。接着就是欠薪維權、銷量暴跌、負債高企,一連串的連環雷,讓眾泰的運營體系幾近崩潰。
▲網傳有關眾泰汽車“風險排查的通知”
華晨汽車,也不復當年之勇。
2019年,旗下華晨中華品牌銷量僅4.82萬輛,尚不足一款熱銷車型的單月銷量。如何用技術追趕寶馬,而非業績依靠寶馬,這位車圈的“富二代”,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答案。
如今,它連找答案的資格都快要失去。
隨着合資股比開放政策落實,華晨寶馬的外資持股已由50%提升至75%。這意味着,華晨集團可能沒有機會擺脱“代工廠”的命運了。
同樣,江淮、銀翔、寶沃等稍有耳聞的本土品牌,或因不注重核心技術,或因一味的模仿抄襲,存在時間也所剩無幾。
▲前途汽車的國產超跑K50
不過,造車新勢力的大浪淘沙,不能簡單歸咎於對技術的毫無渴求。
2018年8月8日,一款名為前途K50的國產超跑上市,該車在外觀設計、電氣技術、輕量材料等應用上實現了自主研發。
但憑藉前途汽車的技術、品牌,完全撐不住68.68萬元的高價(補貼後)。消費者們直呼“好貴”,意味着企業沒有足夠的現金流,讓價格親民的第二款車型K20實現落地。
造車新勢力們,也面臨着被技術團隊架空的風險。
4月初,蔚來汽車高級副總裁黃晨東被曝離職,電動力工程研發部門面臨重組;此前,小鵬汽車自動駕駛研發副總裁谷俊麗也掛冠而去,而特斯拉Autopilot 2.0正出自她的團隊之手。
技術無法立足,品牌難以落地,銷售渠道困難,融資幾近乾涸……“性命攸關”,幾乎可以形容所有的新創車企。
2020年4月,前途汽車董事長陸羣,和賈躍亭一樣登上“老賴”名單。而賈躍亭Faraday Future汽車要量產,更是遙遙無期。
技術,原本是汽車業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如今,卻成了中國品牌死生一線的“鬼門關”。
產業冰河
2020年開年剛過,上汽董事長陳虹,也面臨着前所未有的難題。
上汽集團的兩則公告,猶如聲聲驚雷。
產銷快報顯示:2019年上汽銷量623.8萬輛,跌破700萬輛的關口,同比下滑11.54%。企業14年連增後,迎來首次下滑。
業績預告也成色不足:歸母淨利256億元,較去年驟減104億元。受此牽連,上汽股價應聲降至近年來的冰點。
究其原因,還是“華晨”和“東風雷諾”衰落風險的疊加。
上汽“三駕馬車”中,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止步在200萬輛紅線面前,分別下頹18.78%、19.42%;上汽大眾降幅為3.07%,將保持5年的中國乘用車“銷冠王”的位置,拱手讓人。
更慘的是長安汽車,因“利潤奶牛”長安福特暴跌19萬台,集團淨利急轉直下,由前一年的6.54億迅速跌至-26.47億。
自主業務缺乏支撐,合資企業基盤失穩,上汽、長安這樣的集團巨頭都壓力山大,汽車產業的前途之難可見一斑。
▲2019年底上汽與廣汽開始“抱團取暖”
中國車市怎麼了?消費者不禁要問。
除去品牌、技術等內部因素,市場迎來拐點、技術加速變革、產業政策重構等外部因素,也是導致車市趨寒的關鍵原因。
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的高歌猛進戛然而止,連續28年的增長紅線首度拐頭。樂觀的人們認為,之後或是一條緩慢滑落的曲線。但2019年,產銷量較峯值驟減300萬,意味着中國車市“一夜入冬”。
總之,存量競爭加劇,汽車產業淘汰賽拉開大幕。
其實,全球市場也都籠罩在一片蕭殺之下:2017至2019年,全球車市銷量從9566萬輛,縮窄至9506萬輛、9030萬輛。
美國汽車諮詢機構LMC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前10的汽車集團,銷量增長的只有2家,全球行業都進入下行週期。
▲福特全球CEO韓愷特(Jim Hackett)此前在採訪中表示:我們沒落後,自動駕駛也沒啥,我們的技術也是最好的
銷售持續下滑,轉型卻投入巨大,全球汽車企業都加速瘦身,這正是東風雷諾們退華的誘因。
2019年夏天,福特CEO韓愷特再度簽署精簡員工告知函:全球裁員7000人,包括20%高層管理人員。這一年,它撤出俄羅斯,關停法國、威爾士工廠。未來,它要將歐洲生產基地從24家減至18家。
通用也開始全球大甩賣。2020年2月16日,它將泰國工廠出售給長城汽車;此前1個月,其位於印度的塔裏岡工廠,也被長城收入囊中。
重拾趨勢
通用、福特的求生動作,正是源於中國市場的經營危機。
2016至2019年,福特在華銷量,由127.3萬輛縮水至56.79萬輛。與之對應的是,長安福特此時又遭遇了長達3年的產品空窗期。當其他品牌靠新品龍爭虎鬥時,企業止步不前,等於把客户拱手送人。
福特也覺得,這麼幹肯定是不成了。
2019年8月,福特在上海舉行“FUN DAY”品牌日。但在企業內部,這次活動的代號是“D-DAY”。
“二戰”時,D-DAY特指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那一天。
這一天,三款福特新車在中國落地,如此動作前所未見。這也意味着,福特正式吹響了反攻的號角。
重視中國,這是全球車企維持基本盤的關鍵;押注中國,則是企業延展希望的所在。
東風雷諾依依作別,遠隔重洋的馬斯克,則因中國市場的大利好笑得合不攏嘴。
最新公佈的銷量清單中,特斯拉以10160輛的成績,刷新了在華月銷紀錄;4月10日,續航最長的Model 3在華上市,補貼後最低售價僅33.9萬,成為業績增長的又一引擎。
良好的銷量背後,特斯拉的經營策略並不討好。
1月末,眾多車企加班生產負壓車、改造產線造口罩、為疫區捐款之時,特斯拉只是宣佈“免費開放超充站充電權限至疫情結束”。一片“雞賊”、“口惠而實不至”的討伐後,500萬元捐助才姍姍來遲。
3月,它又未提前告知,把Model 3控制器硬件HW3.0芯片臨時替換為低配版的HW2.5。車主發現後,才被迫道出“零部件斷供”的緣由。
儘管飽受爭議,特斯拉咬定中國不動搖。馬斯克曾放話出來,要在中國新建設計中心,讓產品進一步滿足中國人的口味。
▲1月7日,馬斯克在上海Model 3交付儀式上大展舞技
馬斯克的堅持,反映了車企對“新趨勢”的重重期待:新能源技術轉型,將從中國發展起步;出行方式迭代,也將在中國生根結果。
前途、江淮在新能源領域敗下陣仗,正因特斯拉、比亞迪、威馬、蔚來、北汽等品牌的廝殺圍獵;眾泰、華泰等“代步車”轟然倒下,也為具備智能出行、無人駕駛等創新能力企業的突圍培育土壤。
正如“能量守恆定律”告訴我們:當有人享受着光熱,就有人要承受酷寒。
只見新人笑,不聞舊人哭,如今墳頭草,春風吹又生。
一句插科打諢,道盡了現實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