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圓缺,股有漲跌互現,而優質資產始終是二級市場的稀缺資源。
近期,投資者對於大資金“抱團”追逐部分個股的情況高度關注。同花順數據顯示,從今年以來的8個交易日情況來看,申萬三級行業的區間漲跌幅最高為33.36%,最低則為-18.98%,漲跌幅首尾相差逾52%。筆者認為,A股市場中這種“結構性、不均衡購買力”的出現,是投資者結構向“機構化”邁進的必然呈現,同時也表明優質資產依然存在供給缺口。從中長期來看,融資端應該進一步增加更高質量、多元發展的優質資產供給,從而以內涵性力量引導“抱團”資金有序分佈,為A股市場夯實發展根基。
第一,“抱團”是體量較大資金投資行為加權結果的直觀表現。伴隨着A股市場逐步向“機構市”邁進,非惡意操縱的機構資金“抱團”有着相當的合理性,可以理解為市場對優質資產的必然追逐。
券商研究顯示,雖然A股市場中散户投資者數量佔比超過95%,但是在監管持續推動和市場自發需求的引導和配置下,近六成交易規模已經掌握在機構投資者手中。因此,A股市場“機構市”特徵逐步明顯,市場生態持續優化。同時,鑑於機構投資者具有相似的定期業績考核機制、產品發行運作機制、資產池以及投資理念,“抱團”購買優質資產也是“機構市”的重要特徵之一。
中金公司近日發佈報告顯示,從美股市場近年表現可以發現,不論是成交、市值還是營收,少部分股票均佔據了大部分比例,具體為:2020年市場成交金額中,前5%的上市公司貢獻了68%的成交金額;2015年至2020年,排名低於前20%的個股佔全市場總市值約10%左右;前5%的上市公司貢獻了98%的營業收入總額。相比而言,A股市場個股市值、成交等集中度方面與成熟市場仍有距離,但從中長期趨勢上看,有集中態勢。
第二,“抱團”資金對於“優質資產”的判定標準應該是動態、多維度的,而且,應能夠折射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經濟、折射向更高動能的產業變革。
市場中有觀點認為,“抱團”會導致資金僅集中於部分公司,從而導致其他公司因流動性缺失而估值下跌。筆者對今年8個交易日的行業區間漲跌幅排名與市盈率排名(根據去年三季報和昨日收盤價)進行對比發現,兩者並沒有形成高度正相關或負相關。例如,在211個市盈率為正值的申萬三級行業中,行業指數區間漲幅排名第二位的工程機械行業目前市盈率僅為18.82倍;同時,區間跌幅排名第五位的磨具磨料行業的市盈率超過了400倍。而且,優質資產和優質公司並不能簡單的畫等號,因為兩者之間有着一個估值是否適當的距離:當優質公司的估值發生嚴重偏離,“抱團資金”就不宜再按照稀缺優質資產對其進行追逐,直至其迴歸合理估值。
此外,筆者認為,真正的優質資產還應契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方向,機構資金對該類資產的“抱團”具有較高的安全邊際,甚至可以有更高的溢價空間,且資金正常進出對該類資產估值的擾動也會比較小,不會形成恐慌性“羊羣效應”。
第三,雖然資金“抱團”有着相當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必然性,但市場主體也需要警惕“流量繭房”。能夠打破“流量繭房”的最有效方式,是A股市場吸納更多維度和數量的優質資產上市,讓價值投資理念內部的選擇更多元。
筆者認為,如果市場主體投資理念一致度過高,從而將自己的資產池、標的選擇桎梏於該理念覆蓋的股票,則可能形成“流量繭房”,加大高流量股的波動率、推高估值至非理性區域。
因此,資本市場尤其是A股市場必須加大不同特點、發展階段的優質上市公司供給。而且,這一點與“十四五”期間實體經濟“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訴求不謀而合,可以形成發展合力。
市場當然並不永遠是對的,但完善的市場生態能夠擁有更高的糾偏能力,持續行進中的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就是為了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增強判斷力、提高免疫力。筆者認為,推進註冊制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等舉措能夠增加融資端的高質量供給,從而促進投融資動平衡——這是機構資金“抱團”現象真正給市場上的一堂“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