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虧錢了怎麼辦?昨天有個朋友跟我説,開户第二天追銀行股就被套了小一萬,昨天大盤大漲也沒回本,非常糾結。超哥詳細瞭解才知道,他犯了很多小散都有的通病,"加槓桿"!
這裏説的槓桿不是那種配資和券商融資,而是指大家的倉位,很多小白是不注意倉位控制的,比如我這朋友開始是買了一萬多銀行基金練手,因為賺了2000多,開始大膽起來,把家裏的20萬閒錢一下買了銀行股,感覺銀行挺穩的啊,沒想到大盤這麼好還是虧了小一萬,非常肉疼。就相當於一下加了20倍槓槓,風險一下就加大了。
並且週末聽説監管層要給市場降降温,更加坐立不安了。這可能是最近很多小白的焦慮,生怕牛市來個"急剎車"啥的,把自己撞個趔趄。那麼面對現在這個"突然牛",該怎麼應對呢?
超哥這裏有兩個經驗要分享,第一,放長線釣大魚,不用一直糾結短線的得失,只要你拿的是“金子”,早晚會發光,很多小散初入股市買的股票賺了點錢就走了,發現幾年後漲到了幾百,翻了幾倍不止,後悔不已。但還是不斷在做短線,比如你現在買的銀行股馬上就想賺錢,本身就是一種投機思路,要知道,未來的股市是慢牛,也就是慢慢變富那種,銀行更是慢的不行,但長期潛力還行,就像你種菜一樣,從發芽到成熟可是需要時間的,而你往往在剛發芽時就想收割了,不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嗎?
也就是説,先看看手裏的是不是潛力股,或者業績好的白馬股,比如大家熟悉的美的,蘇泊爾,恆順醋業等,僅做舉例啊,你看看這類股票都有一個規律,就是慢慢上漲,因為業績持續好啊,當然未來不確定,只不過這種大家熟知的行業龍頭賺錢概率更大一些,即使你高位買入,短期套住後一般也能解套,是不是放心很多呢?而銀行,券商,保險中的行業龍頭基本也是如此,長期都是向上的,拿個3年5年你看看賺多少!再看看你做短賺的塊八毛是不是一個天一個地啊,還省心。
其實這兩年為啥基金這麼牛氣?買股不如養基,不也是基金抱團一點點買入這些稀缺的業績好的股票嘛。
所以第二點經驗就是,如果你沒時間沒精力和專業去炒股,不如交給指數基金去打理,也就是巴菲特強力推薦那種,現在很多人已經這麼做了,但其實操作起來並不可科學,比如最近的行情,很多小白看到新基金就申購,搞得千億的新基金一天秒光了,可謂是閉着眼睛買,這次大家學聰明瞭,不搶股票改搶基金了,可能最後用10萬一千都搶不夠,現在基金公司又各種限制額度和時間,造成一種飢餓營銷的感覺。
最後導致大家手裏買了一堆新基金,每個都不多,而這樣有啥風險呢?超哥以前説過,買基金最重要的是擇時,你先看看目前的同類老基金,比如創業板ETF,生物醫藥ETF,科技ETF,雖然都是有長期潛力的,但已經都不便宜了,新基金現在剛剛去建倉買股票,不是更晚了嗎?所以大家要學會看估值表,就能一眼看出性價比,現在值不值得認購新基金。
比如目前的創業板指數,就屬於紅色高估區間,也就是性價比一般般了,現在上車的風險要遠大於機會,相反的,如果在綠色低谷區間,説明未來上漲的潛力更大,就像皮球拍到地板上一樣,彈得也高,而黃色也算可以,屬於皮球在空中的位置,可上可下,但風險要小的多吧。
當大家會看性價比後,就是具體策略了,也就是定投手法,分批一點點的買,而不是一把梭哈把子彈打完,未來成本就不好平攤了,一旦套牢虧損幅度會很大。
所以如果是新手來説,選擇滬深300ETF指數基金比較穩健,因為長期是能跑贏大市的,也就是市場中大部分人的平均收益,中規中矩,畢竟是由300只藍籌組成,東邊不亮西邊亮啊,比自己壓到幾隻股票上要穩很多,比如就算你買的銀行股,就敢保證買到的是未來的龍頭嗎?就敢保證是長期向上的嗎?誰都沒長後眼,但滬深300指數基金幾乎是長期向上的,只要你定投的足夠便宜,上漲只是時間問題,考驗的是你的耐心,而不是專業水平,這點還算公平吧!
説了這麼多,還是為了剛入市,或者買了不少基金的朋友,雖然最近市場火爆,但更要有一顆平常心,因為往往大漲的時候,都是逐漸賣出落袋為安的時候,而不是拼命買入的時候,即使昨天市場對監管降温好像並不買賬,繼續逼空上漲,創業板更是大漲近4%,但這架勢肯定不符合慢牛期望啊,你覺得監管不會繼續放大招了?超哥已經把基金倉位都降到2成了,先看看再説,不如等性價比高點時再定投也不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