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發行觸底反彈:6月新成立基金144只,公募產品首次破萬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寧鵬
受股指的V字走勢影響,上半年的新基金髮行也經歷了一輪觸底反彈。
自2021年11月以來,新基金髮行進入低谷,新發基金數量一度連續6個月下降,直到今年6月才有所好轉。國海證券統計數據顯示,6月基金髮行達到近期高點。當月新成立基金144只,合併發行規模達2401.03億元,平均發行份額為16.96億份。
據中基協披露的數據,5月末公募基金的總數為9872只。對比6月份新成立基金與清盤基金的數據,可以推算出公募產品數量在月末突破了萬隻,進入“五位數時代”,這也是公募基金的里程碑時刻。
伴隨着基金淨值的“回血”,發行市場有所轉暖,近期還出現了年內首隻首募規模超過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
權益基金解凍
爆款基金是發行市場最直觀的“風向標”。7月6日,募集目標為100億元的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基金公告稱,有效認購申請確認比例為81.424370%。這意味着,年內首隻發行規模超過百億的主動權益基金誕生。
與前幾年順風順水相比,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髮行經歷了一個明顯的痛苦期。在易方達品質動能三年持有基金髮行之前,年內勉強能稱得上“爆款”的主動權益基金是1月13日成立的興證全球合衡三年持有,首募規模為59.84億元。
權益基金髮行遇冷,對應着資本市場的深度波動。回顧整個上半年,渤海證券研報顯示,大市值股票與小市值股票的表現基本持平。而如果具體到月,市場則明顯經歷了價值到成長的切換,2022年1月至4月,銀行、有色、煤炭、房地產等行業因其抗跌特性佔據優勢。近兩月,新能源概念股票開始強勢拉昇,行業收復年初以來的跌幅。
賺錢效應的缺失,讓公募基金的人氣顯著降低。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品類的基金都在上半年錄得虧損。其中,偏股型基金淨值平均下跌10.3%;FOF基金淨值平均下跌6.2%;偏債型基金淨值平均下跌1.6%;QDII基金平均下跌7.5%。正收益的基金包括商品型基金,平均上漲5.6%,純債型基金淨值平均上漲1.6%。
伴隨A股市場反彈,6月以來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基金髮行均出現回温,同業存單基金依舊火爆。東興證券統計,6月新成立基金139只,發行總規模2358.1億,環比增幅分別為52.7%和156.9%,發行規模創下年內之最。
主動權益基金的發行低迷,預計還將持續。因為股市的長期低迷,基金公司上報的主動權益基金數量明顯減少。據統計,六月共計114只基金開始募集,其中60只已經募集完畢,有54只仍在募集期內,從分類來看,債券型基金有47只。六月共有221只基金上報,目前均仍處於未被受理,等待審批的狀態,以債券型和指數型基金為主。
“含股量”成反向指標
基金公司採用“順勢而為”的策略,來應對市場變化,並不稀奇。不過,2022年出現的一系列“搶購”事件,還是讓很多業內人士感嘆“市場不缺錢”。
7月7日,鵬華基金髮布公告,鵬華深圳能源REIT公眾發售部分配售比例為1.160%,網下發售部分配售比例為0.929%。按照發售價格計算,該基金比例配售前的募集規模高達1099億元。
REITs被搶購併非新鮮事,6月27日成立的國金中國鐵建高速REIT也吸金443億元。而2022年首單公募REIT——華夏中國交建REIT最終配售比例刷新了公募基金產品配售比例的歷史最低紀錄,其比例配售前的募集規模達1524.12億元。
除了動輒“吸金”千億的REITs,同為上半年發行市場“寵兒”的還有同業存單基金。光是6月,就新成立了同業存單基金15只,總募集規模達1033.6億,其中廣發、嘉實、匯添富、工銀瑞信、景順長城5只產品規模均在百億級別。
無論是REITs還是同業存單基金,共同的特點是與股票的相關性不大。新基金髮行的熱度,總體與“含股量”逆相關。即便是股市迅速回血的6月,投資者顯然仍未擺脱“虧損”帶來的陰影。分類型看,6月新成立產品中債券型基金數量最多且募集規模最大,共成立61只債券型基金,共募集2039.9億,佔全部新成立基金規模的86.5%。
事實上,6月基金重倉股指數大漲,單月漲幅超滬深300、中證500等指數。股票型、混合型、債券型、FOF型基金等品種正收益基金佔比較高,普遍在9成及以上。僅商品型、QDII債券、QDII另類投資基金平均收益為負。其中普通股票型基金近1月平均收益10.64%。
公募基金產品數量破萬,被部分業內人士視為里程碑事件。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公募基金產品數量從0到1000只,一共用了14年,而從1000只到10000只的過程,僅用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