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經濟發展,居民家庭相對殷實,手中自然會有積蓄,給這些錢找個合適的“家”,在本金相對安全的情況下獲得穩定收益,自然也是許多人的夢想。在這種情況下,繼保險和固收類基金之後,不少銀行理財產品也受到了人們的青睞,因為買入銀行理財無需像買股票一樣經歷繁瑣的開户手續,只要有銀行賬户即可解決問題,再加上銀行理財的購買起點相較推出之時已有明顯降低,有些產品甚至打出了“一分錢起購”的招牌,人們自然樂於購買,銀行以及理財子公司也有發行的動力。
根據中國理財網的數據統計,按不同登記編碼計算,目前全市場存續中的銀行理財產品共有31580款,其中超過2.73萬款(佔86%)屬於固收類。作為對比,東財Choice有收錄的1.08萬隻主代碼公募基金當中,不論是否考慮貨基,固收類產品的佔比都遠低於此,足見大眾對銀行理財產品,尤其是固收產品的喜愛程度之深。
當然,不論買基金還是買理財,要想衡量產品的表現如何,與業績基準進行對比都頗為重要,由此衍生的超額收益自然也是影響回報的重要因素。但比起公募基金大多會將所有表現反映在扣費後的淨值當中,許多銀行理財卻頗為“吝嗇”,部分銀行對於旗下理財產品甚至開出了超高的超額報酬計提比例。
城商農商或更“貪心”
比起公募基本不計提,私募大多20%的計提比例,不少銀行似乎在超額報酬這一方面相當看重,尤其是對作為“看家本領”的固收類產品,在計提時更是毫不手軟。
根據東財Choice數據,按不同代碼計算,在有可比數據的2277款存續理財產品當中,超過900款的計提比例在50%或以上,其中有7款產品的計提比例甚至達到100%。顧名思義,100%的計提比例意味着投資者最多隻能拿到業績基準或者事前約定的固定收益,並且這一比例是基於扣費前還是扣費後的業績表現,不少銀行也沒有明確説法。
説得明白一點,投資者如果持有這一類理財產品,並且還是淨值型理財,那麼他們的收益大概率將上有封頂,下不保底,是否扣除費用還要另説。
具體來看,根據普益財富2022年8月的統計,固收類產品的計提比例均值為57.89%,權益類則僅為26.86%。考慮到A股在這期間走勢相對萎靡,計提比例稍低也算可以理解了。如果將統計範圍按機構類型劃分可以發現,平均計提比例大致和金融機構的覆蓋客户數量成反比,越是全國性覆蓋的機構(例如國股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計提比例越低,至於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計提比例均值都在70%以上。
事實上,同樣根據普益財富當時的統計,銀行理財的固定管理費大多和超額報酬計提比例成反比,例如固收類和權益類對比,前者的固定管理費均值只有後者(0.64%)的大約一半。在小編看來,不少銀行宣傳理財產品時都在強調較低的固定管理費,但有意淡化超額報酬計提比例,此舉難免有誤導之嫌。
(來源:普益標準微信公眾號)
計提名目為何?
俗話説“師出有名”,銀行沒有理由就收錢無疑難以服眾,他們在設計名目時自然要有考量。根據東財Choice數據,同樣是按不同代碼計算,全市場共有6210款存續中的銀行理財產品特別提及了“浮動管理費率”條款,雖然具體用詞不同,但各銀行該費率計提標的卻出奇的統一,就是超額報酬。
以當中被提及較多的招銀理財(招商銀行附屬理財子公司)為例,根據該公司旗下的“招睿增利73號”產品説明書,該產品是以“浮動投資管理費”名義收取超額報酬的,該項報酬按日計提,至理財計劃終止日一次結算。具體來看,該產品的計提原則非常簡單,理財計劃成立日至計提當日,年化名義份額淨值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基準的情況下,超額部分的80%會被計提為管理費,意味着投資者在該產品表現超出預期的情況下,只能分享到超額部分的20%。該公司其他產品以及其他銀行的同類產品雖然計提計算方式和比例各有區別,但大致原則與此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在上述產品説明書當中,招銀理財並未明確提及計提比例是在扣費前還是扣費後,這一點也與上文當中的情況一模一樣。
對此小編不禁好奇,雖然超額收益計提可以激勵管理人讓客户的利益最大化,但如此高比例計提,並且部分產品還是全額,是否會起到反效果,讓投資者的體驗變得更差?這一點,可能需要進一步證實。
(來源:招銀理財,“招睿增利73號”產品説明書)
影響因素眾多
事實上,銀行理財計提超額報酬,其問題還不止計提比例這一項,計提計算方式不統一、數據披露細節不同,甚至是旱澇保收,這些都會影響到最終的計提結果。
上海證券報在報道該問題時,曾經引用銀行理財人士的觀點指出,計提超額報酬用於浮動管理費,一方面有利於實現投資者預期回報,畢竟只有實現業績上限,才可以參與超額報酬的計提;另一方面有利於提升管理人的積極主動特性,但是過高會影響投資者的積極性,比如100%計提,就意味着投資者不會分享超額報酬部分。當然該報道有一點並沒提到:不論計提比例是多少,類似“招卓價值精選”這樣淨值低於1就暫停收取管理費的產品,畢竟還是少數。
不止如此,該報的孫忠在分析超額報酬計提的文章中,曾經引用招銀理財和信銀理財的兩款產品指出,這兩款產品分別採用了按日計提和高水位法的方式計提,其中前者細節在上文中已有提及,後者則是以歷史開放日的最高累計淨值作為初始淨值計算到期收益率,若超過業績基準則計提超額業績報酬。很明顯,不論超額收益的計算標準如何,都會讓投資者很難選擇。
總結起來,銀行理財目前大多仍以固收類產品為主,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能夠拿到固定且較高的票息收益,他們確實不會太在乎超額收益的存在與否。但在品類逐步多元化的情況下,如果銀行理財仍計提高比例甚至全額計提超額報酬,並且沒有相對統一且清晰的計提標準,可能會讓投資者的滿意度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