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越賺越多,自主越虧越狠,透過財報來看廣汽會怎樣“戰未來”。
通常,人們會把每3年或每5年作為一個發展階段。透過前不久廣汽集團發佈的最新一期財務數據,回看過去5年廣汽集團的發展,能夠很明顯感受到,雖然手握日系合資公司兩張好牌,但廣汽集團仍然十分堅定地選擇通過傳祺、埃安兩大自主業務板塊戰未來。
只是,從財務數據上來看,這件事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營收刷新歷史記錄,盈利遭遇空前挑戰
從財報數據來看,2021年廣汽集團無論是營業總收入還是營業收入,都創下近5年來的歷史記錄。
其中彙總口徑的營業總收入更是突破4000億元,達到了4297.55億元,同比增速達到8.66%。同時,營業收入也繼2018年後再一次突破700億元,以19.76%的增速,達到751.1億元的近5年新高。
此外,廣汽集團2021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達到73.35億元,同比增速22.95%,一舉終結了前兩年的負增長頹勢。
截至4月24日,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主流乘用車上市公司當中,廣汽集團的財務數據雖然在營收增速上比不過活躍度更高的比亞迪、長城汽車、吉利汽車三大民營車企,但淨利潤的增速絕對是第一梯隊的存在。
綜合來看,廣汽集團在受疫情影響、新勢力發起猛攻的2021年,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緊接着,多家投資機構表示看好,在廣汽集團A股股價逼近破位的關鍵點上,普遍給出18元/股上下的目標價,在隨後近兩週的交易週期內,廣汽集團A股在11元/股的位置逐漸站穩腳跟,H股市場也在一陣波動中小幅上漲。
可當我們把時間拉長到近5年的表現,雖然各口徑的營收數據都在創下紀錄,但淨利潤水平仍然不及5年前超百億的黃金時代。
在業績溝通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對此也十分坦誠地表達了現實的困境,去年受疫情影響,疊加原材料漲價,對廣汽集團的利潤帶來了70億元的不利影響。
從毛利表現上也能體現出這一點。2021年,廣汽集團總毛利率為5.15%,雖然比2020年增長了不到2個百分點,但是這也僅僅是3年前的水平,要知道在淨利潤超百億的2017、2018年,廣汽集團的總毛利率也曾經達到過16%以上的高位。
表現出同樣趨勢的還有廣汽集團的整車製造業毛利率和乘用車毛利率,2021年這兩項數據均為2.67%,同樣是同比2020年略有增長,但是與4、5年前的黃金時代相比,損失了將近20%。
合資板塊賺翻,自主業務虧損進一步擴大
雖説2021年總銷量被長安汽車超越,但提起合資板塊,廣汽集團可就不困了。廣汽豐田產銷突破80萬輛,同比增速分別達到7.62%、8.23%,以幾乎兩倍的速度領跑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簡稱“乘聯會”)公佈的4.4%同比增速。
唯一遺憾的是廣汽本田,未能完成2021年制定的銷量目標。據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介紹,受芯片短缺影響,原本計劃在2021年突破90萬輛的廣汽本田,最終卻以3.17%的同比下滑,止步於78萬輛。
這並沒有對廣汽集團在合營企業及聯營企業的利潤造成過大影響。財報顯示,廣汽集團僅此一項獲利超百億,達到了史無前例的114.04億元。不過結合前文提及的淨利潤數據,不難推測出廣汽集團自主板塊業務,很可能已經連續3年出現虧損,並且在2021年首次超過40億元。
合資板塊越賺越多,自主業務越虧越慘。別看手握日系合資兩張好牌,但是在廣汽集團的業績説明會上,人們還是能明顯感受到,傳祺、埃安才是廣汽集團的未來,只是這二者目前的處境有些不同。
回看2021年廣汽乘用車的銷量表現,不僅三季度出現了連續兩個月的負增長,四季度各月的同比增速也大不如上半年的表現。據馮興亞介紹,這背後其實也是和廣汽本田同樣的零部件短缺所導致的。
財報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指標也能印證這一項,由於存貨與應收賬款的增加,最終導致現金流大幅減少。相應的,零部件價格上漲又讓手握3萬訂單的傳祺只能乾着急。
與傳祺相比,埃安不僅有着更多擠壓在手的訂單,同時也自帶更高的話題性。這也是馮興亞那句後來被盛傳的“要把蔚小理變成安小蔚”。
作為廣汽集團專注於新能源業務的自主板塊,落地混改、籌劃獨立上市的埃安,目前在銷量上的確撐得起“安小蔚”的“江湖地位”,但很顯然,馮興亞和廣汽集團的目標絕非僅限於此,甚至可以説拼銷量,是最無聊的部分。
那拼什麼才夠刺激呢?
在廣汽集團看來,是體制、資金和人才。
作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2022年初,人們能明顯看到廣汽集團全面市場化的姿態,其開放程度至少在傳統汽車集團當中明顯領先。接下來,埃安的融資甚至獨立上市,也即將逐步推進。同時,還有據傳6000套江景房,會以成本價提供給埃安的員工,目的就是把造車新勢力爭搶的那些人才留在廣汽。
回看這一年廣汽集團在新能源板塊的業務也的確不負眾望,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不僅首次突破百億,達到173.28億元,在新能源補貼拿到17.57億元的前提下,對補貼的依賴卻在不斷降低,僅佔10.14%,要知道三年前這一佔比還曾高達27.51%,而彼時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收入也不過23.34億元。
透過財報縱覽廣汽集團這5年,不難發現,雖然手握日系合資兩張好牌,但廣汽集團仍然希望把手中的兩張自主品牌打出一對兒王炸的效果。
至少在馮興亞看來,得益於混動技術的加持,傳祺在未來20-30年的時間裏,仍然能保持不錯的市場競爭力,而完成了混改、獨立上市、人才齊聚的埃安,在實現“安小蔚”目標的同時,甚至還能在多方面為控股方的廣汽集團帶來更高的價值。
能夠在主流合資市場幾乎躺贏的時候,仍然選擇通過風險更高、難度更大的自主板塊“戰未來”的勇氣,的確值得所有傳統汽車集團敬佩。不過,其實這也是新一輪汽車產業格局下必須走的路。
只是,現在的廣汽集團不僅要忙於接洽資本市場上更多的投資夥伴,同時正像馮興亞所説,還不得不加緊給各大零部件供應商做思想工作。
“芯片廠家來開會的時候我們拍桌子的,‘你芯片怎麼分配的?有人在下降期,有人在增長期。你們一定要考慮增長的態勢,不能按兩年前的比例來分配訂單!’”無論是傳祺、埃安,還是整個廣汽集團,目前都正處於高速增長髮展階段,最怕的就是供應不足,錯失良機。
在複雜多變的行業環境下,廣汽集團自主業務還將虧多久?資本市場和上游供應商,又能否給予更大信心?
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