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王 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
郭麗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
劉永好 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
張佔斌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主持人:陸婭楠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外採記者:韓 鑫 人民日報記者
主持人:大家好,這裏是由人民網強國論壇部、人民日報麻辣財經工作室和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聯合推出的新媒體訪談節目——《人民e財經》。本期邀請到的嘉賓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老師、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老師。今天我們一起聊聊“‘十四五’擴大內需怎麼擴?”
首先請教兩位老師,從1998年我國首次提出擴大內需戰略以來,這項戰略給中國市場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王微:擴大內需是各國應對經濟週期變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有時它可以應對短期週期變化,有時它也可應對外部嚴重衝擊。
在1998年和2008年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中,我國就使用了擴大內需這個政策工具。1998年,擴大內需更多的是針對住房、汽車領域,通過擴大對上述領域的投資、供給,促進了消費需求的釋放。2008年,擴大的投資是“鐵公機”(指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領域,由此實現了我國高鐵建設的持續發展,極大地便利了百姓出行,很多老百姓週末坐着高鐵到另外一個城市遊玩,對拉動消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郭麗巖:20多年來,中國市場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兩年突破40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尤其是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連續8年保持全球第一。城鄉居民的消費品質也在提升,有了更加安全、綠色、便捷的消費追求。
作為全球的大市場,我國去年實際利用外資約1萬億元,成為最大的外資流入國。我們課題組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對智能化消費領域的國內國外廠商進行調研後發現,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相關企業,對中國市場的發展水平、實力和未來都極其看好,特別看重自身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每年銷售增速以及客户滿意度。
主持人:中國市場的壯大,不僅僅使中國消費者有獲得感,也使海外投資者也具有獲得感。但也有人發出疑問:中國擁有很多“第一”,比如第一製造大國、第一糧食生產國等,那為什麼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卻不是第一消費大國呢?
王微:這個問題非常好。我國在“十四五”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打造強大的國內市場。
市場規模的擴大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最主要的發展特徵之一,但是“大”不意味着“強”。強大的市場需要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有很強的創新能力。第二,消費重心從商品轉向服務,包括文化、娛樂、教育、醫療、體育、健康、養老等。目前,這些產業在中國市場還存在短板,需求和供給之間還不完全匹配。第三,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性、聯通性。在中國市場中發展起來的品牌和產品,要有全球範圍具有競爭能力和引領能力。最後,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支撐。只有市場規則合理、資源配置高效、政府監管到位,人民才能夠放心消費。
郭麗巖:中國市場發展,不能只是追求規模大,關鍵是消費結構和品質要進一步提升。“強”和“大”之間是互為支撐的。如果沒有規模的擴大,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結構、品質升級。但如果只“大”不“強”,可能就會停留在市場發展同質化、低水平的狀態。中國市場當前和未來的發展目標就是要把超大規模的市場資源稟賦優勢,進一步轉化成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目前,代際消費差異、區域城鄉消費差距都還存在,在我國邁向高收入國家的過程中,區域和城鄉發展逐漸平衡化後,消費差距才有望進一步彌合。
主持人:補短板的過程就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十四五”期間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要形成新發展格局,還是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那麼,我們擴大內需,究竟是要擴什麼?怎麼擴呢?
王微:我國在新發展階段,面對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把擴大內需從短期宏觀調控方式轉變為國家中長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方向。這意味着未來我們在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作重點、政策力度和一些重大布局的安排,都要轉向擴大內需這個方面。
這幾年,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持續提升。現在,要以最終消費需求的擴大、釋放和升級為主要方向,用消費的升級和擴大帶動投資和產業結構調整,帶動構建更加完善的內需體系,然後形成強大的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未來,消費會根據人羣、收入呈現高度分化的態勢,中國會出現眾多的消費增長極,給不同的企業、投資主體帶來更多消費這個巨大市場的機遇。
郭麗巖:未來擴大內需,要從三個關係去考量:
第一,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在新發展格局下,國民經濟循環包含兩個“金字塔”:一個是供給側的生產“金字塔”,另一個是需求側的消費“金字塔”。底座可能是量比較大的生活必需型的消費,往上是更加綠色、更加安全、品質更高的消費。兩個“金字塔”之間不是獨立的,彼此之間形成一個互相引領帶動的螺旋式上升的供求關係,並在更高水平、更高層次達成動態均衡。
第二,國內和國際市場的關係。閉門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大。真正強大的國內市場,應是打通國內外市場、國際大通道,能夠形成雙向循環、互相促進發展局面的市場。
第三,共性和個性的關係。在促進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既有國際的、區域的消費中心,也有地方特色性的消費點,形成一個互為支撐、各有特色的互補體系,使所有城市都能夠把當地的市場資源稟賦釋放出來,這樣我國內需體系的基石才能更穩定。
主持人:就這個問題,我們也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聽聽他們兩位怎麼説。
劉永好:擴大內需存在一些難點和堵點,包括消費投資比例失衡、服務消費佔比相對偏低等,而制約居民消費水平的核心堵點是消費能力不足。為此,在國家層面,要從提高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包括增加就業、調整税收、完善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入手,從而進一步釋放國民的消費潛力。就企業層面而言,要釋放老百姓內需潛力,對產業鏈關鍵環節進行突破,進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張佔斌:改革還有空間。比如如何形成更大的中等收入羣體,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羣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能不能翻一番?如果有8億的中等收入羣體,那這個消費市場潛力應該是非常大的。再比如,更好地解決更多人的就業、養老、醫療等問題,解除老百姓後顧之憂,老百姓就能拿出更多的錢進行消費、再投資,對擴大內需就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分配本身很重要,想流通得好、消費得好,得讓老百姓有購買力,有消費能力。
主持人:無論怎樣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都離不開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我們在體制機制上還有很堵點。今年兩會前,《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出台,裏面涉及了很多與形成國內強大市場有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改革值得期待呢?
王微:高標準市場體系是現代市場體系的一種高級形態。這種形態的核心,首先是要讓市場能夠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又能夠讓政府更加有效地發揮作用。
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展要素不再是土地、低成本勞動力,更多的是資金、技術、知識等新發展要素,各種發展要素要實現高質量配置,為整個經濟發展形成支撐。此外,在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過程中,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加強反壟斷監管,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郭麗巖:《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是建設高水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舉措,它是縱貫宏觀、中觀、微觀的整套制度體系,既“接天線”,又“接地氣”,對於基層的消費者和市場主體而言,很有温度和質感。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專門指出“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是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全面落實 ‘全國一張清單’管理模式”,清理和廢除“單外有單”現象,解決市場主體一個巨大的訴求,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門檻。建立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市場準入隱性壁壘台賬,暢通市場主體對隱性壁壘的意見反饋渠道和處理回應機制。制定市場準入效能評估標準並開展綜合評估。效能評估標準是什麼?是市場主體、微觀主體的感受度,即是否滿意,是否既准入又準營。
主持人:要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進一步擴大內需,如何才能實現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和擴大內需戰略之間的平衡呢?
王微:事實證明,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非常有效,率先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今年從前兩個月的情況上看,經濟增長仍舊不錯。不能為了疫情防控而放棄經濟增長,但是也不能為了經濟增長而放鬆疫情防控。疫情防控常態化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市場主體和監管部門要不斷地創新,它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並不矛盾。
推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會給更多的市場主體帶來更好的發展環境,也為老百姓創造更多便利、安全、健康的消費條件。
郭麗巖:我國率先控制住疫情、復工復產,後續推進復商復市復消、促進需求側和供給側聯動,進一步盤活整個內需體系。在市場循環暢通、產銷匹配方面,我國交出了亮麗的成績單,展現了中國市場的韌性。
中國的消費市場是千千萬萬個商家和消費者共同塑造的。疫情以來,消費的形態和模式也發生着明顯的轉變,網上的年貨節規模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消費量。今年春節,很多老字號的年夜飯套餐都打包在線上售賣,交出了好的成績單。
主持人:真的是於變局中開了新局。希望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能夠不斷地交出更亮麗的答卷,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感謝兩位老師做客《人民e財經》,本期節目就到這裏,感謝大家。