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降低物流、用能等費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這類提法,在很多政府文件中都能輕易找到。
各級政府每次出台提振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降低物流成本”幾乎都是“必選項”。
6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關於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再次要求深化關鍵環節改革,降低物流制度成本、要素成本、税費成本、信息成本、聯運成本和綜合成本,推動物流業提質增效,提升物流效率,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物流成本”是高是低?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多年。至今,在相關部委的官方網站上仍有“中國物流成本遠低於美國”之類的研究報告。
有報告顯示,根據美國交通運輸部(DOT)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公開數據計算,美國的物流成本、運輸成本和公路運輸成本分別是中國的1.62倍、1.95倍和1.79倍。
專家認為,中國物流成本低於美國的原因,除了人工成本優勢外,更多的是因為飛速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
但同時,官方的態度一直是物流成本要“降”。
去年初,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主任吳春耕表示,2019年交通運輸物流成本預計降低1209億元。截至目前的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公路水路領域可量化措施降低物流成本大約804億元。
上述《意見》稱,近年來,社會物流成本水平保持穩步下降,但部分領域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仍然突出,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物流成本出現階段性上升。
6月2日,上海航運交易所發佈的《2020年5月份中國沿海(散貨)運輸市場分析報告》也證實,5月份,煤炭生產需求疊加貿易需求釋放,運輸需求持續向好,運輸市場成交火熱,運力供不應求,運價持續上漲。
秦皇島至上海航線市場運價為24.9元/噸,較上月同期上漲6.5元/噸,月平均值為28.6元/噸,較上月上漲11.2元/噸;鋼廠保持高產能態勢,鐵礦石運輸穩中向好,運價震盪上行;糧食運輸需求較好,糧食運價大幅上漲;沿海成品油運力緊張,運價大幅上漲。
影響物流成本的因素,既有結構、制度方面的,也有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吳春耕曾表示,為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交通運輸部研究制定了《降低交通運輸物流成本工作方案》,將推進“結構性、制度性、技術性、管理性”降成本,鞏固並擴大交通運輸降低物流成本成果。
降低物流成本實際上仍有潛力可挖。比如,隨着貨運“公轉鐵”力度加大,鐵路貨運、水運等低成本、低能耗的優勢就能更好發揮。
再有,鐵路物流成本也同樣存在結構性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張軒就反映,蘭渝鐵路定價過高,如每噸公里定價0.184元,而國鐵平均運價僅為0.145元;蘭渝鐵路集裝箱定價6.26元/箱公里,也比國鐵平均運價3.35元/箱公里高,導致蘭渝鐵路物流成本優勢鋭減,造成物流通道資源浪費。張軒建議將蘭渝鐵路的定價降低到國鐵平均價格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德力西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反映,高速公路“費改”後客車通行費上漲近1/3。不能以“總體不漲”為由,含糊地回應羣眾呼聲,而要讓社會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降”。
也有人算了一筆賬:2壺裝10斤醬油,鹽城寄到上海,收費標準是12(首重1gk) 18(續重9*2)=30元,僅快遞費用就超過農產品本身利潤成本。
物流業貫穿一二三產業,銜接生產與消費,涉及領域廣、發展潛力大、帶動作用強。推動物流降本增效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協調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提升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